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 3大类型
名词的活用 | |
(一)名词作状语
柯尼希塞尔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释义:像翅膀一样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释义:向上;向下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释义:用箕和畚
(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在朝廷上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释义:从小路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释义:一天比一天
(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释义:像对待兄长一样
(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释义:在早晨;在傍晚
[规律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如上面“翼”“兄”“箕畚”。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如上面“廷”“上”“下”“间”。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如上面“旦”“暮”“日”。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
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释义:驻扎、驻军
(2)车牌摇号网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释义:命名
(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释义:称王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释义:使眼
(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释义:做标记
(6)假舟楫者,非能加长奔驰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释义:游水
(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释义:登记
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名词+名词(代)。如上面“籍”。
2.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副词作状语+名词。如上面“目”。
3.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名词+补语(介宾补语)。如上面“军”。
4.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名词。如上面“王”和“水”。
[规律总结]
(三)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12分扣完怎么办 释义:使……为王
(2)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释义:使……放下
(3)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罗江到成都 释义:使……成为边疆
(4)吾从而师之(《师说》) 释义:以……为师
(5)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释义:以……为侣;以……为友
[规律总结]
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
2.翻译方法:①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②使动——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
名词]。
动词的活用 | |
(一)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追亡逐北(《过秦论》) 释义:逃亡者;败北者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释义: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释义:恩惠
(4)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释义:见到的景象
[规律总结]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如上面“见”。
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如上面“出”“入”。
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要活用为名词。如上面“赐”。
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如上面“亡”“北”。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释义:使……起舞;使……哭泣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释义:使……活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释义:使……退却
(4)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释义:使……漂浮
(5)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释义:使……迁移
(6)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使……担负、承担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释义:使……跟从
[规律总结]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有宾语。如图示: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一般可译为“为……”。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释义:为……而死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释义:为……哀叹
(3)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 释义:为……哀叹
[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如上面“死”。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如上面的两个“哀”。
特斯拉图片
形容词的活用 | |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特定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释义:缺少的东西
(2)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释义: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
(3)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释义: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4)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 释义:危急的事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释义: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高明的地方
[规律总结]
1.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在句中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如“贤”“少”“长”“急”“小”“大”。
2.形容词用在数词和“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如“美”“难”“乏
困”“明”。
(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常见的句子结构形式为“主—动—宾”。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释义:与……交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