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是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中的一支次方言,袁家骅等(1983)的定义是“江淮官话,即下江官话,分布于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北方方言区除外)和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1987年由李荣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分的江淮官话区域相对于之前的“下江官话”来说,范围有所扩大,除了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中部及南部外,还包括了湖北省东部、江西省最北端以及浙江省个别市县。自东向西可分为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单位系列图(湖北省地图、江西省地图)可知,今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县市行政区域与《中国语言地图集》稍有些改动,现整理今江淮官话的黄孝片的各代表点。黄孝片,即黄冈孝感片,主要分布于孝感的孝感市区、安陆市、应城市、孝昌市、云梦县、大悟县六个市县,黄冈的黄州区、武穴市、麻城市、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团风县,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的鄂城区,以及江西省的九江、瑞昌,总共21个县市。相对于江淮官话其他两片而言,黄孝片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一) 专著类
赵元任等主编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于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目前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湖北方言的专著,至今仍是对这一片方言最为详实的调查报告,每份报告内容包括:发音人履历、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会话七个部分。每个点调查单字有1000多个。调查对象多为20岁左右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调查区域涉及湖北省的64个市县,因调查的年限较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奠定了湖北方言研究的基础。但并未深入到各市县当地调查,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将全省划分为四个区,黄孝片属于第二区(楚语区)。根据古鱼虞韵知章组字、见系字韵母今读ʯ、声调一般有六个且有入声、去声分阴阳等特征,将孝感、安陆、竹山、竹溪等19个县归为“楚语区”。
詹伯慧、刘兴策、王书贵等调查后出版的《湖北方言概况》,于1960江淮现代年湖北省教育厅内部出版。该书在调查个市县方言点的基础上,描写了全省方言的基本面貌,并将全省境内的方言按照各自的特点划分为鄂南区、楚语区、西南官话区三个方言区,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黄孝片属于楚语区。相比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而言,记录方言点的数量多了十个,并且深入到当地调查,更能较为真实地反应语言面貌,这也是较《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进步之处。
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的,由香港朗文有限公司于1987年出版。《中国语言地图集》B3、B6图,将原来的下江官话范围有所扩大,增加了鄂东北黄冈、孝感的十六个县市以及江西九江、瑞昌等三个县市,合称为黄孝片。这一片有入声,但没有促音韵尾,“书虚、篆倦”两对字同音,跟湖北境内的其他官话方言有显著差别,之前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和《湖北方言概况》中叫做“楚语”。当然,与洪孝片、泰如片相比,它的江淮官话特点是最不鲜明的,与江淮官话是有较大差别的,如入声不是短调,而是长调,比其他声调还长。因此,方言界对其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本文暂且不考虑这些争议,明确将这一片区域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
汪化云的《鄂东方言研究》,于2005年巴蜀书社出版。这也是一本对该地区方言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的代表作。该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黄冈市所辖的县市方言,并不是对整个黄孝片方言点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方言的音系特点和分区情况、文白异读、音变现象、入声归类以及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地方性方言的专著。代表著作有:黄侃的《蕲春语》(1935)搜
集和考证了蕲春方言中富有特的方言词语数百条,分析了蕲春方言词汇的特点,并探究了其中一些方言词语的来源。但遗憾的是,并未对蕲春话的语音方面进行描写分析。陈淑梅的《英山方言志》(1989)、卢源斌等编著的《广济方言志》(1987)、万幼斌的《鄂州方言志》(2000)都比较全面地描写了该地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孝感市志》(1992)、《安陆市志》(1992)、《蕲春县志》(1997)、《大悟县志》(1996)、《黄冈市志》(2004)等,都涉及了当地方言的一些概况性的描写。对于九江、瑞昌两个方言点研究的专著较少,目前涉及这两个方言点语音方面的描写的仅见于《江西省方言志》(2005)。
(二)论文类
根据已发表的论文,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着眼于某个方言点的语音研究,将静态的声韵调语音描写与动态的语音演变研究相结合。郭丽的硕士论文《孝感(花园镇)话音韵研究》(2006)选取了孝感(花园镇)的方言,主要描写了该方言点的声韵调系统,并与中古《切韵》音系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文中最后还重点探讨了ʯ韵类的类型、产生的元音,以及演变的规律。
熊颖的硕士论文《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2012)则选取了九江方言作为研究目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描写了九江方言的音系特点,并从共时平面上,将该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与影响进行比较分析,从历时平面上与中古《广韵》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九江方言的演变规律。类似的还有谈徽姣的硕士论文《鄂州方言语音研究》(2008)、李江帆的硕士论文《湖北蕲春方言语音研究》(2012)、陈姗姗的硕士论文《湖北省武穴市花桥话语音研究》(2012)。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普通期刊论文也涉及相关方言点的语音研究。汪化云的一系列论文,如《团风方言的儿尾》(1999)简要描写了团风方言的声韵调情况,重点分析其儿尾,包括儿尾的发音、类别以及儿尾的作用。《古入声在团风方言中的调类演变》(2000)主要着眼于团风方言古入声出现的“归类异变”,即“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多数念作入声,少数派入其他无声或存在涉及调类的异读’”的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各类古入声 “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还有他的《黄冈话的文白异读》(1990)、《黄冈方言没有入声韵》(1997)、《黄冈方言中的学生方音》(2002),三篇都是着眼于黄冈方言,对黄冈方言的文白异读、是否有入声韵以及学生中的方音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李瑞河的《九江方言及其演变》(2000)描写了九江方言
的音系特点,分析了九江话的异读情况以及其演变趋势。李瑞河的《九江县方言语音系统》(2002)从声韵调及三者拼合规则等方面来描写九江县所代表的方言的语音系统。周杨的《黄孝片方言ʯ韵系的历史层次及来源》(2007)、郭丽的《也谈黄孝片方言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来源》(2009),两篇论文都是就黄孝片ʯ韵系也即圆唇舌尖化现象进行探讨,但结论有所不同。周文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分析了黄孝片ʯ韵系的历史层次,提出了ʯ来源于*u(<*ⁱu<*iu)的高顶出位舌尖化。而郭文则不赞同周杨的观点,她结合其他汉语方言中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演变模式,提出黄孝片韵母圆唇舌尖化有舌尖前化ʮ和舌尖后化ʯ,其演变应该遵循iu>y>ʮ(s65amgʯ)>ɿ的演变模式。类似探究语音演变的还有邱磊的《黄冈(贺坳)方言知庄章组的演变》(2011)等。
第二类是着眼于成片方言点的研究。湖北方言的分区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就基本形成,而对于黄孝片江淮官话这一片方言点的整体语音研究则较少。汪化云的《鄂东方言入声纪略》(1990)在调查了黄冈所辖九个县市和鄂州市共十个方言点的基础上,对鄂东方言的声调、入派五声、文白异读以及“有音无字”的入声音现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吴波的博士论文《江淮官话语音的比较研究》(2007)以江淮官话的音韵系统为研究对象,文中涉及对黄孝片江淮官话的音韵特征的描写以及与周边其他方言的关系。邱磊的博士论文《鄂
东北江淮官话研究》(2010)则综合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对这一片方言进行了探究。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片方言描写得最为全面、详细的。文中选取了应山(城区)、黄州(城区)、罗田(贺坳乡)、武穴(龙坪镇)四个方言点进行调查,描写了这四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进而对这四个方言点进行了音韵比较,并结合词汇、语法角度,对这一片方言点进行了综合地分析。最后运用语言接触理论,主要是考虑移民因素来探讨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情况和规律。
第三类是跨方言的比较研究。这类主要是将黄孝片江淮官话的某个方言点与周边其他方言进行比较,从而探讨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汪化云的《武汉方言中残存的白读与黄冈方言》(2000)将武汉方言中残存的白读与相邻的黄冈方言中的白读相比较,得出系统性的对应关系,并结合两者在语法、词汇上的诸多共同点,由此得出100年前的武汉方言与黄冈方言的语音面貌可能是相近的,即使现在二者属于不同的方言区。吕晞的硕士论文《九江市浔阳区方言中的赣方言成分》(2007)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将浔阳区与临近的赣方言比较,从而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浔阳区方言的语言面貌。由于地理上的接近、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使两者相互影响、渗透,这些都直接影响浔阳区方言的语言情况,使浔阳区方言中确实存在不少赣方言的成分。吴冰洁的硕士论文《鄂州话音韵特点及其与武汉话比
sync较研究》(2008)主要是描写了鄂州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将鄂州话音系与中古音比较,从而归纳出鄂州话的语音特点。最后部分是将鄂州话与武汉话进行声韵调的比较,从而得出二者确实存在不同,特别是声调方面上的迥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二者地域很接近,但鄂州话属于江淮官话,武汉话属于西南官话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个人出售二手车1948
2. 詹伯慧、刘兴策、王书贵等.《湖北方言概况》.湖北省教育厅内部,1960
3. 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亚洲龙 汽车年出版。
4 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于2005年巴蜀书社出版。
5黄侃,《蕲春语》(1935)
6陈淑梅,《英山方言志》,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卢源斌等,《广济方言志》,内部出版,1987
8万幼斌,《鄂州方言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
9《孝感市志》湖北省孝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新华书店出版社,1992
10《安陆市志》湖北省安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11《蕲春县志》
12《大悟县志》湖北省大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黄冈市志》(2004)
14《江西省方言志》陈昌仪,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5刘兴策,几百年来湖北省汉语方言研究综述,方言,1998,3
16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17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 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新桑塔纳怎么样
论文类:
1. 谈徽姣,鄂州方言语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李江帆,《湖北蕲春方言语音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陈姗姗,《湖北省武穴市花桥话语音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2)。
4.熊颖,《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郭丽,《孝感(花园镇)话音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化云《团风方言的儿尾》,方言第四期,1999
7.王化云、余俊卿,《古入声在团风方言中的调类演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四期,(20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