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机之下,外需不振;人口红利丧失,成本高攀,中国企业仍需要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当然与时俱进的走出去战略已经从当年重点在出口,转向了重点在对外投资。中国企业也将随之完成从以廉价原料与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廉价产品“走出去”到资金技术管理与品牌的“走出去”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走出去出口对外投资经济转型成本上升海外并购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008年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而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时至4年之后的今天,其影响仍未消除,而作为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国的欧美各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均出现疲软迹象。希腊副外长到上海去卖债卷,连任后的奥巴马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就业状况。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以连续3年徘徊在50以下。曾几何时,让众多厂商忙的四脚朝天的“圣诞订单”今年同比减少20%至25%
可以看到,外面的市场精彩已经不在。
从08年的新劳动法实施,到今天,民工潮已经变为民工荒,人口红利的消耗殆尽来的竟如此突然,中国以往重点依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风光不再。现在在建筑工地日薪少于300已经很难到技术工人了。
阿迪达斯全球CEO海纳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公司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面对国内服装及鞋类行业逐渐高企的生产成本,做出同样决定的
还有阿迪达斯的全球对手耐克,早在2009年3月,耐克宣布叫停其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在华唯一鞋类工厂。
劳动力成本已经变的不再有优势,但,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随之而来的将整个企业推如被迫在高成本的基础上运行的窘境。
由此可见,原来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
反观国内市场,从四万亿的财政蛋糕到扩大内需的政策似乎无不再向各个企业家说明一件事情:“国内的市场很精彩。”
而事实上国内消费市场也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潜力。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第一大个人电脑市场,第一大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市场。而中国式购物旅行团也让世界人民亲眼见证了中国人真金白银的购买力。
在此背景之下,相同的文化背景,熟悉的自家市场,总是显得那么亲切,慢慢,走出去的越来越少,走回来的越来越多。“走出去”这个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一贯战略似乎显得有些过时。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经历经济危机苦难背景下世界,“走出去”战略是不是真的已经过时?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几乎伴随整个改革过程的“走出去”战略。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走出去的战略已经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的对外开放思想孕育了“走出去”战略。
的对外开放思想孕育了“走出去”战略。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同志曾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在这一重要方针指引下,我国企业开始勇敢地迈向世界。
第二个阶段:同志承前启后,在总结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后,正式提出把“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同志进一步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2002年,在党的第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个阶段,就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走出去”战略也非常重视。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是适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00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综上所述,“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一项与我国改革相伴相生,影响我国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过去经济的高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出去”本身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那么,在很多出去了的企业开始“走回来”(重新把重心放在国内市场)的今天,曾经风光无限的走出去战略是不是还有它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即使面对国际市场的疲软与国内成本的上升,与时俱进的“走出去”战略,还是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明确:走出去不等于“卖出去”,传统意义上的走出去,往往与“出口”二字密切相关。但其实对国际市场的产品输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走出去”战略的其他重要意义长期没有收到重视。
首先,走出去,可以应对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
中国“世界工厂”的光环正在因为成本的上升而逐渐散去。像当年的诸多来中国投资的外企一样将部分生产,组装,外迁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地方,不失为一种对抗成本上升的良策。
2012年4月,著名计算机配件厂家华硕在越南的工厂出产的主板已经开始在国内各省销售。技嘉的3大海外代工基地将于2013年先后投产。
在曾经辉煌无比的服装加工领域也是如此。广东一个数万人的工厂,2015年左右会把50%的产能搬到越南去,20%以上去印度或斯里兰卡,中国只剩下不足30%。
快时尚行业的互联网电商企业凡客,从2012年秋冬开始,凡客诚品一些衬衫的吊牌上标注的产地不再是清一的China,而是“Made in bangla”(孟加拉国制造) 孟加拉,2010年大幅提高制衣行业最低工资
丰田汽车最新报价标准,为每月3000塔卡(约合43美元),计
算下来,制衣工人每日工资才1.5美元左右,大大低于中国。该国出口到欧盟、东盟(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均享有免关税及免配额等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将生产转移到距离目标市场比较近的国家或地区,以求降低出口以及物流成本也成为了对抗成本上升的一大法宝。
中国汽车出口的大户长城汽车,在大本营保定建成了年生产达10万辆的基地后,紧接着又投资7000万美元开辟海外生产基地,在俄罗斯独资建设汽车组装厂项目,这是国内汽车厂家在国外建的第一家独资整车企业。
奇瑞汽车也选定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阿夫塔托尔公司作为在当地组装、生产和销售的合作伙伴,目前已经在在俄罗斯组装生产销售奇瑞系列车型。
由此可见,当年国外知名企业走出所在国降低到中国来的道路和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到国际舞台的过程何其相似?
其实“走出去”,到更便宜的地方去,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去,一直以来都是对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对策,只是在国内成本急速上升的今天才凸显出这一方面重要性而已。
其次“走出去”可以帮助国内企业降低由于原料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由于在国际市场中很多原材料的定价权并不在中国企业手中,所以,很多中国企业都饱受进口原材料价格波动之苦。
2020高速收费新政而解决之道,绝不在国内,只有走出去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走出去求助国际金融市场是降低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然经历2008年的巨额亏损,但经过3年的摸索,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终于还是没有到更好的解决之道,终于纷纷重启在国际市场的航油套期保值操作,以求稳定的油料成本。
但是若想真正降低原材料成本,并购海外原料企业往往更加直接。对源头企业的的控股或部分控股都会很好的稳定或降低原料价格,而且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收购价格往往比比较“划算”,这使得财大气粗的中国国企近几年在国际企业并购市场异常活跃。
2010年中海油持股50%的合资公司Bridas Corporation以70.6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BP 手中60%的泛美能源股权。中海油称,预计收购交易结束后,该公司的探明储量与平均日产量将分别增加4.29亿桶油当量和6.8万桶油当量。
吉尔4112p
在此之前的两个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宣布,经OZMinerals公司年度股东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五矿100%收购OZMinerals公司主要资产的交易获得成功。此次交易将有效增加我国锌、铜、铅等主要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储备。
2011年Gulfsands与中化集团并购的Emerald Energy为叙利亚东Khurbet油田的合资伙伴。中化集团将拥有东Khurbet油田的全部权益。
同年,中国武汉钢铁集团与加拿大专营勘探开发的矿业公司Consolidated Thompson Iron Mines Ltd.完成股权建议,武钢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LM公司19.9%的股份。
可见,走出去,无论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还是直接收购源头,都会对企业的带来经营成本上的利好。
再次,在经济危机的今天,走出去,可以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国际品牌,从而更好地挖掘国内市场,逐鹿国际市场。
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但要说中国品牌往往无人知晓。而直接收购知名品牌是比起多年培养自主品牌来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所以,在经济危机之中除了对于原料的争夺以外,诸多廉价的国际品牌被中国企业纳入囊中。
苏宁电器2010年认购LAOX定向增发股份,持有LAOX公司27.36%的股权,成为其第
一大股东,正式入主这一有近八十年历史的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
上海中服进出口有限公司整体收购皮尔·卡丹大中国区(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商标所有权。曾经的时尚经典也落入中国企业囊中。
海尔集团于2012年正式收购三洋在日本的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及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家用冰箱和其它家用电器销售业务。同时,三洋家用电冰箱、家用和商用洗衣机的相关专利、设计和注册商标也将转让给海尔,三洋集团在日本从事相关业务的近340名专业人员加入海尔。
瑞典著名汽车品牌沃尔沃也被曾经“四个轮子俩沙发”起家的吉利全资收购。收购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在汽车市场受到限购等政策打压,指出品牌被压缩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吉利汽车11月一个月就卖了51282辆车,同比增长15%,较上月增长5%。其中吉利首款SUV全球鹰GX7表现继续抢眼,达到4650辆,是上市以来销量最好的一个月。帝豪、英伦、全球鹰三个品牌的销量分别为16947辆、14323辆及20012辆。几乎是“跑得最快”的品牌2007年之前,吉利汽车定位还在“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2007年后,吉利开始转型,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转型。而正是2009年底收购沃尔沃,这让吉利瞬间形象提升。
而除了直接的销售提升,借力沃尔沃是吉利汽车在技术与专利上快速突围的有利契机。2012年3月,沃尔沃与吉利正式签署技术转让协议,沃尔沃将为吉利旗下各款车型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和技术的输入成为沃尔沃反哺吉利的全新开始。根据协议,吉利将获得沃尔沃中级车型平台、车内空气质量及安全领域的技术。
大手笔的品牌并购,让那些“走出去”为国内企业迅速获得了与国际品牌在同场竞技的资格。
最后,中国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已经具有让更高附加值产品走出去的能力。
“廉价低档品”将不再会是中国制造的标签。随着产业升级的脚步,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必将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
截至2012年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中国国产支线飞机和直升飞机现在是北部非洲大多数客户的首选。
在移动终端领域,无论是生于互联网的小米,还是崛起于海外的华为、中兴,中国品牌已经是手机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膨胀水箱作用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领域的出口占比已经冲刺60%。海外建厂也在计划之中。
低附加值,低利润的产品未来一定会被中国制造业所淘汰,但高端制造业在中国已经起步,尽管目前来看中国制造还没有摆脱低价低档的形象,但产业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
其实,回想前文提到过的那些企业在今天之所以能够“走回来”,不恰恰是因为他们当年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际经验,自我提高之后才具备在已经充分国际化的中国市场上的逐鹿问鼎的能力?
他们正是第一批“走出去”战略的受益者。他们输出的是以廉价原料与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廉价产品,换回的是管理经验,研发能力,管理经验,和自身发展。
而新的一批“走出去”可能已经无法输出最廉价的产品,但,今天的中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像当年“引进来”的那些外资企业一样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与时俱进的走出去,从低级的廉价产品“走出去”,到今天的资金,技术,管理走出去。这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反映。
未来的中国将继续走出去,而且,会走的越来越快。
未来中国的企业也将继续走出去,而且,会走的越来越精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