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刘斌说转型:奇瑞为什么被吉利超越?
文章声明
朋友们,咱们今天开始谈谈一些中国大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故事。企业的成长就像登山,每前进一步都很辛苦,可是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想要掉队却是分分钟的事情,我们曾经对于中国500强大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性分析,发现在21世纪开始的这十五年里,不是大鱼吃小鱼,也不是活鱼胜死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过去我们常说,不进则退,现在中国大企业演化的逻辑变成了慢进如退。我们可以回头看一下,在从2001年开始的15年里,成就了多少新的独角兽,同时又有多少原本的知名企业沦落平庸,甚至快速衰亡。这些成功和失败的故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迪,让每个做企业的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把握更好一些?所以,我们想以对比的方式,给大家讲讲同时发生的成功和失败,今天的主题是两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吉利和奇瑞。
现在,如果让大家评价一下哪家公司更有实力,我想吉利的得票一定多。事实也确实如此,从2015年两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看,吉利集团达到1200多亿元,而奇瑞汽车只有屈指可数的不
到300亿元,所以吉利自豪的说,我是世界500强企业,成为中国第五大汽车集团,而奇瑞只是停留在中国500东莞交通违法查询强的边缘上,两家公司的差距从规模上如此之大,已经完全不是在同一层次竞争的企业了。
不过,管理的学问总是隐藏在细节和历史里。如果各位朋友到两家公司过去15年的收入数据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在2010年以前,事实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从规模上看,奇瑞汽车一直远远高于吉利汽车,在那个时候,奇瑞汽车有多个国内第一的美誉,比如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汽车,比如中国对外出口最多的本土汽车,还有奇瑞曾经创造的很多历史都印在消费者记忆里,像奇瑞QQ这样迅速风靡全国的汽车款式,这些都曾经是奇瑞汽车成功的典范。
而同时,从2000年到2010年的吉利汽车,经常是汽车行业里大家嘲笑的谈资,这个浙江纯草根出身的企业,从修理组装摩托车开始,是用敲敲打打的方式来生产汽车的,所以很多人看不上、也看不起吉利。在这样的环境下,吉利是用了浙江人特有的钻研和野蛮生长的毅力一步步慢慢向前爬行,从低价战略开始切入低端市场,然后开始向品质战略和品牌战略升级,逐渐的开始积累自己的实力。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10年165亿元。
各位朋友,说到这里,我要再次比较一下吉利和奇瑞,同一时期,2002年奇瑞的收入数据不到,我们到了吉利>江苏适合自驾游的地方有哪些2006年奇瑞总收入是80亿,同年吉利是66亿,2010年奇瑞收入增长到240亿,比吉利高80亿。也就是说,在这个十年里,奇瑞一直比吉利发展得更快,至少在规模上是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这一长期趋势在2010年发生了彻底扭转,吉利收入一下跃升到近700亿元,之后2012年达到1500亿元,之后便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而奇瑞汽车的收入在2012年达到400亿之后便掉头向下,14-15年还不到30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对比2010-2015这五个完整年,奇瑞基本没有增长,而吉利获得了接近10倍的增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吉利花费15沃尔沃c70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开展了扩张和国际化的战略,让一个本地土品牌一下升级为国际性品牌,吉利用收购不仅让这样的世界汽车企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巧妙的利用这样的机会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建设新基地,扩大了生产规模,进一步推动了收入的提升。反而,一直沉浸在国内第一自主品牌光圈里的奇瑞汽车,丧失了众多汽车产业发展的机会,在各家汽车企业抓紧时间扩大产能分割市场时,过于保守,同时多个品牌策略又大大分散了资源。错过的时机不可能再来,同样的五年,在吉利高歌猛进的同时,自己却被远远甩在后面。
思铂睿2.0所以,当我们总结中国企业成功和失败的第一个规律时,对比奇瑞和吉利的发展轨迹,我想说一句话,那就是“抓住机遇的成功,犹豫不决的失败一加仑等于多少升汽油”。这句话说起容易,落地很难,因为机会稍纵即逝,而且伴随风险和不确定性,抓住机遇,就必须改变自己曾经舒服的模式,走出舒适区,强迫自己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跳到新的成长曲线上,继续向前向上。同样,对于新事物和不确定性犹豫不决是每个人的自然反应,根本不是一个贬义词,然而这就是竞争的逻辑,如果只有很少人能够赢得比赛,那么这个胜利者不可能来自犹豫不决的类型。
好了,再次重复一下今天的道理,“抓住机遇的成功,犹豫不决的失败”。吉利抓住机遇,实现了10倍增长,奇瑞犹豫不决,丧失曾经的优势,进入滑坡的循环。这个15年,两家公司分出成败,下个15年,新的机遇还会出现,各行各业谁能做好准备,谁就能做的更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