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影响下北京近现代独立住宅的演变
[摘要]北京的独立式住宅在北京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多方面的文化碰撞与交融下,独立式住宅的建筑形态发生了各种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北京社会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从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角度,分析近现代北京独立式住宅的演变,以求能在文化的层面,探求北京独立住宅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文化交流 独立式住宅 风格分化 演变
1.1近现代北京独立式住宅演变的时代背景
    一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瓜分世界,召开了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20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很高。而法、英、美政府因为害怕战争,也需要和平。为此他们开始了恢复经济、寻求社会稳定的努力。
1.1.1社会背景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发生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轮胎利用运动。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阶段是中国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一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
1.1.2王金伍文化背景
    一次大战之后,欧洲迎来了现代建筑派的诞生。先锋派们主张采用工业化的建筑技术,反对复古主义与折衷主义,倡导全新的建筑美学与建筑风格,并创作了一批体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优秀建筑作品,其中,独立式住宅领域成为现代建筑运动的前沿阵地,现代建筑的各种流派和设计手法都在其中得到集中反映。
1.1.3技术背景
    以石材为主建造的西方建筑,表现出淳厚、雄壮的凝重特征。而以木结构为主要代表材料的东方建筑呈现出通透、灵巧的轻盈文化特征,对东方建筑文化而言,舶来品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完全属外缘,最初的引进和运用显得生硬、被动而无序,照搬照抄也屡见不鲜,一度曾阻碍和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2.2近现代北京独立式住宅的概况
    在西方文化的持续作用下,北京近现代独立式住宅前进的脚步好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于是从20世纪一十年代到三四十年代,各式风格的西方住宅被一批又一批的殖入中国,致使北京独立式住宅出现了大批的西方面孔。在没有充分认识的条件下,北京独立住宅无力招架西式住宅的冲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进行着中式传统与西式风格的探索。
2.2.1西方折衷式的独立住宅(20世纪10年代末——30年代初)
    进入20世纪10年代,中国建筑师在接受了西方的建筑理念之后,继续着西方古典式住宅的尝试。当时中国的普通大众,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对于当时的北京独立式住宅市场,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更能满足实业家和上流社会的审美情趣。
2.2.1.1现代北京西方折衷式的设计手法
    在西式折衷主义建筑中,经常会借用西方古典的建筑元素,比如山花、柱式檐部、线脚
等并能将之很好地运用于建筑设计中。西式折衷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心理需求上的满足,使呆板、冰冷、单调的现代建筑多样化。在设计中将就样式的古典对称、比例均衡等。在各种功能的建筑中都会采用大量的历史装饰。
    西式折衷主义建筑的造型基础源自古希腊的柱式和古罗马的券拱,历经中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绝对君权时期,乃至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其艺术及美学价值是公认的,但它决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应当看到,它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现代的,因而它在中国的流行,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是一种错位。
2.2.1.2西方折衷式的独立住宅实例
    协和医院南区住宅:协和医院南区住宅位于外交部街59号院,约建于1920年。该住宅区主要由两层半的美国近代折衷式独立住宅组成。
雷诺 拉古娜
    独立式住宅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均为矩形平面组合,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住宅内部除设有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等主要房间外,还设有辅助用房,小储藏室多处。
厨房与卫生间均较大,厨房内可放置餐桌。卫生间内设有洗浴设施。设有一部楼梯,楼梯直接与门厅或过厅相连,房间大多围绕楼梯或过厅布置。首层入口常结合单层坡顶的拱形门廊处理,使建筑形象生动而亲切。
2.2.2中西结合式的独立住宅(始于20世纪20年代)
2.2.2.1中西结合式的设计手法
    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中国的折衷主义,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分为两种形态。第一种也是最基本的处理手法,就是,平面采用中式布局,功能也与中国传统住宅类似。在立面造型方面,采用西方的处理方式,比如古典的线脚、柱式、外廊等等。第二种则是中西风格融合的设计手法,即在西方独立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比如屋顶细部采用中国传统样式,窗棂、游廊等都提炼传统四合院的细节元素。
2.2.2.2中西结合式的独立住宅实例
    清华胜因院12号:(建筑面积6212平方米)位于照澜院西南、新林院西边,1946年建。
胜因院12千禧年典藏版捷达号原为建筑大师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由林徽因参与设计,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4-3)。室内平面布局为传统中式,客厅在住宅入口处,动静分区明确。建筑外形却是西式风格。屋顶为简洁的两
坡,另外,砖红的外墙彩,都是西式装饰风格的典型形式。
2.2.3传统复兴式的独立住宅(始于20世纪20年代)
2.2.3.1传统复兴式的设计手法
    传统中式住宅对于北京现代独立式住宅的意义应在于体现传承中国文化,或者是塑造一种民族风格,表现地域文化的回归。本土化是中国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在独立住宅的风格方面,突破了中国古典住宅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建筑的传统构成,建筑形体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拜托檐柱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2.2.3.2传统复兴式独立住宅实例
    协和胡同6号,华南圭宅: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复兴式住宅(图4-4)。由于建筑年久失修,禁止参观,所以只能从建筑立面和细部处理方面分析住宅的特点。从外部看来,建筑外墙是由灰砖墙砌成的,大门的
过梁用木材搭成,檐口部分则摒弃了传统的木结构,改用砖砌成联椽、飞椽的造型,是近现代传统复兴式比较成熟的处理手法。
2.2.4国际现代式的独立住宅(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末)
从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一部分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已有轮廓性的认识。认识到建筑师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国际式的外在样式,更应注意到建筑样式中由繁到简、由古到今的精髓所在。
国际现代式的设计手法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建筑师设计的北京独立式住宅的现代主义作品,都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
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
    由于近代中国的工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物质基础,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转入长期的抗战环境。因此,北京独立住宅在现代方面的尝试并不多。
3.1小结: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北京独立式住宅
    北京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独立式住宅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早期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外来建筑师占有绝对的优先地位,而这些建筑的风格西式为主;归国建筑师对于建筑的反思,又带来了传统中式复兴的住宅样式;国民党迁都南京之后,北京的独立式住宅发展进入了相对平缓期;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苏联建筑理论的影响之下,建筑又受到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压制,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际,建筑才走上了相对平稳的发展之路。进口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