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理论探讨与实践
周春江1刘瑞涵2
(1北京市农业局,100029,北京;2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02206,北京)
摘要建立与首都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演示过程。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布局、技术和产品供给水平、城市居民需求导向等方面各有差异,决定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阐述其发展的主要阶段性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主要参考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理论
都市农业的提出和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对农业多功能的一种新的期望和探求。它深刻反映出城乡关系由传统的相互排斥、对立转变为现代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与动态互动的新变化。大都市郊区农业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多方位满足与丰富城市生活及生态诉求的客观需要。在大都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客观需要的表现形式和供求特征不同。因此,分析和探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之侧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都市农业基本内涵
“都市农业”的概念源自国外,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引入这一概念,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多方位探索研究,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做出了较显著的贡献。郭焕成[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农业。董跃娴等[2]则提出,都市农业除了要具有使郊区农民基本农产品自给,为大都市提供菜篮子产品和轻工业原料及相应的销售服务功能外,还应具有生态屏障、环境休闲、观光、作者简介:周春江,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耕作栽培方面及行政管理工作
现代北京收稿日期:2011-02-18;修回日期:2011-03-29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及地产(物业)等多方面的服务功能。同时,它应直接接受所围绕的大都市的强大科技、工商产业对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概括地说,都市型农业是以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市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化和农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基本特征,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和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出口创汇、示范辐射等直接、间接的多重功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一些大城市不约而同地提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构想。1994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第七次党代会将“建设以三高为中心,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征的都市农业”作
为农业发展的战略方针。随着都市农业实践在北京的陆续推进,在2005年北京郊区工作会议上,“都市型现代农业”被确定为北京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1.2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概况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以发展观光休闲性农业为主的。王亚芝等[3]将北京都市农业主要发展类型分为:1)观光采摘型:此类园区以果、蔬采摘为主。园区经营者通过设施、露地栽培调节成熟期,延长采摘时间,满足游客亲自收获的需求。2)购物型:园区的主要功能则是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场所,主要产品为当地主产或特的各种农副产品。3)森林度假型:以天然的森林浴场为项目运营的基础,为游客提供森林度假空间。4)民俗旅游型:充分利用当地民俗、民情和土特产品,为游客提供产品和服务。5)垂钓型:为游客提供享受垂钓乐趣的独特空间。6)科技带动、示范型:通过高科技产品的示范、宣传和展示,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7)综合型:园区设有多种观光活动的项目,观光、采摘、科普教育、游玩、就餐、住宿等;有些园区还具备了租赁功能。目前从总体看,北京都市农业主要处于观光休闲采摘阶段。
2007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牛有成[4]系统分
7
fx37
析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提出要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对农业地位的再认识是:少数不等于小数;对农业价值的再认识是:隐性价值显现化;对农业环境的再认识是:优势得天独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首都城乡和谐的必然条件,是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北京的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等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需求为导向,融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性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并进而开发生产功能、发展籽种农业;开发生态功能、发展循环农业;开发生活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等。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走廊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示范农业等形态得到大力发展。注重资源化———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向能源转化;注重减量化———发展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扩大中水回用,减少农业耗水量;注重再利用———节约使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设施、设备的重复使用率;注重生态效益———采取适宜品种和技术实现耕地的四季全覆盖;注重农产品的文化注入———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全面调整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确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即农村是首都发展的战略新空间、农民是拥有集体
资产的新市民、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农业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耕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民俗风情感受等,有效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2009年,北京1294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和14132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全年接待游客达到2990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据测算,全市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1万亿,与全市的GDP总额大体相当。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观念变化明显。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6元,比2005年的7860元增加了52%,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自2005年至今的5年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比重从32.3%下降为19.1%,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比重则从67.7%上升为80.9%[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十大危险路段
2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进程分析
2.1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笔者近年来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提出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分为初级起步、中级快速发展和高级融合3个阶段。初级起步阶段只是为满足市民新奇特的心理需求,在实践中主要以引进新奇特的品种为主,在满足观光需求上,因购买力等原因并不形成大量的同质产品。当进入到中级快速发展阶段时,广大市民并不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还要追求更多的心理与体验需求。此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经济一体化外,还须将生活、环境、教育
和文化等方面互补融合,要求农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创造出赏心悦目、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优美环境,使市民、青少年体验农业文明,接受农耕教育,从而使“都市”与“农业”真正地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就要注意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和规模化的示范农业。当发展到高级融合阶段时,就应该是创造性农业,即把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成北京大都市的后花园,要让企业及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中来,企业及广大市民可以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中,使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态势。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也验证了这个发展阶段理论。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初级起步阶段,农业在满足市民追求新奇特的基本心理需求时,由于缺乏特和精品,缺乏名、优、特、稀品种,设施农业刚刚起步,总体上处于无序、盲目状态,而且发展很不均衡,观光农业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与居民的需求存在明显偏差。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技术体系不健全以至大多数观光园功能不配套、档次偏低、农业观光特不突出;不少项目未能与旅游有机结合;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也未充分兼顾[3]。当达到中级快速发展阶段时,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同时抓住了北京“奥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廊农业、景观农业,强调农业为城市的需要服务,强调以城乡一体化的观点指导农业发展,强调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笔者于2008年曾在小汤山特菜基地的木瓜林及香蕉林中开展了拍卖及认养活动,目的就是为企
8
业及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平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第三阶段发展理论的前瞻性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认养者数量远没达到预期规模。虽然该结果与产品定价偏高、营销策划与传播力度不到位等因素有关,但多数居民的经济能力和消费习惯尚未达到持续拉动这类高端产品的需求水平,不失为其中重要原因。换言之,目前北京都市居民的需求拉动力还没有达到支撑其大面积普遍推广和持续发展的程度,该活动仅是具有超前性的试验;它有可能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成功推广,但不能作为当下普遍推广和倡导的发展重点。也就是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进入第三阶段所需的各方面条件综合而言尚未成熟,目前仅处于中级快速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桑塔纳2000多少钱
2.2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理论评价
国内学者在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所做的代表性研究包括:张强[6]参考北京、上海、天津和南京等城市的相关文件,系统梳理出大城市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20个评价指标体系;韩士元[7]以人均GDP、科技贡献率、林木覆盖率等8项指标为基础,描述都市农业的综合发展程度和达到的总体水平;郭晓燕等[8]则根据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特点,从安全保障功能、供给功能、产业支持、人口吸纳、生态环境与生活休闲等6个方面选择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毕然等[9]则在综述国内外都市型农业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网络分析法(ANP),从生态环境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城乡和谐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建立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北京都市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做了许多积极探索:黄映晖等[10]选用反映综合生产水平、资源利用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的22个指标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进行测评,表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总体处于初步实现阶段,与基本实现的要求尚存差距。果雅静等[11]则应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灰评估法分析认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在1990~2004年一直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开始跨入发展阶段,且其综合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势一致。文化等[12]为测评北京都市农业综合指数,从综合生产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区域和谐水平和发展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测算出2005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为61.49,认为北京处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的前期。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时所选指标及其赋予的权重不同,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总体上其观点与笔者的实践性验证基本相似。
3加快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3.1加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研究
实践证明,建设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一定要认清其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按其现有条件提供制度供给和明确的政策定位,超前和滞后的决策都不利于促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顺利发展,有时甚至走弯路。
目前做过的相关研究,为认识和评价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所处阶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借鉴和支持。但尚在以下研究领域或方面存在不足:1)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定性的概况描述性分析较多,采用系统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偏少;在定量分析中,用间接统计数据研究的较多,有针对性的以特定城市或问题为对象,采用一手调研数据系统研究的鲜见。
2)借鉴国内外经验时,针对北京城乡资源禀赋的独特结构,系统研究其都市型现代农业独特的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及其演进规律的内容目前涉及偏少。
3)针对评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无论是借鉴我国主要超大城市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体系,还是从综合生产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等经济、社会与生态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乃至从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层面选择评价指标,均侧重与强调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与供给方面,对反映城市居民需求特征指标重视不够,对反应城乡居民互动强度的城乡一体化程度的指标鲜有涉及,这实质上忽视了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发展与演进的核心动力———需求拉动和城乡互动;同时,针对北京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特征来构建和选择评价指标的独立性探讨,仍显得不足。
4)都市农业需求拉动中集团消费特征的研究鲜见;城乡居民互动程度与层次的引导与推进及其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关系的研究鲜见。
因此,应在经济学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构
9
微面哪个好建反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特征的指标体系,应用直接一手调研数据和间接统计资料结合,以需求导向来系统、定量地分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其演化规律,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
3.2推进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必将从分离发展到融合并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都市农业发展是以城乡一体化理论为基础的,它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对立观点,追求城乡之间的有分工、多层次、一体化的新经济格局,并追求都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劳动力融合,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北京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乡一体化有助于都市地区生态
环境的改善,都市人口居住地向乡村的扩展能缓解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的压力,这有利于改善都市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提高乡村土地的经济价值。都市绿化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美化都市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都市农业的效益提高。总之,城乡一体化会最终促进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至一定阶段时才可能进入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级发展阶段[13]。
因此,应顺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的规律,做好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战略,避免因冒进或保守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或发展不到位的现象发生,推进城乡融合并提升北京农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能力。
3.3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入研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向前推进、从而进入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动力和基本规律,明确其不同阶段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策与制度供给等微观和宏观特征,阐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需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预测其进一步演进到下一阶段的主要趋势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不但对有效解决当下的主要矛盾有现实意义,更能够为明确未来潜在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目标奠定前瞻性基础,从而为有效地引导和推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向高级阶段演化,进而部署储备型前期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认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明确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方向,理清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互动关系和衔接重点,从而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政策、资金支持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1294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和14132个民俗旅游接待户,但较分散,不成串。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中级阶段,市委、市政府应该搭好这个发展平台,让企业或各乡镇、村按区域布局投资建设好各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接待户,形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政府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当中,在每颗“珍珠”之间修路、建指示牌,将其串起来,使市民出游一趟就能游览到不同类型、不同活动形式的观光园,比如蔬菜采摘、南果观摩品尝、花卉观摩采购、水产观摩(观赏鱼)垂钓、畜牧产业观摩及产品采购,同时还可有选择性地参加农事活动,回归自然,愉悦心情。
当发展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时,也就是北京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了。这时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一个大平台,各类型企业及广大市民均可以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咖啡馆”可以开到木瓜林、香蕉林里面;企业文化也可以在农田里得到展示,进而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开会、会友、科考、避暑、野营的理想场所,使京郊真正成为北京市民的后花园。
参考文献
福特福克斯三箱
[1]郭焕成.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46-160.
[2]董跃娴,马淑媛,吴晓玲.立足北京,服务都市农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等农业教育,2003,7(7):49-51.
[3]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农业新科技,2004,(4):1-4.
[4]牛有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北京日报,2007-07-16.
[5]徐恒杰.北京市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与GDP总额相当.农民日报,2010-11-18.
[6]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7]韩士元.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天津社会科学,2002,(2):85-87.
[8]郭晓燕,胡志全.农业的多功能性评价指标初探.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69-73.
[9]毕然,魏津瑜,陈锐.ANP方法在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中国农机化,2008,(6):30-34.
[10]黄映晖,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7):61-65.
[11]果雅静,高尚宾,吴华杰,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495-501.[12]文化,姜翠红,王爱玲,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控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155-158.
[13]邓蓉,王伟,韩宝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16(2):60-6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