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互动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与其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互动为例
周 婧 马彬彬
比亚迪g6论坛
摘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在对桂林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状况、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对大学的发展需求、以及城市国际化和大学国际化的互动与影响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与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城市发展规划与大学建设规划相互策应;以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产教融合;大学专业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相适应;完善政、产、学三方合作互通的协调和调整机制等策略,以推动二者互动发展、共同受益。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互动策略;桂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1-0013-03
旗云之星国际化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大学提升办学能力的基本路径。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往往还具有超越教育政策本身,影响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国际化也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评价机构评判城市发展水平和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不管是从适应全球化趋势需求,还是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来考虑,城市国际化和大学国际化都面临着如何将我国城市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与世界体系接轨的重要抉择。为此,促使二者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是二者在加强国际化建设的进程中共同受益的现实需求。
一、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互动关系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社会就提出“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这两个新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的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中山大学学者李立勋[1]认为城市国际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联系与融合,成为一体化国际发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和大学都与国际社会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无论是大学和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国际化的参与者和研究者,都越来越重视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或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大学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学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受到不少学者重点关注,这些指标体系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均包括教育理念、大学文化等软性指标,以及师生结构、办学条件、高校办学与科
研的对外合作和高校对外交流成果等硬性指标。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评价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时应该将经济实力、基础和环境建设、市场开放程度等作为城市国际化的基本要素来进行考虑。也有一些学者将科技创新能力、人口发展能力、先进的管理理论等因素作为国际化的重要特征。通过对比大学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指标的核心内涵,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性和互补性,即均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两大层面。从外在的表象上看,城市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必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而大学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重要的品牌和标识。而从内在的影响力分析,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在参与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在运行体制和机制方面逐步与国际惯例兼容和接轨,而且彼此间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互为发展的助推器[2]。
二、桂林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及其对大学的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2年11月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桂林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并对桂林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品牌、旅游市场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以及服务业为主体、新型工业和特农业协调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目标和要求。
经过近8年多的扎实推进,桂林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互动关系研究——以桂林市为例”(编号:2018KY0226)、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理工科院校本科留学生‘趋同管理’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17JGA214)研究成果之一
013
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桂林现有A级景区63家,其中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25家、3A级景区34家,并成为首个国家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获批对美、德、英等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对东盟10国旅游团实行6天入境免签政策的城市。2019年,全国旅游总消费达到1874.2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总消费1731.75亿元,国际旅游消费20.62亿美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38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35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314.59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均逗留2.53天。在桂林,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4%[3]。
随着逐渐从传统旅游城市向绿、开放、智慧的国际旅游城市转变,桂林对大学的需求也随之改变。一是城市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的科技支持。面向未来发展,桂林急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智慧化发展、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途径。需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服务桂林开放发展。二是产业发展需要大学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专业,还需要园林、城乡规划、人工智能等专业来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驻地大学根据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设置更加全面的、与城市需求高度衔接的专业。三是需要大学提供更适合的专门人才。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离不开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如旅游企业管理者、金融领袖、信息技术专家、国际文化专家、国际化导游等。虽然近几年来桂林市的城市环境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但对各类高级科研人才和各级专门技术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迫切需要桂林市的高等教育系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足量、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桂林市与其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互相支持与互动
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合作交流十分广泛。近几年来已成功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举办了国际马拉松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桂林段)、漂流世界杯等国际体育赛事;还成功引进中兴、华为、比亚迪、中联智创、美亚迪等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桂林市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地方经济迸发的蓬勃活力,为各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了更广阔的舞台,扩大了各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增强了各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生源的吸引力。
桂林市各大高校也积极发挥自身在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力,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各类国际科技组织和国际经济文化合作机构、在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时发出中国声音,以此进一步促进桂林经济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并且,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的重要基地,也能为桂林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如桂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土建等相关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在推动城市的绿、智慧、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桂林旅游学院通过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以及各类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师资培训等合作,有力地推动桂林在国际旅游业界地位的提升。
四、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互动的策略建议
(一)空间交融:城市建设规划与大学建设规划相互策应宝马6系gt
城市要实现高度国际化,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交通、文娱场馆、通信设施等硬件条件,能够为大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吸引海外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同样高校要吸引并容纳一定规模的海外留学生,不仅需要校园拥有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还需要城市为其配备便利的基础配套设施。因此,二者在空间布局、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布局的相互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桂林开始推进公园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塑造大学校园与文化旅游融合景象,助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休闲建设。
大学在保留自然山水肌理的同时,融入城市的整体性风貌,还充分利用喀斯特的自然风貌、现代与民族元素相融合的建筑风貌、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构建功能布局合理、与城市交相辉印的大学园区。如桂林理工大学建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地质博物馆,并向社会全面开放。甚至有些大学校园本身就是A级景区,如广西师范大学的王城校区就是国家5A级景区,桂林旅游学院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产教融通:以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产教融合
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互利融通离不开产教融合。城市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积极与企业开展互动合作,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活动,并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中倡导教育优先、人才先行、产教融合。如可面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立足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制订产教融合发展政
014
策措施,确立实现途径、支持方式和重大建设项目,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带动企业的人才提升和引进,构建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具体
而言,可支持桂林旅游学院旅游学科建设,促进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健康养生等文化旅游相关特优势学科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智库,深化桂林市相关高校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智力支持,构筑产学研互动的旅游学术共同体。
(三)结构互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在城市内,大学的专业结构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节奏保持一致,才能培养更适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所需的人才。当前,困扰我国城市和大学管理者的一个“两难”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人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大学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缺乏或者专业建设水平较低,导致适用性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大学又对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低水平专业重复建设,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城市的产业结构必然要随之进行优化升级,势必会引起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要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有效的人才供给,从而实现学校与城市发展的双赢。反之,则既不利于城市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大学发展。并且,城市的管理者还需要将全市的高等教育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并推动全市高校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引导高等教育系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比如美国纽约市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不是与单个大学进行的,而是与全州/市四大高等教育系统,即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纽约城市大学系统、非盈利性私立学院和大学系统、盈利性私立学院系统的合作和互动,是分层次、有选择、可衔接的合作和互动[4]。
(四)机制畅通:完善政、产、学三方合作互通的协调机制和调整机制
一是建构立体、共享的信息互动传导机制。在信息互动传导的过程中,桂林市产业发展情况和大学专业、人才、服务等信息是信息源,桂林市政府和高校的招生、就业、战略发展等管理部门是信息接收和信息内化的部门,信息经过内化再输出给相关职能部门来制定相关决策与方案。
二是建立健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大学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对产业政策的制订进行合理引导,并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与人才支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创造新产业,而新产业的创造与推广需要大量适切的优质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大学应建立面向城市产业升级发展的新需求,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新的内容和新的质量标准来改造现有的传统学科专业,设立理念先进、适应发展的新专业。
观致gq3三是建立开放、高效的资源配置和保障机制。政府层面,可以建立教育、发展改革、规划、土地、旅游、建设、文体、经贸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和机制,汇聚各界力量,推进高校发展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学校层面,一方面,构建校内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动态分配制度,根据学科专业评估结果动态配置各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扩大办学视野,拓展资源获取途径,积极联系和挖掘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优质资源,推进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广泛汇聚优质资源。
五、结语
城市是大学的物质载体,大学彰显城市的软实力,二者关系密切。大学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性和基础性作用,是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在加速国际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有效利用大学国际化所提供的智力支持、人力支撑和和文化力量,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促使二者共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勋.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城市[J].城市问题,1994(4).
[2]刘长敏,马方方.刍议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的良性互
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3]广西桂林市统计局.2019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EB/OL].(2020-04-27).
v/tjsj/tjgb/202004/t20200427_1717596.
html.
[4]郄海霞,陈超.城市与大学互动关系探讨——以纽约市与其
高等教育系统的互动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作者简介:周婧(1980—),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助理研
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发展战略。
马彬彬(1980—),男,汉族,山西阳泉人,讲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大连车祸最新消息今日四死一伤
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贾跃亭宣布破产重组完成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