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安泰陈⽅若:从供应链管理⾓度看“双⼗⼀”的利弊
导读:
通常来说,⼀个⾼效、低成本的运营系统应该是风平浪静的,⽽最怕的就是惊涛骇浪。对许多供应链来说,双⼗⼀就是⼀个⼈为的需求端的惊涛骇浪。这个需求端的海啸传递到供应链的上游,带来了⽣产流通领域的起伏不定,增加了不确定性,提⾼了供应链成本,⽽这个成本最终还是要由我们的终极消费者来买单。
上海交通⼤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陈⽅若
前不久去昆明⾛访⼀家很成功的校友企业,深有感触。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医药零售,通过连锁店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已经成为⼀个区域知名品牌。⼏年前,该企业开始尝试线上销售渠道,为了满⾜⽇益增长的线上需求,企业在其分销中⼼⾥专门开辟了⼀个区域,⽤于线上订单的分拣、装箱、发货。负责⼈介绍说,双⼗⼀很快就要来了,业务量将会有⼀个急剧的上升,因此他们正在千⽅百计地提⾼线上业务区域的处理能⼒,进⾏流程优化、⼈员培训,当然也招兵买马、添加设备,甚⾄考虑24⼩时不间断⼯作。当时,我就在想,全国像这样的企业该有多少啊?他们为了迎战双⼗⼀,深挖洞、⼴积粮,仿佛就在备战备荒。双⼗⼀特种兵团迅速集结,投⼊战⽃。短暂的战⽃之后,兵团被遣散,⼀切⼜恢复原来的平静,直到下⼀个战⽃的到来。
双⼗⼀已经⾛过了12个年头,成交额每年创新⾼,各⼤电商平台和数百万家企业参与其中。每年的双⼗⼀期间,各⽅业务量都有⼀个⼤幅度上升,其中备受关注的可能就是快递业务的增长。为了做好服务保障⼯作,全国的快递⾏业开展了⼤量的准备⼯作,包括新增近50万临时⽤⼯⼈员、10万辆汽车和539万平⽅⽶的临时处理场地等。当然,从全国范围来看,这只是双⼗⼀准备⼯作的冰⼭⼀⾓。为了备⾜货物,企业早就开始谋划⽣产,把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化为订单,层层传递到供应链的上游。对于⽣产周期⽐较长的⾏业,如家具⾏业,这样的准备⼯作甚⾄要提前好⼏个⽉。可以想象,为了满⾜双⼗⼀的销售⾼峰,全国各⾏各业投⼊的⼈⼒、物⼒、财⼒⼀定是⼀个天⽂数字。在⼀段很短的时间内,产能冲到⼀个峰值,之后⼜回落到⽇常⽔平。
市场需求的波动会引起供应链成本的上升,它使得管理的难度加⼤,影响到⽣产、仓储与流通的效率。在很多情况下,市场需求的波动是与⽣俱来的,它也许是我们⽂化的⼀部分(如各种传统节⽇所带来的需求波动),或是周⽽复始的季节变换使然,或是由⽣活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叠加造成。这种情形我们只好积极应对,努⼒去适应这样的需求环境。但是在另外⼀些情况下,需求的波动却是⼈为的,⽐如双⼗⼀。既然是⼈为的,我们就有可能考虑得更周到⼀些、更全⾯⼀些,使得这样的⼈造需求波动既满⾜我们的社会需求,也能够顾及到资源利⽤的有效性。
创造平稳的⼯作环境
运营管理的第⼀原理
运营管理是关于如何具体做事的⼀门学问,它最核⼼的⼀个思想就是要密切关注不确定性对运营系统的影响(这⾥的不确定性包含不稳定性),然后想⽅设法地去减⼩这个影响。当然,不确定性有多种多样,其主要来源有需求端和供给端。通常来说,⼀个⾼效、低成本的运营系统应该是风平浪静的,⽽最怕的就是惊涛骇浪。对许多供应链来说,双⼗⼀就是⼀个⼈为的需求端的惊涛骇浪。这个需求端的海啸传递到供应链的上游,带来了⽣产流通领域的起伏不定,增加了不确定性,提⾼了供应链成本,⽽这个成本最终还是要由我们的终极消费者来买单。
⼀百年前,亨利福特⽤“我们的⼯⼚只能⽣产⼀种颜⾊的汽车,⽽这个颜⾊就是⿊⾊”,这样专注⼀个产品,并把它做到极致的⽅式尽量减⼩不确定性,是很聪明的经营之道。产品种类越多,管理越复杂,管理的注意⼒就会分散,可能引起很多问题,造成许多不确定性。这样的“专⼼致志”威⼒⽆穷,当你专注于⼀件事的时候,你的⼼境就会变得风平浪静,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当然,现代⼯⼚之所以可以同时⽣产不同的产品,甚⾄能做到⼤规模的定制化⽣产,其主要原因是⽣产设备的⾼度数字化,⽽数字技术可以提供⽆穷的“记忆”,把不同产品的最优⽣产⼯序记录下来、重复使⽤。因此,相⽐于⼀百多年前的⼯⼚,现代⼯⼚更具有柔性。
丰⽥⽣产系统的精益⽣产理论,在全球更是有⽆数的追随者。丰⽥通过“成品库存”在市场与⼯⼚之间建⽴起⼀道“防⽕墙”,把来⾃供应商的不确定性降到最⼩,⽐如零部件供应的保质保量、准时供货。另外,尽量阻断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即尽量不让市场需求的波动影响到⼯⼚。这些措施使得丰⽥的
⼯程师们可以在⼀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断去探索、总结⽣产管理的办法,最终到了管理的真谛。
有⼀个相对稳定、平静的环境,我们才有可能专注于⼿头的事情,凝⼼聚⼒、事半功倍。这个道理与其说是运营管理的第⼀原理,还不如说是做事的⼀个基本条件。当然,稳定、平静的环境是需要营造的,⽐如通过福特的产品单⼀性或丰⽥的库存防⽕墙。⽽这样⼀个环境的营造,它不仅是管理者的事,也是社会各界的责任。现在汽车普遍都降价吗
⽥的库存防⽕墙。⽽这样⼀个环境的营造,它不仅是管理者的事,也是社会各界的责任。
⼈为需求集中
违背运营管理第⼀原理
哈佛有⼀个案例,研究的是美国⼀家⽣产罐头汤⾷的企业Campbell Soup Company,他们的主打产品鸡汤⾯因为开罐即⾷,保质期长⼜很美味,深受喜爱。多年以来,公司⼀直采取⼀个营销策略,即在每年的⼀⽉份和六⽉份针对渠道商开展⼀次促销活动。这些渠道商都会在每年的促销期间买⾜下半年的量,囤货再慢慢销售,直到下⼀次促销。这种⾏为,我们称之为“提前购买”(forward buying)。
当然,Campbell 公司早就预料到渠道商的这种⾏为,因此制定了相应的⽣产计划。由于⼯⼚的产能只
能按照平均需求来设计,⽽⼀年的销售主要都集中在⼀⽉和六⽉,就导致在⼀年当中的⼤部分⽉份,⽣产量都是超过当⽉的需求量的,多出的部分就囤积在仓库⾥,⼀直等到促销的到来。
五菱之光多少钱对于渠道商来说,促销⼀来,庞⼤的车队就把货物从制造商的仓库搬运到⾃⼰的仓库,然后再各⾃将他们的存货卖给他们的客户。⼀般情况下,后⾯的这个销售过程并没有太多的促销,主要是由终极市场的需求来拉动的。
⼤家可能已经注意到,Campbell公司的需求过程不是分散平稳的⽽是⾼度集中的。这样⼀个⾼度集中的需求过程并不是⾃然产⽣的,⽽是(⼈为)促销造成的。这个结果是不是和双⼗⼀很相像?
上述这个案例并不特别,类似的事情到处都有。关键问题是:这种⼈为的需求集中是好事还是坏事?因此哈佛商业评论就有了⼀份研究(1990年)发现,美国⾷品⾏业每年由于渠道促销⽽引发的成本增加估计会在16.5亿美元到29.34亿美元之间,分别占“年⾷品零售总额“的1.15%和2%。这些数字包含了所有⾏业内的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成本增加。⼤家不要⼩看这个1%~2%的⽐例,因为⾷品⾏业的利润率本来就很低,⼀两个百分点不是⼀个⼩数字。所以说,⼈为的需求集中会给供应链带来⼀笔不⼩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还是消费者来买单的。⼈为的需求集中实际上违背了运营管理的第⼀原理,使得运营系统多了⼀些波动、少了⼀些平静,结果导致⽣产、库存、物流成本上升,因此上述数据也就不⾜为怪了。
双⼗⼀
需求端的惊涛骇浪
双⼗⼀本质上就是⼀次⼤促销,⼀次全国性的营销活动。商品价格的下降吸引了全国⼈民的注意⼒,⼤家纷纷抢购,⽽由于⽹购的发达与便捷,下个订单变得⼗分容易,⾜不出户,⼀键搞定。双⼗⼀销售是“价格效应”与“体效应”叠加的结果,⼤部分顾客是受到价格的吸引,当然也有⼀些顾客,他们之所以下单是因为看到周边的许多朋友都这么⼲了,想凑个热闹,也相信此时的价格应该是不错的。结果是双⼗⼀当天的销售额剧增。对有的商家来说,这⼀天的营收甚⾄能达到⼀年营收的⼀半。半年的活⼀天⼲完,快哉!
双⼗⼀是⼀次有计划的⼤促,它发⽣在每年的同⼀天,这样已经持续了12个年头。因此双⼗⼀当天的销售应该是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转移销售”,即原本在另⼀天发⽣的销售,由于双⼗⼀促销家喻户晓,顾客把购买时间挪到了11⽉11⽇,⽽另⼀部分则是“增量销售”,即由于“价格效应”或“体效应”⽽激发的新的购物冲动。当然,第⼀部分的销售是顾
客“占了便宜”、商家让利,商家更希望看到的是第⼆部分的销售。可是,这两部分销售的相对占⽐我们并不知晓,因此双⼗⼀究竟带来了多少营收的增加,⼀般商户可能并不清楚。
虽然每⼀位顾客的购买动机各不相同,商家也不尽了解到底有多少销售是属于净增量,但是⼀个不争的事实是:双⼗⼀彻底改变了市场需求的过程,使得需求⾼度集中在双⼗⼀这⼀天⾥。下⾯,我们来考虑⼀下这样⼀个⼤规模的促销活动,它的利弊都有哪些。
双⼗⼀可能带来⼏个⽅⾯的好处。
⾸先,它已经是⼀个节⽇了。虽然国家还没有把它定为⼀个法定的节假⽇,但是⼈们⼀样⼗分期待,⽽且那⼀天的成就感还很容易量化,如花了多少钱,抢了多少货等等。对商家来说,这也是激动⼈⼼的⼀天,很少有⼀天能做这么多的⽣意,哗哗的银⼦,⼲完这⼀天就可以休息了。中国很多传统节⽇都伴随着吃喝,只有双⼗⼀是纯粹关乎交易的,有利于⾝体,也有利于经济。(当然,双⼗⼀餐馆也打折,但估计很多⼈顾不上。)
其次,⼤促销有利于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前⾯讲过,这种刺激⼀⽅⾯来⾃于商品的价格,另⼀⽅⾯来⾃于体的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特别是在⼀个销售的淡季,这样的促销活动⽆疑是冬天⾥的⼀阵春风,温暖市场,拉动需求。当然,⼗⼀⽉初是否是⼀个传统的销售淡季?也许是吧,夏天的热情经过秋风的吹拂已经变得⽆影⽆踪了,⽽新年还要拐个一汽大众高尔夫gti
⼗⼀⽉初是否是⼀个传统的销售淡季?也许是吧,夏天的热情经过秋风的吹拂已经变得⽆影⽆踪了,⽽新年还要拐个弯,因此刺激⼀下市场应该是⼀个不错的想法。这和美国的感恩节有点类似,商家也
是卯⾜了劲,进⾏年底的冲刺,只是感恩节是要到⼗⼀⽉底罢了。
再有,双⼗⼀也为商家提供了⼀个难得的清仓机会。供需匹配永远是⼀个难题,滞销的商品需要⼀个出处,⽽双⼗⼀揭开了⼀个巨⼤的、价格敏感的市场,⾮常适合滞销商品。
7座商务车最后,由于双⼗⼀带来了巨⼤流量,这也为品牌推⼴提供了⼀个绝好的机会。
它也有⼀些弊端。⼀个显⽽易见的问题是双⼗⼀的销售期是⼗分短暂的,顾客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购买决定的,甚⾄是“冲动购买“(impulse buying),因此有⼀定⽐例的顾客在下单后反悔,或收到商品后反悔,这就会带来退货,增加了逆向物流的压⼒。以往的双⼗⼀只有⼀天的购物时间,这是很短的。今年相对好⼀些,⼀些平台从10⽉21⽇起就允许预付定⾦,因此顾客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决定。即便这样,⼀些商家的退货率还是相当⾼的。
但是更⼤的问题是双⼗⼀引发的需求波峰对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前⾯提到了运营管理的第⼀原理,也就是说⼀个运营系统的⾼效运转需要⼀个相对平稳的环境。相反,如果这个系统⾼度动荡,那么管理的复杂度就会剧增,管理者就需要不断地救⽕,系统的效率⼀定会受到影响。双⼗⼀使得市场需求⾼度汇聚,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个巨⼤的峰值,这个需求的巨浪⼀定会波及供应链上游的每⼀个环节,使得供应链这个运营系统动荡不安。也就是说,双⼗⼀违背了运营管理的第⼀原理,因此⼀定会带来供应链成本的上升。但成本具体会上升多少却是⼀个很难精确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牵涉到众多的
产业链,⽽且和企业的管理⽔平以及企业之间的协调能⼒有关。
虽然由于双⼗⼀带来的供应链成本的增加很难精确计算,但我们不妨⽤前⾯提到的哈佛案例成果来做⼀个粗略的估计。就以天猫为例。今年的双⼗⼀成交额为4982亿元,⽽2019年为2684亿元。阿⾥巴巴财报数据显⽰,2019年天猫商城的实物商品交易总额为2.612万亿元。按⽐例推算,2020年天猫平台的年交易总额为4.85万亿元。上述哈佛研究成果把供应链的成本增加界定在“年零售额“的1.15%和2%之间。我们就取这两者的平均值吧,即1.575%。也就是说,我们估计天猫平台背后的供应链,因为双⼗⼀的促销活动,承当了1.575%*4.85万亿元 = 765亿元的成本增加。如果我们把不同平台的数据加在⼀起,再考虑到很多实体店同样也有双⼗⼀⼤促,同时算进去今年疫情的影响以及促销⽅式的不同,由此产⽣的(全国)供应链成本的增加应该在1000 到2000亿元之间。我想这应该是⼀个⽐较保守的估计,因为双⼗⼀带来的需求波动要远远⼤于哈佛研究中的需求波动。这个成本最后由谁来承担呢?我想还是消费者吧。(认真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上述哈佛研究考虑的是渠道促销,⽽双⼗⼀做的却是消费者促销。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管哪⼀种促销,它都会引发某些需求的波动,进⽽带来供应链成本的上升。我们应该承认这⾥直接使⽤哈佛的结论并不⼗分严谨。)
结语:红旗轿车标志
从营销的⾓度来说,双⼗⼀是⾮常成功的,这只要看销量的增加就可以了。有趣的是,双⼗⼀在营销
上的成功恰恰给运营埋下了苦果,销量在短时间内的剧增给运营系统带来了巨⼤的压⼒,造成了供应链成本的上升。
哈尔滨车展门票那么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这个压⼒?办法是有的。⽐如是否可以考虑延缓送货时间?如果顾客愿意等待多⼀些时间,或许商家可以提供额外的优惠,这样对运营系统的要求就不会那么集中,⽣产、分销、流通系统的压⼒就可以得到⼀定程度的缓解。还有,今年的双⼗⼀和往年不⼀样,促销活动不是只集中在⼀天,⽽是有所延长,它从11⽉1⽇就开始了。这不仅给了顾客更多的购物时间,做更慎重的购物决定,同时它也分散了运营系统的压⼒。另外,像双⼗⼀这样的购物节也渐渐多了起来,⽐如618和520,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较⼤规模的促销活动。所有这些都在⼀定程度上分散了市场的需求,避免过度集中,这对供应链/运营系统⽆疑是⼀个帮助。
总之,营销和运营是企业管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只关注营销⽽不顾运营,久⽽久之,产品就会失去竞争⼒,最终也就没有什么营销可⾔了。从宏观层⾯看,只关注产业链的终端也是不够的,产业链的上游也⼗分重要,没有上游哪来的下游?双⼗⼀是⼀个营销奇迹,⼈们都惊叹于它的威⼒,却很少去注意幕后发⽣的⼀切。让我们更多地关注产业链的上游,尽量做到上下游、全链条协同发展。
作者:陈⽅若
⼤宗传媒归属《期货⽇报》新媒体,⼤宗传媒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