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时代观后感
《新制造时代》读后感(一):老司机的造车史老司机的造车史大约是在2011年,我在上高三时候,一位向来都坐家里雇佣的司机上下学的土豪同学突然和我坐公交车回家,我表示疑问,后来得知,这位同学开吉利4s店的父亲送他一台吉利自由舰,他认为当时吉利品牌名声汽车界太低,所以宁愿坐公交车也不开吉利车。难道吉利车在性能上、外观上、性价比上照市面上的车不好么,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吉利车的发展史。李书福,吉利的创始人,1986年以冰箱配件开启了吉利的时代,1994年进入摩托车行业,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2002年转型为股份制公司,2007年,吉利公司成为福布斯100强企业之一。按照吉利的稳健发展,在2010年时候已经世人皆知,获奖无数,财大气粗,从生产车间渠道销售,吉利已经走向成熟如日中天,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吉利公司收购了沃尔沃。收购沃尔沃的过程是艰难的,曾经福特在对沃尔沃的最初报价只有60亿美元,比十年前的报价还少4.5亿美元,可见当时沃尔沃公司的运营状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仅连连亏损,而且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沃尔沃2008年亏损额在19亿美元左右,吉利所面临的问题是花高额的费用来并购,并且让沃尔沃在2年内扭亏为盈,李书福更加坚定信念,在把身家性命都压在收购沃尔沃上。虽然沃尔沃在持续
下滑,但是市值仍然是吉利的5倍左右,在外界看来这是蛇吞象的行为,如果并购失败,也许多年来建立的吉利帝国也会付诸失败,李书福在了国家领导来帮吉利寻出路,打开国际路线。沃尔沃最终并购成功,吉利和沃尔沃的合作共赢也遍地开花,李书福也艰难的走向了国际。李书福,从土里土气的商人,脱身蜕变成为现代化企业家,一路心酸坎坷困难重重,在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吉利在国内的知名度成直线上涨,沃尔沃的工艺与国内制造厂商相融合,通过吉利和沃尔沃双方的共同改革,使得原沃尔沃赞助方福特反处于落后方,国产企业的发展壮大甚至赶超国外根深蒂固的企业是一件极其令人自豪事情。现在,吉利已经采用新的理念打着新颖的口号全球发展,我们期待着一个国产的汽车企业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厚一笔。《新制造时代》读后感(二):光芒照耀吉利集团逐梦之路你定意要作何事,必然给你成就亮光也必照耀你的路。——《圣经》汽车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造汽车都是一项门槛极高的行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从上到下都认为轿车的发展要有总体战略布局,要在竞争基础上予以扶植。而扶植的重点则是以国有企业,最终形成了“三大三小两微”的工业布局(三大是指一汽、东风、上汽;“三小”是指广汽、天汽、北汽;两微是指云雀和奥拓)。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想要涉足汽车产业,比登天还难,是他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业。但是,对于生产摩
托车出身的李书福来说,准入门槛并不是唯一的困难资金少、没技术与门槛高成为横亘在面前的“王屋太行”。凭借着豪气万丈的热情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李书福愣是实现从无到有,从东拼西凑到精益制造,从山寨企业到世界品牌,从被人质疑到成功打造全球化的汽车制造供应链的华丽丽转身,成为一个拥有自主品牌吉利、高档豪华品牌沃尔沃和中高档品牌LYNK&CO的大型汽车生产商——吉利集团。《新制造时代》读后感(三):制造品质硬货对于汽车的了解不多,从前我只知道奔驰宝马那些高档车,吉利车则是我们县出租车统一标准,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便宜。但是那仅仅是过去,如今国产品牌不输于其他国家,中国制造也成为了质量代表,这本书通过一位真实平民企业家来讲述中国制造的发展故事。这本《新制造时代》不是由李书福本人写作,而是在几位相关领域人员观察下所做的客观记录。李书福这个名字其实并不是那么显眼,因为比他成功的人有很多,但是他和那些人相差的绝对不是能力,而是运气。说起来他的创业经历也是十分励志的,从小出生在农村,没上过大学就出去赚钱,他的第一份工作一家照相馆。接着做冰箱、摩托车,最后创造了吉利汽车品牌。当然前进的道路永远没有尽头的,吉利拥有的车型一直在不断增加,最后收购了沃尔沃。国产汽车在之前被人认可的唯一原因就是价格便宜,但是李书福没有仅仅为了利益,而是为了中国制造而努力着。如果想要成功除了要有
这份信心以外还要付出努力,在书中我们可以通过李书福身边的员工看出他在这条成功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李书福经历过打击,但是他也坚强的站起来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想法来源简单,但是实践起来我们总是在第一步就轻易放弃了,李书福就是因为有这种坚持的信念。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跨越本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在李书福眼中只是差了两个轮子,别人能够做出来的东西自己也能做得出。尤其是他提到要去买沃尔沃的时候,公司的员工无一不是惊讶表情,很多人都觉得他的确很成功,但是如此的跨度有些太大了,不过现实证明了其他人的质疑是不必要的。在书中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可以直观的表明当时沃尔沃在世界汽车品牌中的地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公司的发展均落后于沃尔沃,可见他选的这个目标庞大。李书福做任何事也都不是毫无依据想来就来的,在书中不仅讲述了他所做出的这些惊人决定,还有背后的故事。他之所以看上沃尔沃也是有一个重要原因的,那就是原创能力强、安全环保。这个动机实在是太说服人了,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质的发展。这本书是制造业中的励志标杆,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精神。《新制造时代》读后感(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用一个词来简单评价这本书,那就是很朴实,从文字表面到蕴含的感情都是如此,没有炫耀没有夸张没有诉苦,很淳朴的在讲一个汽车企业家成长的故事,也正因为这
样,在感觉真实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份震撼。有时候我们总是看到现在的成功人士如何风光,如何的站在世界之巅挥斥方遒,但是我们忽略了他们在到达这个位置之前的辛酸艰苦,这并不是励志鸡汤套路,这其实是最真实的人生,你没有付出,哪有回报,就算你想中个500万大奖不也要先投资2元钱么,一个道理。本书前面基本上是写李书福如何起家和如何发家,并重点描写了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没有政府支持,没有人认同,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甚至一度没有厂房,简直不胜枚举,光是这样子读下来都觉得心累,更不用想当年李书福处在那个时刻心境了。不可否认,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还是有着共性的,坚持与梦想就是不可或缺的两个优点,没有梦想你不知道做什么,没有坚持你做不下去,缺一不可,然后再加上一点运气,是的,即使是李书福,在这本书中你也能从中看到很多的运气成分吉利车价格,但是这不能说明什么,没有前面的努力,给你再多运气都没用,基础是必须的。其实我之前对于吉利的印象都不是太好,或者说我对于国产车都不是很看好,车很容易出问题,不过坦白说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了太多,而频频的收购更是让中国的技术突飞猛进,可以说我的观念已经陈旧,所以我也认为接下来这些企业家要做的就是纠正我们这类人的观念,把从前落后的印象分加回来,相信市场前景更加广阔。而写到收购沃尔沃的时候算是全书的泉眼,说实话当年我是觉得不可思议,而今再看书里面描
写的具体经过,反而觉得理所应当,李书福的野心从最开始就表露了出来,也一直在奔着这个目标努力,而加上沃尔沃自己的问题,整体来看算是李书福紧紧的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机遇,而这之后,要技术有技术要专利有专利,沃尔沃现在也是中高档的轿车,无论是口碑还是市场占额都很不错,不得不说李书福的先见之明与果断出手。本书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除了事无巨细的描写这些年的点点滴滴,还有着详实的数据做支撑,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用了很多心思,这些数据并不是随手就能得到的,有很多可能现在需要一次次的去查及核实,所以这本书对着后来企业家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不论是思想方面还是经验方面。敢想,你才有坚持的动力,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还谈什么其它?至于书名的新制造时代在我看来不过是迎合现阶段潮流,但还好,这本书已经写出了朴实无华的内在,足矣。《新制造时代》读后感(五):形魂分离祸在萧墙评吉利汽车诚如本书所言,吉利在技术上从沃尔沃求得了真经,也将其转化为一系列优质的产品,因之一跃为行业老大。但以我之见,吉利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上还并没有脱胎换骨变化,如此看来,他的内在质地并不能支撑如今的庞大市值和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他对待供应商的方式不是一家志在万世之功不图一时小利的企业所应有的。德国的百年车企从不利规模带来的强势地位压榨小供应商,因为保证合理利润,供应商才能有余力改善生产提升技术,进而
给主机厂提供更优质的零部件。而且长期合作带来的默契和信赖大大减少沟通交易成本一代霸主通用汽车的衰弱原因之一正在于过度压榨供应商,优质供应商流失,剩下的供应商表面忍气吞声暗地里也通过种种方式来柔性报复,使得通用的品控不能和日本汽车相提并论。如今吉利规模不及通用,但专横跋扈比之通用汽车更胜一筹。吉利对待员工的态度,同样不是一家标杆企业所应有的。丰田视员工为资产,善待员工,员工感恩戴德,竭力报效,怀主人翁之精神奋力优化生产方式,终于奠定了丰田世界霸主的地位。吉利以员工为工具,员工工资低而工作强度高,无法造就一支具有强向心力的铁军,岂能称雄天下?而伴随高速发展而来的靓丽报表和各赞美往往令智者也难免头脑发热、意气扬扬。对一位日复一日因薄弱的技术和渺小的规模及民营地位受人轻视白眼农民企业家来说更是如此,贫寒出身的李书福先生国企合资的强力打压之下,在只知作威作福唯独不知为民服务的衙门官老爷刁难之下遍尝了多少不能为外人道的心酸实非旁人所能想象,那么今日扬眉吐气一雪前耻的他难免自信过甚,不能重视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与今日规模不相适应这一问题,自然不会想到重塑企业文化,改变对待供应商及员工的态度,更不会倾全力来优化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方式,竭力思虑如何在产品线倍增情形下保证企业整个链条的有序运转,如何将大量新招员工和原有团队融为一体合作无间,如何及时巧妙安置
那些能力与新职责不相适应的旧部下,如何让普通职工也能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新产品研发生产、渠道扩展、外部扩张(如收购东南亚车企、欧洲金融机构)上,但规模和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脱节必将在不远的将来给如今风头无两的吉利造成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