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象征吉祥还是不吉利
【篇一:重阳节象征吉祥还是不吉利】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因此,重阳节被定为农历的九月九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节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
、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因此,重阳节被定为农历的九月九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节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吉利新标
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二:重阳节象征吉祥还是不吉利】
重阳节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登高原是避凶气。
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重要的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
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节,五月五是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
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 逢凶化吉 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本质意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
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这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在道教的里有生动的描绘,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来见家里的猪羊都已死去。这个形象地说出了九月九之毒之凶。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伪装的意义。
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 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的就是全家登高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全家躲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见,奇奇相逢的日子被称为节日,举行特殊的仪式和活动,是人们为了保卫生命的积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淡化了避凶的禁忌内容,而保留了形式意义,节日逐渐成为单纯的喜庆。所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上一句 节日快乐 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 身体 或者 全家平安 比较恰当。
2、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阳节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 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 的说法。
3、某些地区还有重阳节忌同床的说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重阳节的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 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 大火 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 九月内火 , 大火 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
将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 内火 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 大火 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 大火 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火历 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有上巳 踏青 ,重阳 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其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的习俗 一、九日登山
一有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 ,二有李白《九日登山》,可见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之一,重阳佳节,秋高气爽,登高可使人心旷神怡、健康祛病。
二、九日醉吟
所谓九日黄花酒,即是指菊花酒,农历九月,菊花争艳,因此九月又称菊月,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寓意 吉祥酒 ,在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为 菊花节 ,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早已成为一种。
三、佩茱萸
之所以王维诗曰: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因为在古代,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可以入药,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古人重阳节佩茱萸希望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还被人们称为 辟邪翁 。
四、食重阳糕
重阳登高还与吃重阳糕有联系,因为 高 与 糕 谐音,所以重阳登高,重阳吃重阳糕,登高吃糕,有步步高升之吉祥寓意,此外,还用于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除了上述人人皆知的风俗习惯以外,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庆祝重阳佳节。如:在河北,重阳节有 追节 的习俗,即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在山东昌邑北部有道: 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所以有重阳节吃辣萝卜汤的习俗;又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等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