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摘要:油价波动是近年国际经济中的一个敏感话题,2002—2010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造成油价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失衡。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长、物价和就业水平、政府收支乃至国家安全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高油价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即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转向知识投入增长模式;改变交通运输的格局
关键词: 能源    汽车行业    油价广佛高速3月3日起停止收费
              一.引言
石油对于各国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震荡中大幅攀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上扬,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吉利否认收购神州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中国,无疑会受到国际高油价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高油价将造成社会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发生,并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GDP和就业水平。另外,随着我国石油依存度的逐
年提高,石油价格上升对政府收支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突显。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油价上涨的原因
1、供求失衡
从目前的供需状况来看,一方面是新探明的石油储量不断减少,同时,更多巨型油田,尤其是中东地区的油田,经过长期过度开采,其产量正日益下降;另一方面是各国的石油需求却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在有限供给的情况下,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需求持续增加,直接形成了原油价格内生性的涨价动力。
2中国成为驱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和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我国石油需求量和进口量越来越大。
富士汽车
三、石油价格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赛克电动车报价
1、导致汽车制造业一定程度下滑
石油危机导致的油品涨价,会使宏观经济减速,汽车制造业的产销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世界汽车业有史以来的两次衰退,主导因素都是石油危机。从市场角度讲,汽车燃油价格上涨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从而使汽车产销量下降,汽车减产不可避免。由于中国经济在两次世界能源危机时相对封闭,而且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还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发展水平,因而对于石油危机没有深切体会。中国汽车工业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重工业之一,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汽车工业对石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关联度大幅提高,持续高位运行的成品油价格也必将会对国内汽车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2、抑制国内汽车消费的增长
近几年,油价的持续上涨加剧了市场对未来汽车消费环境恶化的担忧,从而产生抑制消费的负面作用。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L,约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购车,而油价涨到6元/L,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对有车族来说,油价的持续上涨,用车成本增加,一旦用车成本超过消费者的承受极限,则适当减少汽车使用频率改用公共交通工具就自然成为应对的第一举措。对于经济型轿车车主而言,汽车消
费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对于潜在的汽车消费者,原油价格上涨造成宏观经济放缓,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者信心,造成汽车产销量下降。
三、汽车行业应对措施的建议
1、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各大汽车集团应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低油耗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节油型发动机新品的开发,重点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节能、环保的经济型轿车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做好老旧产品的改进工作
以降低燃油消耗和改善排放为目标,研究改进现有的发动机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强化现有车型的改进和改型工作,重点是改进产品的外观,使其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延续老旧产品的生命周期,以较小的经济代价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3、发展新能源汽车
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关注世界上替代能源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关注混合动力、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发展,并加快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抓住机遇,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为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4.改变交通运输的格局,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是我国石油消费的主要行业,也是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因此,中国要从根本上控制石油的消费量,必须改变交通运输的格局。在城市内部,建立方便快捷的地铁网络;在城市之间,完善铁路运输系统,加快发展磁悬浮列车、电气列车等高速、舒适、环保的运输工具,使铁路运输逐渐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的主流。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可以降低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交通日益拥堵的现状,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际能源署. 国际能源署石油价格报告[EB/OL]. (2006-02-10)[2006-09-05].
    十堰二手车[2]刘佩成. 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走势及战略对策[J]. 当代石油石化,2004(1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