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城”理念引发的新城规划思考
——以成都麓湖生态城为例
庄晓敏  徐显  杜波
摘要:以美国里斯顿的新城开发为蓝本的成都麓湖生态城为中国未来的新城开发、特小镇的建设提供了一份成功的且不可复制的蓝本。作为两座新城共同的规划设计理念“一生之城”为当下中国产业新城开发、特小镇建设中所出现的系列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设计之道。从传统的瓶颈与新兴的必然为切入点,以麓湖生态城的规划设计为例,思考“一生之城”理念下的新城规划设计策略,旨在将麓湖生态城的成功分享给更多人,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居住区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关键词:一生之城;新城开发;麓湖生态城;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9-0040-46
收稿日期:2019-07-30
作者简介:庄晓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
徐显,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教。 杜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170842)。
DOI:10.13562/al.estate.2019.25.011
CHINA REAL ESTATE
城镇化浪潮卷来的“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已逐步被新时代的“特小镇”所取代。根据国际经验可发现,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重大转变,住房郊区化与别墅化、私人购车、旅游、电子通信等将成为消费热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7%,人均GDP 达到4382美元。近些年,旅游、电子通讯及特小镇等消费项目出现爆发性增长。
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升,使得景观不再是某些人的独立需要,而呈现大众化的趋势。房地产商的角逐也日渐激烈,花样层出不穷,除了建造具有多样化的、良好的户型主体建筑外,更加致力于主体建筑之外的环境营造,景观不再是建筑的衍生品,而是出其制胜的高招。在人工智能盛行、交互设计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居住活动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其延伸为抒发情感的归属地。
本文以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融入“智能+”理念,探讨体验式景观设计与新城开发的一体化,旨在思索居住区景观营建的新模式。
1 传统居住模式的瓶颈与当代人的需求
1.1 传统居住区规划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提到城镇化、新城开发,往往会被单纯地认为是房地产开发。然而,这种偏见的形成也不无道理,甚至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传统城镇化是以政府经营为主导,以追求 GDP 政绩短期利益为目的,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圈地建房、坐地升值”,走外延式扩张模式。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更加注重人们的视觉体验,营造短暂的视觉景观效果,在“以人为本”“交互体验”方面的关注还明显不足。
1.2 传统旅游房地产
旅游房地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房地产销售手段。传统旅游房地产主要是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绿地或是自然风景名胜区,甚至为了让地块、房子升值而进行人为造景,这类房地产往往也被称为“景观房产”或“旅游景观房产”。但这样的开发模式必定只能给该地区注入短暂的活力,无法真正的创造一个新城,只能形成“高楼耸立,鲜有人味”的虚假繁荣。
传统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或是为了营销应运而生的旅游房地产,都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追求。当下人们追求的是主动的体验、主动的参与,人们更希望到自己在家园建设中的存在感,而不再只是“客居”的角。
1.3 当代人的居住要求
设计与市场是一对平行线,市场发展时产品往往停滞不前,而当市场变缓时,产品疯狂生长。当下的网红咖啡、网红书店等所带来的各种消费体验的提升,也为居住体验的提升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开发模式。
1.3.1 全龄人居系统
居住小区的居民往往有着不同的年龄段、教育背景、社会层次、生活习惯等。应合理利用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下创造多样的景观体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让人们能在同一社区工作并生活,通过多种类型住宅的组合,使一个家庭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各个阶段都无需从社区中搬走,营造“一生之城”。
1.3.2 生态健康的环境
生态健康的环境,是人们宜居的最低要求。有研究显示,靠近公园的住宅区犯罪率更低,宜居程度更高,同时维护程度较好的公园也能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社区活动的公众参与度。居住区公园或是居住区绿地,都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公园城
市”的第一步是打造一个好的公园,而实现公园和城市和人之间的连接,才能营造出适合现代人居的“公园生活”。
1.3.3 智能化的交互系统
新城规划融入智慧交通、医疗、政务、产业等,将大数据分析、拆解再分配,合理使用网络化平台和基础资源,在技术的驱动之下完成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可以将城市变成一个智能有机整体,更加高效率地运转,推进城市的未来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交互系统解决雨水管理、湿地重生、空气净化、土壤修复等是在当下新城规划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设计师还需要解决照明节能、历史人文、景观与人的趣味性互动等的次要问题。
2 成都麓湖生态城规划设计
中国房地产的“神盘”层出不穷,如万科良渚文化村、天通苑、汤臣一品、绿城蓝湾小镇、阿那亚、聚龙小镇、奥伦达部落等,不断刷新人们对房地产的认知,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也使得房地产领域推陈出新,也为规划设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近些年,被业内誉为“中国四大神盘”之一的成都麓湖生态城,以其独树一帜的社会意义而备受青睐。
2.1 麓湖生态城概况
麓湖位于成都天府大道两侧,是天府新区内优先呈现的生态示范区,是一座以生态资源为基底,聚合居住、产业及休闲娱乐配套为一体的新城。麓湖生态城总用地面积16500亩,建设用地8600亩,景观
用地5000亩,人工湖体面积2100亩;40公里长的湖岸线上座落的每一座建筑都可以是成都的新地标。麓湖的公共区域主要分艺术中心区、麓客岛、红石公园三大区,房产系列产品分为两大类,低密度和高层住宅,每个组团的产品都不同,并赋予其独立的名称,如滨湖区顶级临湖独栋别墅——黑珍珠;麓湖核心区的高层——麒麟荟;未来城城市——隐溪岸;回归院落式生活——沉香谷……每一栋建筑的设计都是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2.2 麓湖生态城设计之道:生态为基底,产城一体化,设计至上
麓湖生态城拥有天赐的山水格局,在遵循场地地形的基础上,营建生态基底。引都江堰之水,依浅丘地形自然成湖,湖域面积约2100亩,成为麓湖产业及住宅中非常重要的生态基底。湖域规划呈珊瑚状,水系延伸至城市空间,使建筑、生活、
CHINA REAL ESTATE
作与水的关系更亲密。湖水、湿地、草地、森林,构成了麓湖的生态系统。如图1、图2、图3所示。
麓湖生态城公共绿地呈带状布局,在完善的生态构架上建筑、道路依据景观的脉络呈现,仿若生长于自然之中。生活场景与多变的主题景观紧密联系,移步换景,充满探索的乐趣。生活在这里的人,从“欣赏”变为“参与”,让景观成为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实现人境交互。如红石景观区一期,以本土的红砂岩地貌和缓坡地势为景观基础,以加拿大布查德花园为蓝本,植物掩映一年四季的鸟语花香。儿童游乐区、香樟棋语林、家庭烧烤区、湿地步道、运动区……充分承载一家人的欢乐。麓湖对各类年龄段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各得其所。在规划设计中充分研究孩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形成“自然教育、成长教育、儿童游戏、儿童活动”等多样化空间。
麓湖秉着“为一片土地寻最适合的形态的理念”,以打造个性栖居,产城互补互融为目标,积极探其规划设计之道。前期由50多个设计机构,100余位设计人员,共同参与,在建筑和景观的规划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在规划结构上没有任何一条
所谓的“轴线”,没有明确的边界,营造的是生活在公园里的场景。在景观营造上,以“融合互生”为设计理念,遵循自然的规律处理空间关系,同时,麓湖的每一栋建筑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建筑的每一轮发展也都是一个和时代交织的过程,规划设计了不同的住宅产品和不同功能的公共建筑,每一个“凝固
的雕塑”都是对空间之美的极致探
3:麓湖已开发区域总平面图
成都大众
1:麓湖现状地形图图
2:麓湖水系分布图
寻,都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必将引领房地产新的审美方向。如图4所示。
3 麓湖“一生之城”理念对新城规划设计的启示
3.1 消除界限,塑造全龄段生活模型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人的养生、中青年人的个性、青少年的教育等问题已成为不同年龄层人生活中关注的重点。打造一个适合全龄段并且能实现不同年龄层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需求的新城已经是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定位。通过查阅资料和问卷调研可发现,当下“物理陪伴”
“隐性失陪”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打通从“物理陪伴”到“心理陪伴”的最后一公里,为一家人(老人、青年人、孩子)营建一个健康的生活场所,就必须打破原有居住区规划建设中明确的功能界限、单一的居住生活功能,赋予人们更有质量的家庭时光,提供不同功能、不同情境的陪伴平台。
现在的人们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需求,为实现不同年龄段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在新城规划中应该秉承“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妙品的思想,规划一个居游育一体式的新城,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塑造符合各个年龄段的生活模型,在场地功能区划分上,应该以实现婴幼儿启蒙区、孩童少年快乐成长区、中青年社交运动平台、长者休憩空间、宠物乐园等方面的功能为前提,以新颖的设计形式融入当下的新型材料和智能设施,完善全龄人居系统。如图5所示。
3.2 呼应情怀,创设情感功能容器
“生活的苟且”“诗和远方”一度成为时尚名词,也成为当代人的自嘲与调侃。逃离自己生活的
4:麓湖生态城建筑设计
5:全年占全段生活模型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