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区推动工业上楼的操作建议
工业上楼,是在高层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生产模式,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是解决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土地成本快速攀升等问题的重要抓手,对于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撑全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城市经济的“立体生长”模式,促进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发展,对成都市中心城区推动工业上楼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工业上楼的内涵和作用
<<  工业上楼的内涵
为解决产业用地紧张问题,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国各地开始积极探索产业载体新模式——“工业上楼”。对于工业上楼,目前国家层面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广东、山东等地在文件中对工业上楼进行了界定并设置相关建筑标准。例如,深圳宝安区出台《深
圳市宝安区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定义为建筑高度超过24米且不超过100米的高层厂房;青岛城阳区出台《青岛城阳区加快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定义为占地30亩以上,或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鼓励50亩以上的成片开发,容积率原则上3.0左右,最低不得低于2.5。 
本文认为产业楼宇模式是在高层中进行企业的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生产模式,需要特别考虑单位承重、轴网间距、货运设施、消防设施、环保设施的规划设计,适合入驻轻型、微型、环保和低耗等新型工业,是发展都市工业的重要载体。
<<  推动工业上楼的作用
有利于招商引资。
推动工业上楼可以发挥产业园区专业化和技术优势,使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环节不再受制于空间局限。企业能够快速投产且资金和精力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市场扩展等核心业务,节约时间成本,变相降低用地成本,便于招商引资及避免过多企业因成本问题外迁。
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上楼可以提升工业用地的投资和开发强度,释放更多产业发展空间,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会鼓励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符合中心城区产业导向、适宜在高层厂房中生产的产业进驻,产业的智能化、轻型化将覆盖面更广,因此通过产业引导方式带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有利于打造高端产业生态链。
可以实现产业相关企业最大限度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内,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产业高度聚集。尤其是鼓励产业链关键、核心、缺失环节的产业进驻,真正实现的“强链补链”,逐渐完善和丰富产业生态链。有利于实现产城融合。在工业厂房中融入生产配套、生活服务配套等,使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效应会进一步凸显,在交通规划、民生设施配建、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发生质变,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
推动工业上楼的规律性认识成都大众
<<  工业上楼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按照城市化进程阶段演进规律,在“都市化 - 郊区化 - 再都市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于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演进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社会生产力、人口以及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在郊区化阶段,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呈现“空心化”特征,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减弱,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为了克服“空心化”以及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中心城区在再都市化阶段就会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促使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占城市产业结构比重稳步回升。但此时面临增量土地逐渐减少、建设指标紧缺、土地成本不断攀升的局面,因此产业载体新模式——“工业上楼”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大趋势。
<<  国家推动工业上楼的政策导向
一方面,国家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强调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发达国家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本土强大的制造业才是国家富强的根基,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国家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等要求,未来将进一步设定制造业占比红线,制造业占比不仅要“企稳”还得要“回升”。另一方面,面对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
国家实行严格的用地计划控制政策。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和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产业用地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均明确指出,“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
<<  推动工业上楼是先发地区的一致选择
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由于经济速度发展较快,较早面临工业用地紧张问题,推动工业上楼“向天空要空间”成为先发地区的一致选择。2019年7月深圳宝安区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份针对“工业上楼”的详细工作指引——《深圳市宝安区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指引中包含产业布局、建筑标准、设计要点、消防管理等具体要求。上海黄浦区、广州开发区、东莞寮步镇等地均对推动工业上楼进行了有益探索,各地在产业导向、开发运营投资主体、开发建设基本要求、自持比例及分割转让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东莞松湖智谷产业园等工业楼宇已经成为全国学习的标杆。不难预见,我国在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也将是“工业上楼”持续不断推进的过程,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工业上楼”势必成为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之一。
成都市中心城区推动工业上楼的相关要求
<<  城市战略要求
成都市致力于建设世界级城市以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需要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以及良好的城市品质和形象来支撑。中心城区作为最能代表城市品质和能级水平的核心区域,承载着约两千万人口消费与生活需求,肩负着成都城市能级跃迁的重任,应提升产业能级,努力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因此中心城区要发挥对城市发展战略实现的支撑作用,就要求新的产业类型和空间形态推进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和城市形态更新。
<<  产业发展要求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和“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对全市产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并对工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中优”区域规划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和“城市极核”,要求“三降两提”。因此位于“中优”区域核心区的中心城区应对园区产业结构进行梳理、规划、调整,调迁一般性制造业,淘汰“散乱污”企业,培育科技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