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如何做好公众认知引导
包钰洁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都610000}
【摘要】地域歧视长久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信息传播碎片化、实时化、互动化的今天,公民表达意愿空 前高涨却更加情绪化,这无疑加重“地域黑”等问题在网络平台的发酵。作为主流媒体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报道时,应把握 好角度,做好公众认知引导,避免成为地域歧视扩大化的助推器。本文聚焦大众传媒与地域歧视之间的关系,探究大众传 媒为何会加深受众对某些地区和地区人民的刻板印象,扩大地域歧视的传播。
【关键词】刻板印象;地域歧视传播;网络舆论;媒介素养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
世纪90年代末,河南频发恶性事件,如原阳毒 米、郑州案、郑百文事件、驻马店爱滋病
村、洛阳大火事件等。这些事件在经过大众媒体的聚焦报 道后,公众对河南及河南民众的印象产生了刻板效应,最 终形成了对河南及对河南人的偏见。除此之外,近几年来 媒体频频突出报道东北人打架、抢劫杀人的事件,逐渐使 公众把东北人的形象与匪气、彪悍的刻板印象联系在了一 起,损害了东北人民的形象。进入21世纪,社会文明高 度发展,加速了地区间人员的流动和融合,各地区文化呈 现不断趋同化,公众对于各地区文化差异包容度增强,然 而地域歧视的现象不仅没有衰减,反而越演愈烈,这和大 众传媒在其中的推波助澜关联紧密。
一、传媒地域歧视动因
在展开研究讨论之前,需要厘清几组概念和关系。首 先,地域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的一个从属概念,美国学者 克劳德M .斯蒂尔在他的著作(刻板印象》中写道的简洁 且一针见血的定义:“刻板印象是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 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i n 这种刻板印象是个人基于 主观喜好和经验来判断某人某事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客观事 实,且这种看法犹如铅板印刷一样刻在个人脑海中,相对 顽固无法轻易擦除。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地域刻板印象 的内涵:“关于某一个地域或者是该地区人的普遍简
化、固化、定式化的整体印象或评价。”如果说地域刻板 印象是个相对中性的概念,比如一些正面的印
象,德国人 精益求精,法国人浪漫,日韩国民重礼仪。那么长期未加 修正的负面地域刻板印象会逐渐演变为地域歧视。地域歧 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的 行为”。121这种"区别对待”往往伴随着随处可见的否定、 排斥或不公平的待遇,经常造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 错”,都要被贬低挑刺的局面。
同样,传媒地域歧视也是传媒歧视的一种,传媒歧视 包含的范围非常宽泛,这里我们不_一展开详谈。勇在 其研究媒介地域歧视的论文中,分析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概 括出:“传媒地域歧视就是大众传媒对于不同地域的报道 在内容以及报道数量比例上存在的不平等对待方式。”比 如:偏重报道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新闻事件,还有对于特 定区域偏向于负面新闻的挖掘报道。131
那么传媒所发布的信息为何会带有地域歧视的彩? 市场经济背景下,大众传媒顶着资本盈利的压力不得不选 择性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利益最大化的新闻领域,因此 报道不平衡现象屡见不鲜。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忽 视’’被歧视地区的新闻价值,这让原本就难以发声纠正人 们心中固定成见的地域,一次次地沦陷在"马太效应”的 “禁言”中,任由被“黑”而无处辩解。更有甚者,为了
【作者简介丨包钮洁,硕士,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关注度、点击率、广告收入和提升同行竞争力,有些媒体会利用特定的事件并选取特定角度来制造道德恐慌,并将 这种道德恐慌的负担与某个地域的人联系起来,让其变成 替罪羊从而想使恐慌得到缓解,同时也达到消费受众注意 力的目的,牺牲少部分人利益来博取大众的关注和认同,给社会营造一番获得除罪后的平和。因此,在某种程度 上,有些媒体表面上打着正视存在问题,不隐瞒问题的旗 号,实际上做着煽风点火和炒作的事。
二、方式一传媒作为扩音器
通过传媒生产、传播、加强的地域歧视是有一个建构 过程的,一个事件从产生到被制作成新闻的过程中,传媒 能够使用不同的操作技巧来完成这个建构,这里我们主要 通过探讨议程设置和新闻框架方式来分析此过程。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
议程设置,简单来说就是大众传媒有为公众设置‘‘议 事曰程”的功能。媒体通过对一个议程报道数量和方向的 操作,也许不能直接影响受众“怎么想",但是却可以规 定他们"想什么”。新闻内容只有在“把关人"的过滤和 筛选下,才可以与受众见面,而他们也可以决定什么内容 永远不会和受众见面。此外,大众媒体还可以通过_定的 手段让信息变得主次分明,比如报纸的内容排版只留最显 眼的位置给头条新闻。这种对于特定信息进行不断地重复 提及或者强调的设置,潜移默化中就能够改变受众对信息 的重视程度。比如远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或者总统 大选,由于铺天盖地的报道,成为了中国人□中日常聊天 的话题。
那么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和受众对于某些地区或该地 区人民的刻板印象又有何种内在联系呢?首先,地缘关系 越远,受众对于该地区和该地区人民的了解就越依赖于大 众传媒的报道。就像有网友打趣道“春节联欢晚会让全世 界的人民以为中国人民过年都吃饺子。”实际是我国各地 区除夕夜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遥远国度的人民在 不了解我国各地风土人情时,会更加乐意接受主流媒体报 道的“事实”。我们设想,当大众媒体对于某一遥远地区 的报道都以负面新闻为主,加之媒体协同放大的渲染效 应,受众接收的此类信息累积到一个程度就会很容易形成 稳定不变且消极的地域刻板印象,最终对于某_地域人民产生根深蒂固的歧视心理。
我们以美国对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为例,学者张健在统 计分析外报和外刊中美国对华报道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基本上以消极报道为主,且新闻撰写手法随意。这直接造成
了美国人的对华负面态 度的形成。141此外,在一项关于美国民众日常接触媒介对 其中国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数据显示看电视频率高的美 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比看电视频率低的人低22.45%。151还有2012年印度公交案被大肆报道后,许多中国人 谈印度变,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这种 将一个国家和某种现象联系在一起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俄 罗斯人“喜欢好恶斗狠”。
我们将视线转回到国内,类似手法的运用在国内媒体 对于某些地区的新闻报道中也十分常见。媒体通过集中的 将新闻事件的"部分真实”情况作突出处理,而 选择忽略、淡化这个地区的其他事实,逐渐造成了许多省 有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特的现象:东北老铁,河南 人偷井盖,广东人什么都吃等等。听则有趣,本质上带来 的后果却是地域歧视。笔者随机设置时间段(2017年4月6日至2017年5月6日)来搜索这一个月有关河南省或河 南人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其中负面新闻就有五篇,且新闻 标题就带着明显的地域标签,分别是《羡慕别人有车,河 南男子酒后想“弄"几辆,5人投锁1小时偷走5辆电动 车,当晚被抓> <22岁女孩被前男友(河南人)当街剌 伤,男方被警方带走 ><;一名河南来徐州沛县的男子因偷 盗不成放火烧了十几家商铺><;于、隗两家河南人为卖生 姜两摊贩大打出手,最终引发十余人互殴><;跟河南老乡 合资买"内部房源”理发店老板被骗12.5万>。
如果受众从没接触过河南人或者没有到过河南地区 时,在受众的脑中就会更倾向于接受传媒所呈现的该地的 总体认识一河南是犯罪频发地。媒体在这一认知构建的 过程中,成为了河南省犯罪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混乱、个别民众不安分的放大镜,通过放大强调所谓的"部分真 实”来引导受众忽略漠视"整体
真实”。受众透过有放 大镜看河南,如何做到对该地区全面客观而真实的认识?除此之外,大众传媒的惯用伎俩还有通过凸显报道它认为 重要的事件而淡化其他事件报道,
来达到相同的效果。例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如:具体事例显示,对于2007年河南"华夏第一龙”的拆除事件,《法制日报》和{人民日报》都进行了详尽持 续的报道,而同期发生的四川重新包装丰城鬼城等类似事 件,却没有得到这般“待遇_'。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受众在长年累月的媒体接触下自然会形成对这个地方的偏 见、歧视。
(二)框架理论(Framing)
和议程设置相同,框架理论也是媒体在将一个事件 “选择和制作”成一则新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手段。
在 众多对框架理论作定义的角度和解释中,有学者将"框架”分为两层涵义:框限与架构。前者是指将何种信息纳 入报道范围,架构是指新闻如何对其进行转述、排列和解 释。161这种过程类似于议程设置的第二个阶段,不仅影响 受众应该看到的新闻内容,还可以影响受众对媒体发布的 信息的解读。因此,媒体不是单纯地将事实搬运到受众眼 前,而是通常会以某一既定的思维和解读方式去制作新 闻,从而持续地影响或者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媒体这 种特定解读方式的产生可能受到包括历史文化,生活习 惯,意识形态,宗教,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主 要采用Fairhurst和Sarr总结的媒体如何构建新闻框架的方 式来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根据Fairhurs和Sarr的解释,框架理论通常运用隐 喻,说故事的手法;以仪式化,易记的标语或口号来创建 和加强某一固定印象;运用一个意象或具体事物来与报道 对象进行对比等几种技巧。171
首先,媒体通过对词语、句式、叙述方式的选择来对 受众产生直接影响。披着还原客观事实的外衣,遣词造句 却充满歧视戏谑。比如,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一则关于 地方官员和女下属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新闻,标题对于当事 人身份描述为"河南官员” p],直接将涉事者与特定地区 进行关联。那如果在描述被报道主体时,在“官员'’前面 冠上地域名称(如:河南)不算是刻意地塑造地域刻板印 象,那么将‘‘小偷”“抢劫犯”等不正当职业与特定的地 域联系在一起。河南商报2016年的一则新闻:"河南小偷 牵连出驻马店贪腐县领导案”'报道了一个县领导被小 偷入室盗窃,却谎称被盗取一万元;真实情况是由于贪污 腐败,该县领导没有将真正被盗几十万的情况告知调查人
©©©©
员,从而牵扯出了一个普通盗窃事件背后的贪污腐败案。本来由于历史原因加之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许多人对河 南民众的整体印象就不是很正面,这篇报道在一定程度上 ‘‘运用”这种成见,无意间打造了_个从河南平民到地方 官员都有不良作风的形象,助长了外省人对河南民众的刻 板偏见。同样,一提到经久不衰的电话犯罪案件,新 闻里选用的报道词条通常是"来自南方的电话”。尤其是 对于各类广东电话的报道最多,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 广东地区骗子多,和广东人打交道要小心谨慎的感觉,但 显然谁也不愿意成为那种轻而易举就被定义为"骗子”的人。
故事性的叙事作为框架理论产生影响的另一手段亦被 媒体经常使用。新京报 <—场暴雨中的“见死不救”》讲 述了河南开封在遭遇最强暴雨时,61岁老人张建伟跌入 水中,无一人搀扶,最终不幸去世的悲剧。记者将事件发 生的全过程用精简,冷静的电影分镜头语言呈现出来;如 “张建伟发生意外6秒就被人发现了,但没有人为其停 留;他倒在40厘米的积水中,连头都没能抬起来……"I'0'通过这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媒体放大了对于涉事人的问 责和张建伟死亡的悲剧,边缘化了经过媒体议程后的“其 他"信息。同时,记者对开封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批判。文 章中还有一个小标题:“回避拷问的城市良心",媒体记者 再次问责开封市政管理局,把有关部门“不予负责"的态 度和家属与救人者的悲痛剪辑在一起,让受众感同身受,激起内心义愤,从而影响他们对河南及河南政府的整体看 法。这种在文章中以故事性的叙事方式突出事件发生地 区,强化了读者对该地区的不良刻板印象。虽然报道中除 了透露
对事故发生的惋惜,但也产生了对该地区政府对人 民有失理性的谴责。诚然,在“扶与不扶”已然成为一个 中国式课题的今天,没有一个人能从道德审判中脱身,但 同时,当普遍存在于各个省份的事情,发生在受众心里已 经形成偏见的地区,其受到的批判较其他地区就严重很 多。
另外,从媒体对河南地区的频繁性可以看 出,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框架理论影响了报道议 程,成为了地域歧视的传播者而非制止者。以上包括遣词 用句,叙事方式,及曝光频率在内的三种实现框架理论的
15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手段促成了 Fairhurst和Sarr所提出的第四种技巧—
—
"Ar-tifact”的形成。这个技巧突出了媒体在制作新闻报道时所 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在受众观念中制造出具有内在象 征价值的事物形象取得来自受众的认同感。身处信息爆炸 时代,受众被各类信息的洪流裹挟,早已习惯于李普曼所 言的“用大部分人都认同的简化标准来认识和判断事物”。这也是为何大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和"梗’’受众记 忆深刻,张□就来。而关于这些“梗”发源的新闻事件可 以迅速遗忘,甚至很多“乌合之众”只是为了迎合网络狂 欢,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用带着事件产生的“梗”来参与热烈的讨论即可。比如网友在讽刺东北经济时,经常调侃到"投资不过山海关”,殊不知这半开玩笑的一 句话背后是长期以偏概全的报道影响下的写照。因此,媒体在塑造过程中会尽其所能,化具象为抽象,如将发 生在河南等地的新闻全部“简化”为盗窃案等,受众也 在有意无意中欣然接受简化思维在判断问题时带来的便 捷,长此以往使受众在观念中形成“河南人=盗贼”的极A U l A A-—U-
2013年,新浪"微问"用一张显示河南地 区为"小偷'’,新疆地区"喜欢打架”的趣味地图作为五 一劳动节外出旅游的宣传配图发布。可见国内某些官方媒 体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地域偏见问题时没有发挥大众传媒的 调节作用,反倒如虎添翼,熟练运用“Artifact”的技巧,利用受众心中固有的地区偏见和受众喜闻乐见的"情绪 化、感性化、简单化”的报道方式来创作,以达到与受众 形成一致的目的。一经发布,众多微博用户要求新浪官方 道歉,而反驳声中,仅仅以河南、新疆等受到"妖魔化”的地区用户和受到青海地震影响的地区用户为主,其他地 区的受众更多抱着“看客”的心态。在(Frame Analysis》
中作者提到 ,影响 “框架”形成主要是个人经验和社 会影响两方面。間在各种媒介曰益发达的今天,身处“拟 态环境"中的受众足不出户就足以获得一种“虚拟”的个 人经验,并且这种体验受到新闻媒介打造的框架的至深影 响;媒体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在构成受众基于媒介现实和客 观现实形成于观念中的"主观现实”的过程当中就起到相 当重要的作用。媒体机构应该再次实现身份的转换,做地 域偏见的制止者而非传播者,抑制愈发扩大化的地域间的认知差异,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迎合受众□味继续推波 助澜。
结语
地域歧视的现象有多重因素糅杂形成,不会很快消 亡,目前也还没有特效药来根治这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 弊端却日益显露。现今某一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形成巨大 的讨论池时间越来越短。有时在短短几分钟内,网民就可 以完成对某事的意见表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站队”。特殊情景下,还可达成事件真相戏剧性地"几轮反转”,吃瓜网友在"瓜地里反复跳来跳去’’的"喜剧”场面。而 关于"地域黑”等作为网友热衷讨论的话题,经常会处在 漩涡的中心,热度有时高达数日不散。暴发新冠肺炎疫情 之初,病毒在全国的迅速蔓延使全国民众笼罩在巨大的恐 慌之中。对于病毒未知的恐惧和自身利益受损的不满,人们一时间难以在现实中寻求到疏解方式。于是有些网友将 情绪转嫁到对武汉政府、武汉人民的怨恨中。网络的匿名 性更是助长了网友言辞的激烈程度,网络环境一片乌烟瘴 气〇
因此,消除地域歧视在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社会和谐 稳定,网络环境良好有序,青少年认知引导等多层面都有 重要的意义。对于大众传媒来讲,大众媒体是一个利器,合理利用可帮助消减地区间不平等的显现、重塑被歧视地 区形象;真正做到报道事件内容“全部真实",消除公众 误解,维护社会团结。但是利用不当将会助长原本严重的 地域歧视风气,危害社会和谐。因而对于每一个媒体人来 讲,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克服地域歧视心理,将不挑拨族 之间关系的基本要点纳入个人职业规范准则,这是一种 责任,也是一种自律。更重要的是,被歧视地区的主流媒 体在被报道与本地区相关的负面新闻时,应当主动出击,掌握澄清解释事实的话语权,阻止谣言或者新闻事件的负 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如召开相关事件的新闻发布会等。值 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抗疫期间河南涌现出不少英雄医护人 员,地区正面报道量直线上升,由此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在 近年来在消除各地区的偏见和不平衡报道,力求遵循公平 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方面的积极探索。当然,消除地域歧 视还需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笔者认为有三点最为关 键
: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一是逐步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为落后地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驱动经济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媒介的监管力 度;最重要的是要强化互联网管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净化网络环境。2020年3月1日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的 生态治理规定》将明确内容生产者的权责,强化用户自 律。1121
三是注重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面对冗杂的网络信 息,要从青少年开始就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 用信息的能力;当然重中之重是:“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 批判意识,引导公众理性进行内容发布和意见表达,积极 参与社会事务,充分利用新媒体满足个人工作生活需求, 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怀疑媒体开始利用地域歧视来制造话题或者故意放 大话题时,要学会多加分析,站在公平正义和客观角度看 待被报道事件和被报道对象,不以偏概全。_参考文献:
[1] 克劳德M .斯蒂尔.刻板印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14:16.
[2]
郭宏娬.地域歧视形象的社会建构分析甘肃社会
科学,2010(2): 74-77.
[3] 勇.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地域歧视问题[D ].大连理工
大学,2008.
[4] 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⑴.国际观察,2007(1):51-56.
[5] 徐剑,刘康,韩瑞霞,等.媒介接触下的国家形象构
建——
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的实证调研分析[J ].新闻与传
播研究,2011,000(006):17-24.
[6]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 A Constructionist Ap — proachQ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15, 95(1): 1—37.
[7]
Fairhurst G T ,Sarr R A . The Art of Framing : Man
aging the Language of Leadership (J—B US non—Franchise Leadership ) [Paperback ] [J ].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 e search , 1996, 10(2):73-101.
[8]
叶攀河南官员被举报与女下属发生不正当关系
纪委称属实 ” [OL ].http ://www .chinanews /sh /2015/ 09-01/7500326.shtmI 中国新闻网,2015-9—1.
[9]
王琦明明被盗几十万却说被偷1万多”[OL ].http :
//newpaper .dahe /hnsb /html /2016—12/08/content _101856. htm 河南商报,2016-12-8.
[10] 刘珍娓.一场暴雨中的“见死不救法治与社会,
2015(11):42-45,
[11]
Goffinan E , Goffman E . Frame Analysis .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 ]. PENGUIN , 1975.
[12]
李伶倒,杜忠锋.认知失范与能力构建:论培养公众
新媒介素养应对公共事件的路径U ].学术探索,2020(07): 62-67.
成都大众
(上接第I 2页)
国知网的搜索结果,但是“检索结果”比2017年到2020年的 和多一篇,笔者未解。表中“主题”一行处的数据也有疑问: 有一篇2020年的文章《备受互联网巨头追捧的数字中台是 什么》,有时在检索结果中(39篇),有时不在检索结果中(38 篇),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这篇文章与“抖音”研究 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⑴吴佳妮.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以抖音
APP 为例〇〇.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8期.
[2]李慧颖.抖音APP 的传播依赖研究[J ].中国报业,2018 年第2期.
[3] 唐丽佳,赵志奇.大数据视野下抖音传播方式及问题
分析〇].编辑学刊,2018年第6期.
[4] h ttp : //www .xinhuanet /tech /2020—01 /07/c _ 1125430697.htm
[5] 胡致祯,郭梓婷.短视频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抖音APP 为例[J ].传媒论坛,2020年第2期.
[6]
路郁廷,李勇图.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中的运用D ].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3期.
[7] 高燕.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营销模式的反思和重
构——
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J ].出版广角,2019年第8期.间谭玥雨.政务抖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P ].华中
科技大学,201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