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研究
□ 钟 婷,张 垒,阮 晨
[摘 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空间的价值得到重新审视。成都环城生态区是位于城市中央的绿隔
区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大尺度生态空间。传统生态绿地建设往往忽视社会经济问题和人
的发展诉求,文章从生态价值转换角度,根据环城生态区的发展阶段和使命重新诠释其价值内涵与发展目标,并以生态系统
价值为基础,从保量提质、空间赋能及制度保障3个方面着手构建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为类似地区的生态价值转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城绿融合共生;成都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19-0084-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钟婷,张垒,阮晨.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研究[J].规划师,2020(19):84-90.
Valu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of Chengdu Ecological Ring/Zhong Ting, Zhang Lei, Ruan Chen
[Abstract]The value of ecological space is being reexamined 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comes a national strategy. The ecological
ring in Chengdu has become a large scale and high quality central urban space. Since traditional green space development often
neglected socioeconomic problems and human needs, the paper redefines the value and vision of ecological ring based on its
development stage and mi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It further proposes establishing transform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value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quantity, empowering space, and institutional insura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ring,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urban and green space, Chengdu
现代城市规划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研究的重心在于城市开发建设空间,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取向[1];随着步入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演进中的生态价值观也在转变,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多样价值,尝试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对立局面,因此需要探索新的理念与路径,适应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要求,实现生态价值的在地转化,引导城市健康高效发展。
现有部分学者对于生态空间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进行了探讨。例如,叶林等人对生态导向下城市边缘区规划展开研究,并提出生态导向下建设与非建设用地多目标整合策略[2];邢忠等人以眉山市岷东新区非集中建设区为例,探讨了融合生态服务与休闲游憩功能的绿空间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3];江海燕等人以广州佛山市为例,从协同规划的角度探讨了融合生态—社会—景观等多样功能、覆盖城乡空间的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模式和方法[4];吴敏等人通过空间手段建立关联,探讨了建构联系城市建成区与非建设区的新型城乡空间增长模式[5];田健等人以铜陵东湖区为例,从功能化发展角度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生态空间格局重构的方法[6]。整体来看,学者们在将生态空间资源与城市持续发展有机融合上已逐渐形成共识,但聚焦于生态价值转换路径的研究较少。
1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1.1生态价值的内涵
一些学者对于生态价值做出界定。欧阳志云等人提出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三大方面的价值[6]。谭少华
[作者简介]钟 婷,工程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主任规划师。
张 垒,工程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副所长。
阮 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等人指出公园绿地具有物质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7]。陶晓丽等人提出公园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提供生态产品方面[8]。清华大学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团队指出生态价值由生态环境价值及其提升带来的城市宜居价值、产业动力价值和创新集聚价值组成[9]。四川大学唐柳等人认为生态价值涵盖城市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作为环境对城市居民的生态价值,以及城市居民对城市自然环境能动作用的生态价值[10]。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认为生态价值主要是相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来说的,是基于自然系统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产生的[11]。
学界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主要从生态系统自身价值和派生价值两方面出发,已经上升到文化、精神和健康多维价值的角度,并强调对于城市发展的动力作用。借鉴公园城市六维价值理论,可以将生态价值概括为生态环境价值、人文价值、美
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
1.2审视成都环城生态区的发展演进1.
2.1环城生态区发展历程
成都环城生态区是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 m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总面积为187.15 km2,包含生态用地133.11 km2、开发建设用地54.04 km2。成都环城生态区的规划思想来源于防止城市粘连发展,其雏形是2003年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在主城区外围划定的郊区农村用地,后演化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城乡一体化、“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环城生态区立法保护及深化实施3个阶段(表1)。
总体来看,成都环城生态区通过前瞻性规划管控、持续十余年的拆迁拆违,在特大城市中心区域保留了比肩世界城市、极其珍贵的大尺度生态空间资源,享有美誉。但当前环城生态区的发展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生态隔离功能显著。
现阶段环城生态区的主要职能为生
态隔离。一方面是与其初始确立的规划
意图相关,一直以来重点集中在通过腾
退空间、控制人口等增加生态用地规模
及湖泊、湿地、绿道等生态工程的建设,
而地方立法在强化生态用地规模控制的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他功能的进
入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囿于其发展阶段,
过去涌现的复合功能主要为农民自主经
营的特餐饮与休闲类项目,业态较为
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体验
需求,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
(2)城绿分割的空间格局。
环城生态区起初作为城市边缘屏障,
是城市结构中的附属背景。作为低价值
地带,其相邻区域在功能上没有承载城
市的核心功能,整体城市格局上还是围
绕天府广场的向心式布局模式。虽然环
城生态区近年来重点开展湖泊水系、城
市森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生态功能提升
显著,但周边的空间结构并未进行相应
调整,还是处于城绿分割、错位发展的
局面,导致高品质生态空间无法充分发
挥集聚与溢出的辐射效应。
(3)存在投入与产出矛盾。
成都环城生态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绿
道等生态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其空
间品质,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
是仍存在绿空间开发投入与产出之间
的矛盾,而缺乏运行性资金的支撑导致
高品质绿空间建设不可持续。随着成
都逐渐转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也要从城
市运营的角度,运用新思维提升绿空
间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绿空间价值向
更高维度提升,实现永续发展。
1.2.2新时期成都环城生态区再认识
随着成都的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
老百姓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由经
济收入增长带来的幸福的边际效应减少,
对良好自然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
同时,阶段综合功能区阶段实施阶段
功能定位中心城区生态屏障基础设施完善、整体环境
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市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具备生态保护、水资源
调蓄、休闲运动、文化景观、
城市应急避难功能
主要工作
思路与内
以城乡统筹一体化思路强
化对城郊结合部的建设管
控,形成中心城区生态屏
障,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逐步将“198”地区作为城
区外围一个功能完整、相
对独立的区域,强化规划
统筹与引导
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环城生
态区功能定位,强化保护与
生态建设,加强开发建设行
为监管
机制与配
套政策出台城乡统筹相关配套政
策,指导各区(市)县拆
迁安置、入城镇
社保等工作;为五城区划
定万亩配置地,收益用于
推动实施“198”城乡一
体化工作
成立“198”功能区领导小
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
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及各区
县工作;将纳入
城乡居民保障体系,也可
参照征地农民进入城镇居
民保障体系
成立环城生态区建设领导
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
严格项目审批管理;明确土
地出让市区分成优惠政策
建设成效重点开展城郊结合部综合
整治、拆迁拆违、土地复
垦和城乡一体化绿化工作
实施一批生态项目,城乡
建设规模得到一定控制持续推进拆迁拆违,建设行
为得到有效监管;重点开展
生态建设工作,生态环境提
升显著
主要问题建设规模未得到有效控
制,“198”地区建设用
地不减反增,实际居住人
口持续增加
后续建设维护中拆迁推进
缓慢、建设资金量大、运
营成本高
社会综合效益不显著,注重
功能单一的生态项目建设,
缺少休闲游憩体验,市民对
环城生态区感知度不高
良好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吸引优秀项目、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逐渐成为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成都城市发展格局的改变,环城生态区在城市区位、自身功能和定位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
(1)区位再认识:从“城市后院”到城市“形象窗口”。
随着新一轮成都总体规划扩大中心城区规模、调整空间结构,环城生态区从原五城区外围的生态屏障转化成为现中心城区内部、五城区和二圈层区县之间的中心地带,从“城市后院”转化成为城市“形象窗口”。
(2)功能再认识:从生态隔离到多重功能。
成都中心城区在经过了快速扩张之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随着发展理念转变与城市治理的日益完善,城乡关系进入渐进式融合统一阶段,此时非建设用地的生态空间规模管控不再是唯一诉求,而应进一步满足人民需求,形成多样复合的功能构成。(3)定位再认识:从附属设施到战略资源。
成都正在实施“中优”战略,着力对老城区进行非核心功能疏解和品质提升,环城生态区作为联系五城区与外围区县的大尺度绿空间,不再是控制增长的生态绿隔,而是可以引领老城区人口疏解和区域品质提升的战略资源。
综上所述,环城生态区作为特大城
市中难得的大尺度生态空间,已经具备
了良好的生态价值转化基础,但是一直
以来侧重于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导致了
生态隔离功能过于明显、城绿分割的空
间格局、投入与产出矛盾突出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满足新时期人们的多样化需
求,实现自身与城市的再发展,探索生
态价值转化路径,寻求一条与自然环境
相协调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方
式势在必行[12-13]。
2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
框架
2.1生态价值转化逻辑
学界直接开展生态价值转化的研究
较少。根据王斌的研究,将生态价值分
为可市场化的产品服务及难以市场化的
产品服务,通过市场交易或者政府管理
手段推动生态价值实现。根据吴志强院
士团队的研究,生态价值与人类需求之
间的桥梁是生态产品转化,生态系统是
基础,生态价值是内涵,生态产品为人
类提供服务,存在类、量、质3个维度[10]。
综合绿空间的强正外部性特征及
在提升土地价值、改善邻近环境品质与
增加居民愉悦度等方面明显的赋能属性,
可以将生态价值转化逻辑总结为:①人
本需求是生态价值转化的出发点;②高
品质与稳定的生态系统是价值转化的基
础;③生态的多重价值是价值转化的内
在本底;④生态价值可通过绿空间的
赋能效用转化成多种类型、多种品质的
产品;⑤生态价值转化为生态产品是有
限度的,需遵循生态系统承载能力,需
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或合理利用市场手
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
2.2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
的总体思路
成都环城生态区的生态价值转化框
架构建立足于自身生态系统完善和满足
人民需求、对城市吸引力能级的提升两
方面,通过绿空间的赋能效用,以自
然系统与城市空间系统的多维度融合实
现生态价值最大化,推动生态价值向美
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全方位转化,最终实现
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实现“以人
为本”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
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策略
包括保量提质、空间赋能及制度保障3
个方面。其中,保量提质主要用于筑牢
转化基础,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效能。
空间赋能用于实现生态价值的产品化;
通过与周边城市城绿融合一体化发展,
以绿网络增加生态效益的辐射能力;
以功能集聚改善城市结构与产业形态;
以空间融合实现居住环境与办公环境的
提升;以场景营造形成个性化、特化
的服务场景,以及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
制度保障用于确保转化过程的可持续;
通过与周边城市捆绑开发及精细化后续
运营将综合效益货币化,保障生态绿地
的初始建设与后期维护资金,实现可持
续发展(图2)。
3成都环城生态区生态价值转化
路径
3.1保量提质:构建高品质的生态
基底,奠定生态价值转化基础
3.1.1严格守护生态空间规模
土地使用管控是保障生态空间作为
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规划手段。为了防
止滥用、占用区域绿空间土地,成都
环城生态区通过立法对生态空间规模进
行保障,以法定化程序确保基本规模,
承担有效供给的责任。
3.1.2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成都环城生态区在保持地区原有地
貌特点、遵循西河渠东湖塘的水文条件
的基础上,增加湿地、水田等生态空间,
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恢复和增设支流沟
渠以连通区域内外重要河流、湖泊,构筑“湖泊棋布、湿地润泽、河渠交错”的水网格局(图3)。严守基本农田红线,推动耕地土壤质量修复,并结合都市人需求打造多种新型农业空间,丰富农业景观内涵,提升农田的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图4)。
3.2 空间赋能:推动城绿融合共生,促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3.2.1网络串联,构建区域开放空间系统
生态网络具有超出生态空间自身的空间增效特征,即它具有不仅体现于生态空间本身,同时还外溢于
周边地带乃
至整体城市的影响与辐射作用[5]。
成都大众在区域尺度上,重点贯通环城生态
区与东面龙泉山、西面精华灌区重要水
系之间的生物迁徙廊道,构建覆盖城乡
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打
通城市通风廊道,加强城市内外环境区
的联系性,从整体上改善城市水体污染、
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提升城市开放空
间质量,发挥环境增值效应(图5,图6)。
在与城市的联通上,以环城生态区
作为组织区域蓝绿空间的核心骨架,向
两侧城市腹地延伸构成条形公园,串联
主要的滨河公园、城市片区公园与街头
绿地等,形成网络化的绿空间,并依
托该网络形成主要的游憩线路,构建公
共生活网络,促进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
的多维融合。
3.2.2功能集聚,形成复合城乡功能
现阶段城市居民渴望绿空间提供
“生态、生产、生活”全方位的高品质服
务[13]。成都环城生态区在差异化城市建
设管控的前提下,兼容协调保护与利用[14],
将生态用地与两侧建设单元作为耦合整
体考虑,成为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
社会文化活动、商务活动与城市景观展
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复合体,提供满
图3  成都环城生态区水系格局图图5  区域生境网络图
图4  成都环城生态区都市农业景观打造示意图
足各类人多样诉求的差异化、丰富性、舒适性的服务功能。
(1)内部功能适合于绿。
在环城生态区内部,将核心生态资
源如河道、成片林地、山体与湿地等转化为游憩系统中的森林、动物栖息地、山地公园、湿地公园等,并结合绿道驿站体系引入休闲游憩功能,在保护的基
础上促进功能的复合化,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游憩服务、人文彰显等多重增值效益。
(2)相邻区域功能联动于城。
图7  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城市中心分布图
图8  拥园发展模式图
图11  环城生态区与区域山水的协调示意图
图6  区域生态网络图
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
边界道路
基础配套
聚集特功能
聚集特功能
特配套植入
背园发展:公园作为边缘被分隔
拥园发展:公园作为核心组织城市空间布局
图10  生态空间与城市建成区空间无缝衔接示意图
城市级公服设施组团级公服设施社区级公服设施生产性服务配套生活社区产业社区
“生态“生态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