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体育产业首次列入新兴产业规划
比肩主要发达国家,2020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2%
据介绍,2004年至2008年,成都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长高出6个百分点。目前成都市产业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按照《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1%3%,体育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市的比重达1%,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员体系。同时,成都市将新建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12家体育企业上市;并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
重大项目为龙头,“五大重点”构建产业高端
体育健身休闲游。近几年来,成都初步形成了配套齐全的休闲体育产业体系。据统计,2008年成都体育健身休闲业收入59.35亿元,占体育总收入的80%。规划要求,为加快众健身设施健身和大力开展众健身娱乐活动,成都市将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企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赛事为龙头,突出赛事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打造35项品牌赛事,将体育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产品市场、体育中介市场进行链接,逐步建立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服务新格局。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配合第13届全国运动会申办工作,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现代化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成功申办和举办全国运动会及高等国际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开放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培训业。成都现有几百家国家级培训基地(中心),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通过继续引进、建立品牌体育培训企业和品牌体育培训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融合“田园城市”理念,“一核一圈六区”首次亮相
成都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要求和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的新目标,提出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核、一圈、六区”。这也是成都市第一次对体育产业及功能区进行规划。
“一核”是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建立和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络,建设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建立市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市民身边的体育活动(赛事)。引入国内外著名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特许和连锁经营,建立高、中、底档并存的商业化连锁服务体系。
“一圈”是在郊区(市)县的自然乡村,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利用丰富的环境,打造国内最具有特殊的环都市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
“六区”是在郊区(市)县打造六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有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和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
为了促进成都市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还提出了加强领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积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八项保障措施。
责任编辑: 常江
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只停留在好高骛远的经济概念游戏上。中国有体育竞技、无体育传统;有众多的体育品牌,无深厚的体育文化;有潜力巨大的体育市场,无架构井然的体育产业
举国体制成体育产业枷锁 社会需求才能推动其发展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到两千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1%;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的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满足了人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8-2009年,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20%,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在2009年,体育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0.5%,展示了很大的潜力。
  体育服务业在中国大多数省市区已经成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及东部省份。中国体育产业已形成以体育服务业和体育制造业为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地区差距很大,体育产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v  填报时间: 2010-11-17  责任单位: 市体育局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2009年—2020年)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它是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包括8大类57小类),同时对旅游、商业、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网络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水平跃升、环境、资源和人的素质约束度不断加大、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关键成长期。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发展的难度显著加大。大力发展成都体育产业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扩大经济总量新的挖掘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是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力点;也是保民生、促就业,提高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构建“和谐成都”“宜居成都”“魅力成都”的实施点。因此,抓住当前十分有利的发展时机,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区位优势、良好的体育基础和氛围,进一步吸纳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打造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新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强对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推动成都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消费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开始进入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并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一般都占本国GDP的1%-3%(见图1)。
图1 部分国家体育产业产值占本国GDP的比例
从整体实力上看,目前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体可分为三档:第一档是美国和欧盟。2000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2125.3亿美元,占该国当年GDP的2.4%;欧盟在2007年发布的《体育白皮书》中揭示,2004年欧盟各国创造的体育增加值达到4070亿欧元,占欧盟当年GDP的3.7%,在体育产业从业人数1500万,占欧盟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4%。第二档是除美国和欧盟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它们的体育产业产值一般都在500-1000亿美元之间,整体实力与美国差距较大,但也有自己的特或优势行业,如英国的赛车产业、加拿大的冰雪产业、日本的体育用品业、澳大利亚的赛事产业、韩国的体育电子竞技和游戏产业。第三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它们都是体育产业的后发国家,产业基础薄弱、企业素质较低、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有限,但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初步实践,体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消费和投资热点,体育市场日渐活跃,各类体育企业不断涌现,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联合统计调查,2006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980.32亿元,占GDP的比重0.46%,2007年1266.1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约0.49%;2006年我国在体育产业中的就业人数270.69万人,200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266.10万人。(注:不包括台港澳地区)。
表1 2007年我国部分省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情况
省市
排序
增加值
(亿元)
占GDP的比重
(%)
就业人数
(万人)
福建省
1
253.28
2.74
53.20
江苏省
2
197.04
0.77
31.56
广东省
3
186.57
0.60
64.44
浙江省
4
109.08
0.58
22.56
湖北省
5
20.77
0.22
7.18
安徽省
6
12.98
0.18
5.22
黑龙江
7
11.13
0.16
2.98
四川省
8
10.06
0.10
3.96
河南省
9
9.78
成都大众0.07
3.09
云南省
10
9.26
0.20
2.82
山西省
11
7.88
0.14
--
重庆市
12
4.97
0.12
--
青海省
13
1.18
0.15
--
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
从结构上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在地域上呈现显著的东强西弱的特点。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明显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梯度发展的差序格局。其中东强突出表现在三大经济带的“极化”现象: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则处正起步阶段。二是在行业内部结构上,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省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存在核心行业滞后的问题,以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的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业相比,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增加值一般都只占总体的1/6至1/8。三是在所有制结构上,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逐步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在所有制结构上开始呈现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新格局。北京市国有和集体企业资产所占比重仅为18%,而非国有企业的资产所占比例高达82%。其中在非国有企业中港澳台企业资产所占的比重最高,达39%,中外合资、合作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13%,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占6%。浙江省体育服务业中按单位数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含事业单位)占13.2%,非国有企业占86.8%;按营业收入分,国有企业占9.3%,集体企业占9.6%。四是在体育经营项目上,大众普及型的运动项目是主体。表2反映出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业在经营内容上主要是以大众普及型运动项目为主。尽管近年来各地也上马了一些高档项目,如高尔夫球、航海航空项目、冰雪项目和大型运动休闲度假村,但这些高档经营项目尽管发展较快,但所占的市场份额还较低。
表2 部分省市体育经营中列前5位项目
省份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浙江省
台球
乒乓球
游泳
保龄球
辽宁省
保龄球
健身健美操
乒乓球
网球
福建省
乒乓球
羽毛球
游泳
健身健美
篮球
云南省
台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篮球
四川省
游泳
乒乓球
羽毛球
健身健美操
资料来源:根据5省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报告整理
总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东部发达省市,特别是“三大经济带”的体育产业发展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体育产业已经客观上成为了中国经济中一个新的投资和消费热点,它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成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产业呈现较快发展格局。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收入73.34亿元,增加值13.83亿元,从业人数36173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0.36%。(参见表3)2004年至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速高出六个百分点,一个以体育为特的综合产业链初步形成。尽管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区域首位型城市相比,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有明显的差距,但与中西部的其他一线城市比,成都已经确立了龙头地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表3 成都体育产业收入及构成
大类名称
体育收入
(亿元)
占总收入的比重
增加值
(亿元)
从业人数
(人)
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产品的销售
50.31
68.49%
6.23
8820
其他体育活动
8.92
12.14%
1.47
4124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4.64
6.32%
2.92
11280
体育场馆建筑活动
3.64
4.96%
0.99
1121
体育组织管理活动
3.08
4.19%
1.09
1998
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相关产品的制造
1.90
2.59%
0.46
1262
体育场馆管理活动
0.76
1.04%
0.64
7452
体育中介活动
0.21
0.28%
0.13
253
合计
73.46
100%
13.93
36310
当然,目前我市体育产业还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条件基础较薄弱,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国有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动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三是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产品品牌,专业人才不足。四是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引进国际体育资源能力不强,缺乏国际间的体育资本运作,与国际体育企业的合作有待加强。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市政府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战略和四川省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以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为发展路径,实施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依托,竞赛表演为龙头,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国内外一切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延伸产业链,推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体育产业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服务。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升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切实把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变为创造性地实践“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发展理念的过程,变为打造城市营销新亮点,助推高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增创产业、环境新优势的过程,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服务。
——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重点,创新发展体育事业,保障人民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需求。同时,通过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满足人民众对多样化的、更高层次的商品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充分利用成都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理清和整合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坚持体育与其它产业互动。围绕打造“一核、六区、一圈”的战略布局,串联和整合全市的自然、生态、人文和旅游资源,创新发展内容、发展机制,推动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的互通和联动,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体育赛事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
——坚持打造区位特、产业特和体制特的三统一。区位特、产业特、体制特是成都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这一产业,必须坚持产业开发项目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统一、产业开发项目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统一、产业开发项目与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统一。
——坚持整体规划、规范运作、分步实施。要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整体谋划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构布局和功能布局,并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规范运作,力求规模与质量的统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谋实绩,求实功。
(二)发展目标
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建立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成都特的体育产业体系。
到2020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年均增长率达到20%;
2、体育及其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
3、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4、再创建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1-2家体育企业上市;
5、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将成都打造成为全国体育赛事中心城市;
6、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三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四、发展重点与规划布局
(一)发展重点
1、体育健身休闲业
体育健身休闲业要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的合作,建立一批国字号培训基地,同时积极与国际体育机构合作,创办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2、体育竞赛表演业
构建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以赛事为龙头,突出赛事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打造3-5项品牌赛事,将体育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产品市场、体育中介市场进行链接,逐步建立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服务新格局。充分发挥成都丰富的文化、科技、媒体资源优势,推动以体育出版、影视、动漫、网络传媒、电子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创意和传播产业集发展。
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兴建国际化、高标准、多功能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成功申办和举办全国运动会及其它高等级国际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4、体育旅游业
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升级。
(二)规划布局
依据成都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和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国际化为标准,引进国际著名企业,抓住产业高端和重大项目,扩展区域合作,着力培育和打造支撑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由内及外、点面结合的“一核、六区、一圈”。
“一核”:城市核心区。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建立和完善覆盖市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络,建市民身边的场地、组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赛事),引入国内外著名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特许和连锁经营,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商业化连锁服务体系。同时,依托主要传媒机构集聚的中心城区和数字化企业、人才集聚的区域,重点发展体育传媒、体育广告营销、体育咨询策划、体育游戏、体育动漫、电子竞技,做大做强成都数字化的体育媒体和体育创意产业。
“六区”:在城市近郊打造六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即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和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
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以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依托已有的场馆和新建场馆,打造以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和大型节庆活动为主的体育竞赛功能集聚区。
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依托金马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的优势,以成都金马河国际体育城为龙头项目,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
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的人文山水资源,打造以都江堰虹口·龙池为核心,带动周边五市县的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
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依托新津五河汇聚的资源优势和“水城新津”的总体规划,以新津水上运动基地为中心,整合周边的河网和特水产资源,打造以水上运动体验和水文化休闲为主题的“四季水上运动中心”。
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以锦江区金港赛车场和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汽车赛事、汽车营地、汽车品牌展示、车友嘉年华、赛车文化交流、名车品鉴为一体的赛车运动集聚区。
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依托全球地理位置最特殊(东经102°54′32″—103°17′20″、北纬30°26′30″—30°49′54″)、中国距特大中心城市最近最温暖的西岭雪山,按现代、时尚的需求,丰富项目,提档升级,打造西岭雪山南国冰雪运动基地。
“一圈”:即以近郊和远郊的自然乡村为依托,建立环抱成都市区的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依托成都郊区县市丰富的森林、山水和温泉资源以及旖旎的田园风光,提升和改造传统的乡村旅游业态,整合资源,推出运动休闲农庄、运动山水人家、运动养生山吧、森林休闲驿站、田园垂钓渔村、乡野温泉风苑,推动乡村游、农家乐从初级的观光向高级的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转变,打造中国最具特的环都市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增优势、添亮点。
五、近期大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一)双流区域
1、奥体中心体育馆。结合高端赛事功能区的打造,尽快建立成都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及其附属设施,为申办2017年第13届全国运动会打基础。
2、MGM“中国假期”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①MGM竞技展演中心。17000座位,建筑面积63750m2,占地面积15公顷,预计投资5.625亿美元;②锦标赛高尔夫球场及俱乐部·高尔夫学院等:建筑面积32000 m2,占地面积130公顷,预计投资4.5亿美元;③汽车运动赛道及综合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5000 m2,占地面积75公顷,预计投资3.6亿美元;④体育主题酒店及会议中心:375个房间,建筑面积45000 m2,占地面积15公顷,预计投资3.75亿美元;⑤在森林运动休闲区规划的其它体育项目:包括球类运动基地,运动品牌总汇及户外体育设施等。
3、国际羽毛球基地。投资2.7亿元,2009年10月开工,2010年底建成。
4、世界现代五项运动赛事中心。投资2亿元,今年完成任务8000万元,2010年6月底建成并举办赛事。
5、成都赛事中心。投资5000万元,2009年底动工,2010年10月建成。
6、谢菲联足球迪尼斯公园:投资6000万元,2010年建成。
(二)温江区域
1、金马国际马术体育公园。投资11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赛道、综合楼及附属设施、中央公园三部分。2009年动工,2010年底建成并承接赛事,现已完成规划设计、拆迁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工作。
2、水上运动中心。投资1亿元,2010年底完成第三级闸坝修建。
3、电子竞技乐园。投资3000万元的无线数字体验中心主体工程现已封顶,2009年底试运行。
4、乔波室内滑雪场。投资18亿元,2012年建成。
(三)都江堰区域
1、投资1亿元,2009年底建成虹口漂流、虹口户外运动中心,包括高山峡谷漂流、攀岩、溪降、彩弹射击等。
2、投资6.7亿元,2011年完成堰上青城体育公园;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基地;环山渠山地自行车越野赛道;龙池滑雪、滑草场等。
(四)新津区域
1、投资1.5亿元,2013年底建成省游泳馆。
2、投资6.38亿元2013年底完成岷江董河坝拦河闸工程。
(五)申办和举办高等级体育赛事
2009年我市举办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主要有网球ATP冠军巡回赛、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和全国首届智力运动会,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成都的国际影响力。明年要重点举办好以下三项重要赛事。
1、成都国际篮球邀请赛于2009年11月至明年4月在成都举行。本次赛事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成都市体育局、北京奥神职业篮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公益支持单位,赛事有来自美国NBA及欧洲、德国、瑞典、丹麦、匈牙利等7个国家的职业俱乐部队及NBA传奇明星队、北京奥神队共18支高水平球队参加。
2、2010年5月,亚洲女足锦标赛。由亚足联主办,成都承办的女足世界杯预选赛,有中国等八支亚洲女足国家队参赛。
3、2010年9月,世界现代五项锦标赛。由国际现代五项联盟主办,中国现代五项协会、成都市承办的世界A级赛事,将有来自世界近40个国家500余名运动员参加。
4、2010年9月,IDSF世界杯标准舞比赛。由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办,成都市体育局、双流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届时将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体育舞蹈职业选手来蓉参赛。
5、2010年,斯诺克中国巡回赛首站和年底的总决赛将在成都举行。该赛事以政府指导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举办。由成都演艺集团具体承办。
六、规划项目
(一)基础设施
1、环龙门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
2、邛崃南宝山航空运动基地
3、郫县沙西线沿线体育休闲产业带
4、青白江“一河两岸”运动休闲长廊
5、蒲江长秋山山地运动带
6、锦江、龙泉汽车赛事中心
7、锦江三圣乡体育休闲旅游片区
(二)赛事表演
1、NBA篮球赛
2、国际高尔夫球名人赛
3、世界顶级品牌豪车对抗赛
4、A1赛车赛
5、环龙门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
6、竞速赛马国际邀请赛
7、成都“马球”国际邀请赛
8、中国城市电子竞技大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发展体育产业工作的指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应紧紧抓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将发展体育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正确处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二)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对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组织运作。依法实施对体育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市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做好体育发行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改善销售环境,增加发行品种,扩大发行量。
(五)积极落实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业开发项目,给予享受本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体育事业,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包括新建场所)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金额扣除。
(六)全力争取省上支持,争取国家申请批准我市成为全国首批“竞速赛马有奖竞猜”的试点城市。
(七)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精通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事务知识的营销人才。在高等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有计划地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加强现有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服务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八)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组织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体育组织和个人开发无形资产,涉及多方投资主体的,要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清晰的产权结构。依法保护体育无形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体育赛事主办者依法享有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以及各项相关权利,应本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实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
(九)加快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促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覆盖全市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产业网络建设系统化。加快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建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应用系统。推进我市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建设成都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广大消费者和各类体育企业了解体育产业投资与经营信息,促进全市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资源的快速流动。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是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包括8大类57小类),同时对旅游、商贸、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 
  (一)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门类开始进入国民经济,并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一般均占本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3%。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体可分为三档:第
一档是美国和欧盟;第二档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虽然整体实力与美国、欧盟的差距较大,但各具特或优势行业,如加拿大的冰雪运动产业、澳大利亚的体育赛事产业、日本的体育用品产业、韩国的体育电子竞技和游戏产业;第三档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为体育产业的后发国家,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有限,但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我国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经过10余年的实践,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全社会消费和投资热点,体育市场日渐活跃,各类体育企业不断涌现,体育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在地域上呈现显著的“东强西弱”特点,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梯度发展的差序格局;二是在行业内部结构上,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三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体育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三)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产业发展迅
速。2004年至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长高出6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收入73.34亿元,增加值13.83亿元、占全市GDP的0.36%,从业人数36173人。尽管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但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我市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亟待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基础条件较薄弱,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国有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驱动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三是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产品品牌;四是体育产业专业性人才不足;五是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引进国际优质体育资源的能力不强,缺乏国际间的体育资本运作,与国际体育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按照国际化、标
准化、市场化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四川省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依托,以竞赛表演活动为带动,以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为基础,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与融合,延伸产业链,推动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发展体育产业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升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打造“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运动之都、活力之都”,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服务。 
  2.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在保障人民众基本公共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满足人民众对多样化、高层次商业性体育消费的需求,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3.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成都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
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4.坚持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围绕体育产业“一核、六区、一圈”的规划布局,整合全市自然、生态、人文和旅游等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互通和联动,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体育赛事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
    5.坚持区位特、产业特和体制特“三统一”。区位特、产业特、体制特是成都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开发体育产业项目必须坚持与自然生态和谐相统一,与发展壮大全市支柱产业相统一,与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相统一。
    6.坚持整体规划、规范运作、分步实施。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整体规划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构布局和功能布局,分步实施,规范运作,力求规模与质量相统一、速度和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建立起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成都特的体育产业体系。 
  1.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年均增长率达到20%。
    2.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
    3.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4.新创建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1—2家体育企业上市。
    5.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将成都打造成为全国体育赛事中心城市。
    6.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三、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 
  (一)发展重点。 
  1.体育健身休闲业。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及管理、体育设施建设等工作,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健身休闲业体系。 
  2.体育培训业。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建立一批国家级体育培训基地,同时积极与国际体育机构合作,创办一批国际品牌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3.体育竞赛表演业。构建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发展机制。以赛事为龙头,突出赛事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打造3—5项品牌赛事,将体育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
产品市场、体育中介市场进行链接,逐步建立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服务新格局。充分发挥成都丰富的文化、科技、传媒资源优势,推动以体育出版、影视、动漫、网络传媒、电子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创意和传媒产业集发展。 
  4.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第13届全国运动会申办工作,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国际化、高标准、多功能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成功申办和举办全国运动会及高等级国际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5.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项目。 
  (二)规划布局。依据成都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品牌优势,瞄准国际高端体育产业,引进国际著名体育企业和重大体育项目,扩展区域合作,着力培育和打造支撑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由内及外、点面结合的“一核、六区、一圈”。 
  “一核”,即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建立和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络,建设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建立市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市民身边的体育活动(赛事)。引入国内外著名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特许和连锁经营,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商业化连锁服务体系。依托传媒机构、数字技术企业、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力发展体育传媒、体育广告营销、体育咨询策划、体育游戏、体育动漫、电子竞技等产业。 
  “六区”,即在郊区(市)县打造6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具体为: 
  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以配合第13届全国运动会申办工作为契机,依托现有场馆和新建场馆,打造以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和大型节庆活动为主的体育赛事功能集聚区。 
  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利用金马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以成都金马河国际体育城为龙头项目,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区。 
  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龙池·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的人文山水资源,打造以都江堰—龙池·虹口为核心,带动周边5个县(市)的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 
  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利用新津五河汇聚的自然优势,以新津水上运动基地为中心,整合周边的河网和特水产资源,打造以水上运动体验和水文化休闲为主题的“四季水上运动中心”。 
  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以锦江区金港赛车场和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
发展集汽车赛事、汽车营地、汽车品牌展示、车友嘉年华、赛车文化交流、名车品鉴为一体的赛车运动集聚区。 
  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利用西岭雪山独特的自然条件,按照现代、时尚的要求,丰富运动项目,提升档次规模,打造西岭雪山南国冰雪运动基地。 
  “一圈”,即在郊区(市)县的自然乡村,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利用郊区(市)县丰富的森林、山水、田园和温泉资源,提升和改造传统的乡村旅游业态,推出运动休闲农庄、运动山水人家、运动养生山吧、森林休闲驿站、田园垂钓渔村、乡野温泉风苑,促进乡村游、农家乐由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由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转变,打造国内最具特的环都市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 
  四、近期重点项目 
  (一)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 
  1.成都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建成成都市奥体中心体育馆及其附属设施,为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做好基础准备。 
  2.MGM(美高梅集团)“中国假期”项目:MGM竞技展演中心(17000个座位,建筑面积63750平方米,占地面积15公顷,预计投资5.625亿美元);锦标赛高尔夫球场及俱乐部、
高尔夫学院等(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30公顷,预计投资4.5亿美元);汽车运动赛道及综合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75公顷,预计投资3.6亿美元);体育主题酒店及会议中心(375个房间,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公顷,预计投资3.75亿美元);森林运动休闲区规划的其他体育项目。 
  3.国家羽毛球基地:投资2.7亿元,2010年底建成。 
  4.世界现代五项运动赛事中心:投资2亿元,2010年6月底建成并举办赛事。 
  5.成都赛事中心:投资5000万元,2010年10月建成。 
  6.谢菲联足球迪尼斯公园:投资6000万元,2010年建成。 
  (二)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 
  1.金马国际马术体育公园:投资11亿元,建设赛道、综合楼及附属设施、中央公园,2010年底建成并承接赛事。 
  2.水上运动中心:投资1亿元,2010年底完成第三级闸坝修建。 
  3.乔波室内滑雪场:投资18亿元,2012年建成。 
  (三)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 
  堰上青城体育公园、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基地及赛道、龙池滑雪滑草场等:投资6.7亿元,
2011年建成。 
  (四)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 
  1.四川省游泳馆:投资1.5亿元,2013年底建成。 
  2.岷江董河坝拦河闸工程:投资6.38亿元,2013年底建成。 
  (五)高等级体育赛事。 
  1. 2010年5月,女子足球亚洲杯赛。 
  2. 2010年7月,斯诺克中国巡回赛成都站比赛。 
  3. 2010年9月,IDSF(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杯标准舞比赛。 
  4. 2010年9月,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 
  5. 2010年10月,ATP(国际职业网球协会)冠军巡回赛成都公开赛。 
  五、规划重点项目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环龙门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 
  2.邛崃南宝山航空运动基地。 
  3.郫县沙西线沿线体育休闲产业带。 
  4.青白江“一河两岸”运动休闲长廊。 
  5.蒲江长秋山山地运动带。 
  6.锦江、龙泉汽车赛事中心。 
  7.锦江三圣乡体育休闲旅游片区。 
  (二)体育赛事表演。 
  1.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篮球赛。 
  2.国际高尔夫球名人赛。 
  3.世界顶级品牌豪车对抗赛。 
  4.A1(赛车世界杯)赛车赛。 
  5.环龙门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 
  6.竞速赛马国际邀请赛。 
  7.成都马球国际邀请赛。 
  8.中国城市电子竞技大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应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协
调,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二)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和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对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体育赛事和活动,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参与具体组织运作。依法实施对体育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对符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给予扶持。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入体育产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做好体育发行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改善销售环境,扩大发行量。 
  (五)积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符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开发项目的,享受与本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体育事业,
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包括新建场所)建设的捐赠,按有关规定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在市属高校和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全方位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精通体育运动规律和体育事务知识的营销人才。加强对现有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体育组织和个人开发无形资产,涉及多方投资主体的,要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清晰的产权结构。依法保护体育无形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体育赛事主办者依法享有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以及各项相关权利,应本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实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 
  (八)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产业信息网络建设系统化。加快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建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应用系统。推进我市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数字化进程,建设成都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帮助消费者
和各类体育企业了解体育产业投资与经营信息,促进全市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快速流动。 
 v  填报时间: 2010-11-17  责任单位: 市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