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车发展史的文案
据说李书福当年造轿车,认为轿车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轱辘”。于是就指挥着一“铁匠”乒乒乓乓一番砸出来这么一辆车,这就是吉利的第一辆车,也就是吉利汽车的源,有了这个源才有了今天国产自主品牌“吉利”。
要说重型卡车,好像就不是几个铁匠乒乒乓乓一番能砸出来的。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重型卡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前奏(1956年-1978年),序幕(1978年-2000年),发展(2000年-2009年),高潮(2009年至今)。
 第一阶段,前奏(1956年-1983年)
在80年代前,中国能够造出重型卡车的企业数量用一只巴掌就能数的过来,济南汽车、陕西汽车、四川汽车和河北长征。他们造出来的重型卡车也不是那种真正意义大马力的重卡。民品只有济南汽车的黄河JN150,军品有陕汽生产的SX250和红岩的CQ260、CQ261。至于当时的一汽和二汽,他们生产的卡车现在看来也只能比超载的农用三轮车多拉不了多少。看来没有重卡技术,任凭家大业大也很难造出来重卡。
 第二阶段,序幕(1983年-2000年)
为了能够生产重型卡车,一机部在1978年差一点就成立了“三汽”,“三汽”的筹备组开展工作好几年,后来因为摊子铺的太大,成了“洋跃进”而作罢。
“三汽”没有成立,但是重型卡车还得造,于是就在上面说的那四家,主要是前面的三家工厂的基础上,加上重庆油泵油嘴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潍坊发动机厂和綦江齿轮厂等十几家公司组成了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提醒读者朋友们注意上述的这些公司,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发展成了“一方诸侯”。
1983年,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与与奥地利斯太尔一戴姆勒一普赫股份公司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14吨~40吨级重型卡车,还引进了配套的ZF变速箱、转向器和富勒变速器,总投资11.58亿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引进重卡整车技术,提醒读者朋友,后来又发生了一次全面引进。
全面引进斯太尔技术让中国重型卡车行业彻底走上了正轨,整车生产线由济汽、陕汽和川汽承担,发动机项目由重庆油泵油嘴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以及潍坊发动机厂承担,变速
箱由陕西汽车齿轮总厂(法士特的前身)和綦江齿轮厂承担。一干兄弟抱着技术材料狂啃,然后开始大规模的国产化。1984年合同生效后,1986年川汽出产了第一台CKD组装的斯太尔,1989年济汽第一台国产化的斯太尔下线。
后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斯太尔商用车由于在当地利润太少被曼公司收购了,但是斯太尔这个品牌却在中国大放异彩,甚至有20多年,它就是重卡的象征。
有人好奇,为啥那么多重卡生产企业,中国就选择了斯太尔这么一家规模不大的斯太尔公司。后来很多人出来的解释,比如说奥地利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地形与中国很像,斯太尔的车辆非常适合中国市场。但据《中国汽车史话》记载,以一机部部长饶斌带队的考察了包括通用、沃尔沃在内的七家重卡生产企业,斯太尔最真诚、性价比也最高,于是我们选择了斯太尔。这也告诉正在女朋友的小伙子们一个道理“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看到斯太尔在中国的成功,其他六家公司也纷纷向中国抛媚眼,这当然是后话。
北奔汽车尽管国产的斯太尔使中国重型卡车行业开始走上了正轨,但是由于市场原因,90年代重型卡车并没有热销,直到2000年,重汽联营公司一分为三,中国重汽、陕汽和红岩,技术主体留在中国重汽,斯太尔品牌三家共用(当然这三家共用的品牌也引发了无数的故事)。“
包产到户”使得生产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在原来斯太尔技术的基础上,中国重汽发展了经典车型——斯太尔王,陕汽发展了奥龙,红岩发展了斯太尔霸王。
斯太尔技术随着重汽联营公司的一分为三而开始大放异彩,而使斯太尔大放异彩的是令人怦然心动的市场形势和各主要重卡主机厂家在斯太尔平台的基础上引进了其他的技术。
在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从奥地利引进斯太尔技术的同时,“懊悔不已”的其他六家重卡主机厂“积极”的与中国方面接触,企图“分一杯羹”。1988年,经过四年的谈判,戴姆勒-奔驰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引进NG80重型卡车制造工艺和技术。
有些人说这次引进不是全面的引进,因为北奔没有使用原来的OM402动力系统。这可能是个误会,因为在当时斯太尔技术已经进入中国,采埃孚变速箱和WD615系列发动机成为国内比较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完全满足了国产化奔驰的需求。
与斯太尔技术相比,奔驰NG系列重卡更加成熟,家大业大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又投资了12亿元从国外购买了先进的车架和驾驶室生产设备。尽管北奔的民品重卡没有进入TOP5,这不是NG80的技术的原因了。
以上是中国重卡发展史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大概是在1983年到1999年,在这个阶段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全面引进了奥地利的斯太尔91系列重卡整车技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则引进了奔驰NG80技术。这个阶段使中国重型卡车在技术和生产上开始进入真正意义的“重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