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960~1127年)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6年)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907~1125年) 西夏(1038~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都城大都,今北京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1.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分清中央加强君权的措施、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解决大将掌兵问题。
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人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
将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几个机构统领,直接对皇帝负责。
统调分离,互相牵制。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将帅统领军队却无调兵权。
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2)削实权 中央:削弱宰相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管理军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地方: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3)制钱谷 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运送中央由中央掌控。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下降,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为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个人因素: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农青免 市方均)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青 苗 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使农民免受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免 役 法 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 易 法 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限制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均 输 法 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节省运费和购价,避免囤积居奇。
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保保将军)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
标志907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武器的质量。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改科举 整太学 择人才)
改革科举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有利于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整顿太学 太学生中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设立律学和医学,健全武学,培养适应改革需要的人才。
唯才用人 对官员子弟择优录取,克服“恩荫”的弊病,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3)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壮大,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招致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3.元朝的政治
(1)中央制度 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行使宰相职权,是最高行政机关。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2)地方制度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元代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