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s Transportation57
汽车消费避坑指南
文/李东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同时,汽车消费领域也频频出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据了解,各地消委会受理汽车消费投诉都有逐年递增趋势。
如何理性消费,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一直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3J5”即将来临,希望这篇《避坑指南》能够帮助消费者擦亮双眼,绕开汽车消费中的种种大坑。
夸张折扣要警惕
买车的时候能优惠多少一直是消费者选车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但往往经销商从这里就开始埋雷了,在网页上看到的超高幅度折扣很可能就是吸引消费者进店的噱头。等到消费者真正到店时就会发现,要么是放在店里的展车,要么是库存时间很长的库存车;或者虽然车辆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想要达到经销商在网上报出的优惠力度却需要搭配许多的捆绑项目。
比如,一款中级车的官方指导价是18.49万元,而在一些汽车网站上看到优惠后价格是13.39万元,高达5
」万元的折扣力度是不是非常诱人?等到了4S 店,你就会发现,想要达到这样的优惠力度并非不可能,只是要搭配上例如店内保养、店内贷款、店内上保险、店内上牌、店内置换、购买礼包等等消费项目,同时还要符合例如本地户口、持本地牌照等优惠前提条件。等到最终交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实际的优惠力度没准儿还不如纯粹的现金优惠来得直接。
因此,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报价,一定要多去几家4S店,多比较,没有附加条件的现金折扣才是真金白银的实惠。警惕销售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消费者无论是在店内或者在车展上预订或直接购车时,都应订立书面合同。同时,要仔细查看销售合同内容,清晰了解收费与服务项目,对不明白的条款要主动提出质疑,避免被销售人员“忽悠”。一般来说,在合同中,一定要注明所预订的车型、配置、颜、购车金额、交车时间、交车地点等内容,并注明违约责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特别要注意的是,商家设定的服务费及保险费等条款是否存在消费陷阱。一定要与商家商定并注明所交“订金”或者“定金”的数额,分清“定金”和“订金”的区别。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购车合同》,如发现涉嫌“霸王”条款,比如捆绑购买车险、强制店内上牌等非自愿选择服务,一定要直接回绝。
警惕金融贷款里的文章
当消费者有购车意向,开始询问最终成交价的时候,销售一般会问全款还是贷款,并表示二者的
58RULE OF LOW法治
折扣力度不同,贷款比全款优惠更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贷款,4S店可以赚取手续费.这在正规的银行贷款里是没有的。简单地说,通过收取一笔手续费,然后再拿出一部分来作为优惠,看起来很诱人,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尤其是零首付购车和几年免息优惠政策更要小心,这背后不是天价手续费,就是一年后可能会突变利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利息比之前说好的翻了倍;
而当消费者发现之后要提前付清尾款时,可能还会遇到不法商家篡改贷款违约金的情况。所以,如果购车时想贷款,最好走正规银行贷款,虽然审核会比较严格,流程也比较复杂,但至少不会遭遇收手续费或者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
谨防买到零公里"新车"
媒体报道,一位消费者在与朋友聊天时,说起自己的爱车买时公里数为零,朋友们却说他买的车一定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汽车在下流水线后,一般会进行短距离的测试,在检测合格后才会入库。出厂后,也要经历长途运输到各个城市的经销商处,经销商再将车辆开至4S店或者车辆停放场。在消费者交款后,它才会被开到展厅,接受验货提车。这样算来,一辆车有个几公里的行驶里程很正常,根本不可能出现零公里的里程数=
那为什么会出现零公里“新车”呢?业内人士透露,有个别经销商会驾驶商品车,并提前把码表、传感器拔掉,使码表失灵来确保零公里,其实这类车已行驶了一定的里程。那么如何鉴别是否是新车呢?首先要看轮胎,一般新车的轮胎基本没有磨损,包括轮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痕迹以及刺状的凸起。只要发现哪怕是最细小的轮胎磨损,而里程表显示为“0”的时候,车辆很有可能被动过了手脚,另外,看车时应该打开引擎盖观察发动机汽缸体和汽缸盖、油底壳之间有无机油渗漏.水箱周围有无水渍,电瓶接头附近有无污染和锈蚀,空调管路的接口处有无尘土沾上。如果能排除这些问题,基本可以确定是新车了。
App购车需谨慎
各类App铺天盖地.汽车消费也不例外。App 购车虽方便,但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士在汽车企业App上支付1万元定金,预订了一辆电动车,随后也有经销商与之核对了有关购车信息,但之后就再无消息。眼看自己的新能源购车指标就要到期,女士只好一再联系企业和经销商,要求对方尽快交付车辆,但对方不仅无法交付车辆,就连交车的具体日期也不能确定。消费者认为既然对方不能确定交车时间,就应该退车并退回定金。但对方表示退车可以,1万元定金无法退还。理由是当初手机App的购车须知上已经明确规定,定金一旦交付就不能退款。
对于此类App购车产生的投诉,专业人士表示,企业App以格式条款的方式,规定自己可以随时修改须
知,可以改变交车时间,但消费者的定金却不退,这样的条款明显减轻或者免除了企业的责任、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加重消费者的责任,应当属于无效条款,对消费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汽车企业应完善App定制购车规则和购车流程,按照公平
People's Transportation59
合理的原则确定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并采取醒目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要利益关系的内容。
专家提醒消费者,通过手机App或网上购车时,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有合法的购车资格.购车的时间是否在购车资格期限内;其次要仔细阅读商家的购车规则和有关协议内容,并妥善保留好有关订购规则、支付凭证等截屏证据。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以与汽车厂商或经销商协商解决。如果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警惕以租代购的陷阱
日前,有媒体报道,消费者王先生选择了一家租车公司通过“以租代购”买了一辆汽车,租期两年。但不久后,车又被租车公司开走了。据他介绍,提车后不久,租车公司告诉他需交纳车辆保险费近4000元,他手头一时周转不开,经商议先交了2000元。谁知离剩余费用交付期还差两天,租车公司突然收走车辆。最后,王先生向租车公司交纳了保险费、违约金、滞纳金等费用合计1万余元,才将车辆重新开回。
专业人士指出.近年来以租代购的消费模式逐步火爆起来,其低首付、无指标限制、金融分期灵活、到
期可回购等销售方式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但以租代购火热的背后.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一哄而起,实力参差不齐,部分公司的租赁协议中存在霸王条款,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掉进消费陷阱。王先生遇到的问题就是租赁公司服务缺乏规范,租车公司与车主就服务条款的解释说明和过程沟通不足所致。
汽车报价之家
而以租代购更大的风险是小公司如因资金实力不足可能会出现转型或倒闭,这对于车主在租期满后车辆能否正常过户到自己名下存在着不确定性。建议消费者如果选择以租代购的购车模式,尽量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公司,规避消费风险°越相关链接:
打车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关运营商以APP为平台,以手机为介质,以数据为牵引,高效对接出行乘客与运营车辆,实现了需求与服务的快速匹配、人与车的良好互动,便利了众出行,提高了司机收入。短短几年,打车APP已经发展成消费者手机中必不可少的功能软件之一,并重构了城市交通出行业态,对改善交通运行效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类新兴服务本该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同步优化,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有些打车APP运营商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动起了“看人下菜碟”的脑筋。
商家检测获取用户手机型号、价格等信息后,运用大数据算法对用户消费能力进行分层,单方面判定用户消费意愿,然后有针对性、指向性、倾向性地分层推送高价服务或产品,并制定出差异性价格,在“不动声”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大数据算法下的“看人下菜碟”实际上是“看数据下菜碟”,消费者所能获取的服务、所要支付的价钱,早就暗中被自己的数据定了位。普通消费者难以敏锐洞察其存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任由商家宰割的羔羊。消费看似自主选择,价格看似公开透明,实则是消费者在知情权、选择权均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的有关推送。
通常来讲,在确保消费者合理知情权、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企业、商家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或商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串联服务与需求的平台滥用大数据算法,背离了对消费者一视同仁、坦诚相待的诚信经营理念,向高价手机机主有倾向性地配置高价服务,就在客观上剥夺了消费者对服务的自主选择机会,这一无异于强买强卖的做法,自然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会损害平台好不容易积累的口碑,无异于玩火行为。
对这一现象,相关打车APP企业应深刻自省,自觉维护消费者合理知情权、选择权,谋求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引起重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能仅限于用户数据的安全应用,职能部门还应将监管深入至算法机制层面,督促互联网企业不断优化大数据算法,强化优质服务供给,合理公开平台信息,坚决杜绝将大数据技术变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帮凶,营造风清气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