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郭佳丽 会计3 20076670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企业纷纷加快速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在中国正在走入跨国并购时代。然而,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进程中,失败往往多于成功。是什么导致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失败,文章系统地对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加强我国的企业对跨国并购中的各种问题的重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积极措施,使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趋向良好的状态发展。
一、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现状
(一)1979-1987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萌芽时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起步,一部分中国企业开始涉足跨国经营。中国企业的早期跨国经营以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为主,逐步发展到在国外开设办事处和贸易中心等。在这一时期的早期,参与对外投资活动的企业不多,兴办的企业也不多,主要是一些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与国外的公司有着产品或原材料的贸易往来,以及一些
技术引进项目。随着与国外企业来往的逐渐增多,这些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始在国外开设办事处或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贸易公司。如:1986年,中信加拿大公司于加拿大鲍尔公司共同并购了加拿大赛尔加纸浆厂。
(二)1988-1999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起步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大型企业开始涉足跨国并购。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和海外投资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企业数从1979年的4家上升到1994年的1764家,中方的投资额也从无到有,增长到了17.58亿美元。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体还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国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往往因跨国经营能力有限、政策扶持力度小等而望而止步。同时,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还比较小,频率也比较低,且并购母的大多局限于获得资源,或是出于国家宏观经济考虑的战略性并购,并购只涉及少数垄断性行业,如钢铁、是有、电信、化工等。
表1  1988—1996年间的跨国并购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
事件
金额
1
1988年
首钢并购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股份
340万美元
2
1992年
首钢并购秘鲁铁矿98.4%股份
1.2亿美元
3
1996年
华能控股公司并购印尼波兰德公司5%股份
2.14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史建三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56-60页。
(三)2000年以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企业纷纷加快速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我国企业并购投资额为2亿美元;2003年为8.34亿美元;2004年为11.81亿美元(未包括香港上市公司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12.5亿美元);2005年收购兼并23亿美元,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56.5%。美国《商务周刊》称,“中国正在走入并购时代”。
表2  2001年以后部分大规模跨国并购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
事件
金额
1
2001.6
海尔集团收购意大利曼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
700万美元
2
2001.9
华立集团收购皇家飞利浦在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
1.8亿美元
4
2001.10
广东美的集团收购日本三洋电机的电磁管事业
23.5亿日元
6
2001.12
华谊投资收购美国Moltech公司
560万美元
7
2002.1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
5.85亿美元
8
2002.2
上海电气集团与英资晨星集团联手各出50%的资金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司
450万美元
11
2002.5
海欣股份收购美国Glenoit公司纺织分部
2500万美元
罗孚汽车
12
2002.7
中海油收购英国石油持有的印尼Tangguh气田的股份
78亿港元
14
2002.9
广东TCL下属的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德国施奈德电气公司
820万欧元
15
2002.9
中国网通收购美国亚洲环球电讯公司
8000万美元
16
2002.10
上汽集团收购通用大宇10%的股份
5970万美元
18
2003.2
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
3.8亿美元
19
2003.3
中海油中石化均以6.15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
12.3亿美元
22
2004.4
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
5500万欧元
24
2004.7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约5亿美元
25
2004.8
中国航油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的股份
5.43亿新元
26
2004.9
中国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失败)
出资60亿美元
28
2004.12
联想集团收购IBM PC业务
6.5亿现金及价值6亿美元的股票
29
2004.12
盛大收购韩国Actoz Soft公司
9170万美元
32
2005.4
中海油收购加拿大MEG公司股份
1.23亿美元
33
2005.6
海尔电器收购美国美泰格公司(退出)
出价12.8亿美元
34
2005.7
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事业有限公司(退出)
出价185亿美元
35
2005.7
TCL集团收购美国DVD播放机制造商GoVedio公司
1000万美元
36
2005.7
南汽成功竞购了英国“百年老厂”罗孚汽车公司和其发电机生产部分
8700万美元
37
2005.10
中石油的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100%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41.8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廖运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情况,中国企业海外并购2006年弟4版。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并购对象大多生存状况不佳。
从目前中国的跨国并购案例看,由于受到自身资金实力的制约,大多数并购目标选择的是国外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倒闭的企业。
(二)海外并购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跨国并购,动辄涉及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没有金融信贷的的支持很难得成功。我国跨国并购的资金主要来自有资金、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少数企业通过到国际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国外并购常用的方式包括定向发股、换股合并、股票支付等。而这些方式,国内企业都很难利用。单一的融资手段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再者,企业完成跨国并购交易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的投入,这使企业面临很大的现金流压力。
就国内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来看,普遍难以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而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
所提供的服务同样以传统业务为主,其全球分布也很不均匀,也难以在国外对走出去的企业进行有效支持。因此,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内企业专业人才匮乏。
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掌握当地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而多数国内企业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这就很难做好企业的跨国并购与经营工作。
(四)经常会遭遇政治和法律风险。
典型案例就是中海油并购尤尼科事件,因为美国政府强大的政治压力中海油不得不退出竞购。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跨国并购的行列,中国企业遭受所在国政府的政治化问责也会越来越多。
对海外并购法律制度的不熟悉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如首钢于1993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国有公司Hierro de Peru。由于未能处理好与当地工人的关系,导致在过去大部分时间,尽管钢铁价格有显著上涨,但首钢在这个铁矿仅能做到收支平衡。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趋向分析
(一)跨国并购将持续快速增加
    从最近几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来看,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规模不断增大、案值屡创新高,范围越来越广。随着经济在未来的高速增长,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并购主体趋向多元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主体
一方面国企在重组和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内部机制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在支持国企走出去方面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加之其所有权清晰,规模相对较小,海外并购所涉及的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更为灵活,有助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海外并购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利益主体的
多元化趋势而且也显示出中国各类企业“走出去”的内在要求。
(三)投资行业将从生产制造领域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
随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深入进行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必然向以服务业为核心的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消耗更少的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因而会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行业。
(四)跨国并购将更多地依托国际资本市场进行
企业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争取我国跨国经营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及政府给予企业必要的海外融资权,使企业开拓国际融资渠道。一是充分利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它们不仅是企业成功并购的财务顾问、管理顾问,还具有提供短期资金的能力,二是通过在国外资本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金,降低资本成本,为企业的扩张奠定基础。
(五)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资源,以及使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高于平均利润水平收益的关键性性知识和能力。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竞争策略,更没有永远领先的知识和技术。商业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技术、产品、管理手段日新月异的现代商业社会,这一规律更为明显与残酷。随着技术的进步、消费热点的转移和产品的更替,一个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会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加以丰富与 更新。并购时补充和更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吸收来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新的竞争力要素。
面对国际激烈竞争的挑战,中国跨国企业既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又需要加强并购后的整合管理,最为关键的仍然是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保持。中国企业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大的规模,而是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研发、品牌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司岩.《中国企业征战海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