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宇 王富德
(兰州理工大学经管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F1汽车大赛被人们视为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列的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F1大赛将于2004年9月26日首次进入中国、亮相上海。上海斥巨资建造中国第一座国际标准一级方程式赛车场,其战略目光主要放在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潜力上。F1赛事将对上海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益于旅游产品的更新升级,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F1赛事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应尽早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F1 上海 旅游 经济 影响
赛车运动作为体现人类智慧、身体与机械完美结合、充满动感美的体育项目,赢得了世人的关爱。其中一级方程式赛车,即F1汽车大赛被人们视为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列的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F1大赛将于2004年9月26日首次进入中国、亮相世界大都市上海。上海同时取得了2004~2010年连续7年F1锦标赛中国分站的承办资格。
F1被称为“烧钱的游戏”。为办此赛事,上海国际赛车场一期工程投资约26亿元人民币,包括513平方公里的F1赛场及赛场指挥中心、新闻中心、赛车改装中心和直升机停机坪等。9月比赛后,还将投资数十亿元建造一个“最大、最豪华、最现代的安驾乐园,乐园里模拟世界上所有的公路和天气”。整个建设计划花费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根据上海方面估算,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入。另外,为了配合比赛,上海市政府还对F1赛车场周边区域交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据悉,F1上海站全年平均需要雇佣5000名工作人员,人员开支亦十分可观。
上海“天价”铸就F1自有其长远的战略眼光。F1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狂热车迷,每站比赛可以吸引20~30万车迷前来观看,同时有数百亿人次通过电视转播或其他媒体来观赏。这使得F1蕴涵了巨大商机。F1赛事期间,数以万计的
发烧友从世界各地汇聚举办地,巨大的人流极大带动了举办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游览观光、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F1世界锦标赛2004年中国大奖赛组委会综合办的官员表示,F1赛事带来的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已经在其他各站大奖赛得到验证。组委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也公开表示,F1将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进而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
一、F1赛事的积极影响
F1赛事对上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上海及周边区域旅游经济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巨大而深远。
1.F1对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总体形象有巨大的烘衬作用
上海是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是世界知名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这一品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市场震撼力。长期以来,上海凭借其个性化的资源优势,主打都市旅游品牌,以其独特的都市风貌与都市文化构建起自身独特的旅游形象。上海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温和的气候、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特点的“海派”文化、举世闻名的“万国建筑”和为都市增添异彩的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兼容传统
98
和现代风尚的民风节俗等,使上海成为具有相当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F1作为世界车坛最高级别的赛事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全年17站比赛分布在欧洲、北美、亚洲、澳洲、南美洲的不同城市和地区。赛事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效果显著,同时大大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国际地位及城市整体形象,对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总体形象产生巨大烘衬作用。
2.F1将大幅度拓展上海旅游客源市场
众所周知,客源市场是旅游接待地旅游业发展的根基。仅就F1赛事客源市场而言,赛事的举办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本地市场、长江三角洲市场、国内其他市场及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从本地市场看,上海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和旅游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居民人均收入高,旅游支付能力强,旅游消费观念与行为前卫,上海自身拥有的1600多万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客源市场,这是国内任何城市无法比拟的。从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市场看,长三角地区是国内经济最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有着天然的地缘、血缘联系,再加上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联动与一体化的迅速加强,长三角及周边区域都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客源市场。另外,F1赛事首次登陆中国,国内其他市场的客源也应十分可观。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看,除去传统海外客源市场,对F1赛事情有独钟的“发烧友”级客源总量也占有一定份额,将有大量与赛事相关的人士和赛车迷级游客光顾上海。据预测,由F1赛事所引发的旅游热有望吸引300万人次游客来到上海。
3.F1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并拉动社会就业
F1带来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经济收益显而易见。据上海有关部门预测,首先是赛车场及其周边地区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房产将明显升值,估计可达200亿~300亿元;其次是赛车场核心辐射区的三产进入成熟期后,可望每年产生上百亿元营业收入;第三是税收丰厚:F1大赛期间的收入由门票、电视转播、赛场广告组成,还有日常赛事场租费等,这些都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F1也给上海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赛车场赛道建设、赛事组织、人员接待、设施维护、
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水、电、交通、通讯、修理等行业,以及游客住宿、就餐、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这些需求将提供至少1000个以上的直接就业岗位。F1带动的旅游业和其他三产项目可能带动投资130亿元左右,间接带动就业约3万人。此外,上海将充分挖掘F1赛场的资源潜力,设计推出多种项目,在赛事之余开展观光游览和各类与赛车相关的可参与性活动,实现全年运营,这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F1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完善
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旅游与接待管理系教授唐纳・盖兹说,现在许多企业、社团及旅游地的营销组织把一些活动和节目作为旅游吸引物形象的制造者和其他开发项目的催化剂,或者为了给已有的吸引物注入新的生机而致力于有关节目与活动的系统开发、规划和营销。这就是现在运行的“活动型旅游”。根据目前现状,活动型旅游大致分为节庆旅游、会展旅游和赛事旅游。其中赛事旅游是指以重大赛事场地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游客以观看赛事及游览赛事场地及附近相应景点为目的。有了赛事就会有“赛事迷”,有“赛事迷”就会有为他们服务的企业,更何况“赛事旅游”不仅活跃了旅游市场,也能够拉动当地服务业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上海旅游定位为综合性都市旅游,F1这项重大的国际赛事带来的“赛事旅游”丰富了上海旅游的产品库,同时可进一步开发都市专项旅游产品,F1带来了开发现代工业考察旅游如汽车工业和体育旅游的新契机,从而大大丰富与完善了上海旅游的产品类型。
5.F1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大型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利于“汽车之都”形象的树立
在有关专家看来,F1与上海的城市定位高度吻合。在上海的金融、航运、汽车和信息四大支柱产业中,汽车被上海寄予厚望。对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如果家门口就有一个最热门的赛车场,每年都有几十亿人关注,此外还有几万世界顶级的车迷来到上海观看,这对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将是巨大的。F1巩固了上海大型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上海市希望通过举办F1,把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成亚洲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
09
汽车城是上海斥资500亿元建设的“东南西北”四大工程中的一个,上海将全力打造汽车城这个大的发展依托点,包括核心贸易、生产制造、F1赛车等六大功能区以及墨玉南路、吴淞江大桥、中心公园等18项基建工程。F1是汽车城中的一个支撑点,利用F1的平台来做一个以汽车文化、汽车消费为主题的公园,使来到上海的车迷不仅可以看到时速300公里的赛车,还可以游玩时速3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等多种娱乐项目。F1会直接带动汽车城的发展,也为中国汽车业的营销带来新的机遇。
6.F1将带动中国、长三角地区与上海旅游共赢
举办F1赛事不仅仅是上海的事情,其带来的收益也不是上海独占。各地尤其是上海周边区域应进一步
树立“大旅游”观念,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优势互补,这样将形成中国、长三角与上海旅游共赢的规模效应。
今年F1大赛首次在中国举行分站赛,中国特别是其上海由此得到了一个大好机会,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展示巨大的商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上海。再者,F1赛事的“放大效应、联动效应”还将给长三角周边地区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F1赛事将使以上海为中心的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受到直接的辐射和带动。上海周边100公里以苏州、昆山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公里~200公里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中国最为富庶的整个华东6省1市,与上海一直是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F1赛事期间,将会更进一步形成客源互补互流的局面。同时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F1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平台,将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共同开发和组合旅游新产品、构建长三角地区旅游圈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F1赛事的消极影响
F1赛事的举办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采取相应对策尽力减小这些影响。
1.F1带来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及巨大的噪声污染
F1竞技之激烈、汽车轰鸣声之巨大可想而知,由此带来的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轰鸣声
会对现场观众和周围居民的听觉造成巨大冲击。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尾气、噪音对环境形成的压力,如在赛场外围种植可吸附噪声和烟尘尾气的各种植物,必要地段加装隔音墙等。
2.F1占用了巨大面积的耕地
F1赛车场及周围配套设施的建造,占用了大量耕地。F1赛事期间又需要足够的住宿设施,而上海的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已经达到“寸土寸金”的地步,从经济合理的角度看,上海F1赛车场应摒弃“求全”的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大幅度“瘦身”,除充分利用周边的现有服务设施外,还可与近邻昆山市花桥镇密切合作,借他人宝地兴建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设施,实现上海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合作。
在充分利用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在赛事期间开通上海至周边地区如杭州、苏州、昆山、嘉兴等地的旅游专线,既方便观看F1,让周边地区的居民通过“一日游”,当天往返而无需住宿,又可疏散其他游客到周边地区住宿。这样在缓解上海F1期间设施压力的同时,也将使其他城市从中受益,实现旅游互动、利益共享。
3.F1带来大量游客形成的废弃物,赛场区域路面的铺设会影响局部环境小气候
为减少游客形成的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应合理布置垃圾筒和厕所,设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赛场及周围
景区的环卫工作,及时打扫清理废弃物。赛场区域将原本的耕地铺设为水泥路面,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局部环境小气候,对此,应在赛场技术要求允许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加强绿化,实现乔、灌、草的最佳配置。另外,人行道、停车场、小广场等地应尽量降低“水泥化”影响,提高场地的透气性。
4.F1期间大量游客涌入带来的交通压力
上海市政府已投资对F1周边区域交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但F1期间大量国内外游客的涌入,仍可能会使上海交通面临较大压力,形成拥挤与堵塞。注意加强交警及导引员配备,做好交通管制及疏通,配置交通信息咨询中心。
三、结语
上海承办F1赛事为国际大都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应针对赛事期间国内外客源的大量进入做好服务准备。
(下转第107页)
19
产品的设计机制、价格、交换权益、管理维护、使用、权益保障等多项内容,并且在广告宣传和销售人员促销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夸大的宣传。
5.设置冷静期
建立“冷静期”制度是简单而有效的保护分时度假度假权益的措施。参考国际惯例,要求明确规定分时度假产品的购买者享有几天的冷静期,有的长达10天,如《欧盟分时度假指令》的规定。消费者在冷静期内享有无条件退货的权利且不受任何惩罚,同时也不允许销售商在“冷静期”内提前收取销售款。通过允许消费者获得无条件退款的规定,不给强迫性销售以蔓延的市场,从而规范销售,使分时度假行业健康发展。
6.实行合同规范化管理
在多数消费者对于分时度假产品尚不了解的情况下,为避免作为弱势的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受欺诈,在发展初期可以要求分时度假产品的经营商使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体,对于双方应当明确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项目一一列出,减少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标准合同中应明确规定消费者到底买的是所有权还是房屋的使用权,使用权是多少年,收多少费用,消费者每年入户使用时还要交什么费,标准是什么。
7.分时度假经营商建立财务状况公开制度
参照马来西亚的做法,分时度假经营商或管理公司应该每6个月更新一次由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认定的财务报表并对外发布。必要时对财务状况做出明确的解释说明。
8.最大销售量的限定
必须明确公布分时度假产品的最大销售量,这一数量必须与开发商所拥有的度假房产数量相匹配,有效避免销售商的超售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赵平:《分时度假.产权酒店———酒店业和房地产
业的创新发展之路》[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
2.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
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3.陈超、郭鲁芳:“中国分时度假的发展困境及其消
除”[J],《旅游学刊》,2003年第1期。
4.宋丁:“关于旅游住宅地产的十点提示”[N],《中国
北京汽车城旅游报》,2003年2月12日。
5.沈飞:“旅游与房地产横向结合”[N],《中国旅游
报》,2003年4月30日。
6.葛宇菁:“对分时度假的立法思考”[J],《旅游调
研》,2002年第8期。
7.Robert Christie Mill,《度假村管理与运营》[M],大
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杨立娟、阳希:《分时度假在中国》[M],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年。
9.田玉堂:《度假村的理念与操作实务》[M],中国旅
游出版社,2003年。
10.何光日韦:《新世纪 新产业 新增长》[M],中国旅
游出版社,1999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91页)
应做好F1赛事旅游宣传推广,推出特旅游线路。努力培育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精品,加强上海与周边区域的旅游互动。
F1国际汽车大赛将进一步增强上海举办重大国际活动的能力,为办好后续的F1赛事、为2010年举办上海世博会积累经验。同时,F1为上海带来申办时的先发效应、筹办时的直接效应、结束后较长时间的后发效应,将广泛长久地为中国、上海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徐锋:“F1大赛50亿投资收益 谁将成为背后真正
赢家”,《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3月28日。2.薛焱焱:“中国、长三角与上海三赢F1中国站前景
诱人”,《解放日报》,2004年2月13日。
3.默言:“破译F1赛车”,《新体育》,1999年第3期。
4.萧牧:“F1运动旅游大拼盘”,《商业时代》,2003年
第6期。
5.潘文焰、范能船:“上海活动型旅游的区位优势”,
《城市管理》,2003年第4期”。
6.马雪萍:“旅游资源观念的发展演变及对上海都市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科学》,1999年第1期。
7.李彬诚:“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共同发
展”,《上海财税》,2003年第6期。
8.张深:“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初探”,《资源开发
与市场》,2003年第5期。
70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