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论坛
赵学敏
赵学敏副局长(左三)在贵州考察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历史古老,地形、气候复杂,生物物种多样,第四纪冰期受北方大陆冰盖影响较小,因而孕育保存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且分布广泛。我国仅脊椎动物就有6000种左右,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特别是我国还有大熊猫、朱鹃、、华南虎、等数百种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水杉、银杉、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17000余种特有濒危珍稀野生植物。在上述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是在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人称“活化石”的物种,还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和药用野生动物1500多种,并且还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及其近缘种和许多畜禽的起源种,其生态、经济和科研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
为有效加强对上述宝贵资源的保护,了解掌握资源分布、数量、结构和利用状况等各项基本数据,彻底
改变我国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底数不清的现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决定先后启动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重点野生植物、湿地资源调查和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
本次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调查在我国尚属首次,其调查范围之大、调查种类之多、调查内容之丰富、调查方法之复杂前所未有,并且必将成为我国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意义十分巨大。而大熊猫调查是建国以来的第三次,比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末期进行的第一、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其范围更广(包括所有可能有大熊猫分布的地区),技术更全面(运用了GPS、GIS和RS
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口GO蚰帽加e
等新技术),相当全面地揭示了现今大熊猫资
源的全貌。
方法和手段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调查工
作,没有严密的组织保障,是不可能完成的。
为此,国家林业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查启动之初,就着手建
立组织保障体系,并为做好人员、队伍、资金
等方面的准备先期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自上而下成立调查领导小组
和调查办公室
为确保各项资源调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
行,在各项调查启动之初,国家林业局就每项
调查分别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由各有
关司局领导组成的资源调查领导小组,负责
协调有关重大事宜,并下设资源调查办公室,
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在国家林业局的指
导下,各省、地、市、县林业部门也成立了相应
的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保各项调查工
作的落实。
(二)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技术规范
为保证各项资源调查按照统一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国家林业局对每项资源调查分别组织国内资深专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资源调查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
同时,国家林业局在总结以往区域性资源调查、单物种专项调查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对每项资源调查分别组织制定了专门的工作大纲和技术方案,经充分论证后予以发布。对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专门发布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普查工作大纲》和《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对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专门发布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和《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对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专
门发布了《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对大熊猫调查,专门制定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实施方案》《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技术方法》及《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检查验收实施办法》。
通过发布上述专门技术规范,对各项资源调查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统一技术手段和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组建调查队伍,开展人员培训
按照调查要求,国家林业局指定由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各项调查的技术组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对每一项调查均组织成立了相应的专业调查队伍,其
中,各省野生动物调查队的人员总数达1.1万多人(专业技术 万方数据
人员4000多人),各省野生植物调查队有300余名专家和3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省湿地资源调查队专业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为开展对大熊猫的调查,抽调川I、陕、甘三省等57个单位的172名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调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
为确保统一的调查方法、技术通过调查队员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在调查过程中切实加强了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调查队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充分熟悉、掌握并贯彻落实、灵活应用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举办了多次调查技术培训班和调查技术研讨班,其中,举办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培训班三期,调查技术高级研讨班一期;举办野生植物调查全国专家组工作会议、研讨会及论证会7次,实地组织或指导培训和试点工作13次;举办湿地调查技术培训班2期。此外,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省区实际情况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其中,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培训达300多班次,受训人数达8000多人;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培训达100多次,受训人数达3400多人;湿地资源调查培训班达50多次,受训人数达1000人次。
随着各项调查的组织保障和技术准备等工作的完成,各地按要求及时转入了实地调查等工作阶段,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和原始资料,并按统一方法逐级进行运算和汇总,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成果。
1.实地调查
根据各项资源调查工作大纲和技术规程,有关数据、信息主要来自调查队员徒步到实地调查的记录。为此,各项调查均设置了大量样带、样方、样点和行走路线,其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共布设样带56700条、样方19044个、样点17576个、样线62277条,覆盖面积约660万km2;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布设样方26500个;调查湿地数量376块;大熊猫外业调查范围涵盖了川、陕、甘三省的57个县(市、区)以及辖区内的40个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调查总面积为2539789hm2,完成调查路、样线11174条。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涵盖了三省的54个县(市、区)、223个乡镇。圈养大熊猫调查涉及全国23家大熊猫饲养单位。
为完成对上述样带、样线、样方和行走路线的实地调查,广大调查队员不畏艰险,经受了各种困难和恶劣条件的考验,克服了高寒缺氧、炎热酷暑、交通不便、供给不足等重重困难,相互帮助、勉励,爬高山、过草地、穿密林、走荒漠、趟沼泽、涉险滩,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准确记录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其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记录第一手原始数据达1亿多个;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勾绘调查用图3300多张,采集调查对象植物标本8200余份,拍摄植物花、果、枝特写、全株及生境照片20000多张。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为我国保护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检查验收
对实地调查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是确保调查工作质量和调查成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对此,在实地调查进行过程中,为统一检查验收方法和标准,国家林业局对各项调查专门组织制定了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和标准,包括:《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检查验收实施办法》和《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检查验收标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及《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检查验收标准》。
按照上述资源调查检查验收办法和标准,各省先行组织成立了专门的资源调查检查验收组对本省实地调查情况进行自检。在此基础上,国家林业局成立了国家级检查验收组赴各省
领导论坛
进行抽查,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实地调查和内业汇总等各个环节,对出现的不合格情况,一律要求限期纠正或返工。特别是野生植物调查还实行了现场量化打分。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熊猫调查共跟踪检查调查路、样线43条,抽查55条,抽查了各类调查表格1000余套,召开了3次专家技术讨论会,商讨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3.数据处理和成果汇总
认真做好数据处理,是调查队员辛勤努力最终转化为成果的必由之路,包括对原始数据的分类、整理、录入、汇总、分析,标本制作,照片整理及报告编写、资源分布图制作等环节。分为省级汇总和全国汇总两个阶段。
为切实做好这一工作,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制定了一系列专门文件,如:对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数据汇总制定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提纲》《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图面资料提纲》和《关于换算系数若干问题的原则意见》;对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汇总制定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数据汇总要求与说明》《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分省资源图绘制说明》及《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编写提纲》。此外,根据统一运算数据的要求,对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数据处理还编制了专门的运算软件。
上述文件和软件下发各省后,统一规范了成果报告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各省对内业汇总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力量,认真完成了本省数据处理和成果汇总工作任务。在各省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项调查全国成果报告的编写内容进行了专题研讨,先后完成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和《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报告》,胜利完成了调查任务。
成果与数据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取得了大量调查成果,还有力地促进了保护管理工作的进步,为我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成果
1.掌握了252个调查物种的种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及主要受威胁因子,在物种分布、数量、生物学习性、调查方法等方面积累了珍贵资料,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首次掌握了191个物种的基础数据,填补了资源数据方面的空白。在本次调查的252个物种中,仅有61个物种以往开展过区域性调查或专项调查并与本次调查结果可进行对比分析,而其余大部分物种在我国尚未进行过资源数量方面的调查。
3.掌握了61个物种的种动态。由于本次调查是我国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调查成果只能是反映这些物种的资源现状,无法全面进行消长动态分析对比。但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61种以往曾开展过区域性调查或专项调查并可与本次调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将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首次掌握了61个物种的种动态。结果表明: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种数量稳定或上升的主体,而且整体呈上升态势。②部分物种种下降,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下降趋势明显。③栖息地遭破坏、环境污染及资源过度消耗和乱捕滥猎是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
4.掌握了野生动物的驯养繁育状况。表明调查:野生动物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场总量大、养殖种类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多的国家之一。由民营企业占
dune∞_·一日
万方数据
领导论坛
主体的野生动物养殖的多元投资结构基本形成,但各养殖场经营管理粗放,不能有效缓解野外资源的保护压力。
5.掌握了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基本能适应工作需要,初步形成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网络,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6.绘制了野生动物资源分布图。
7.建立了资源数据库。
(二)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成果
1.首次掌握了我国最受关注的189种野生植物的种数量、分布状况和生境状况。
2.首次参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物种濒危等级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国情,重新确定了189种物种的濒危等级。
3.发现了部分物种分布的新记录。新记录的发现一方面说明某些物种的分布区正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本次调查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至少可以认为本次调查为那些资源本底不清的地区填补了物种分布上的空白,同时新分布区的发现为这些物种的就地保护提供了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就地保护的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4.初步掌握了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状况。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发展人工培育来解决利用问题已被许多地区和行业逐步认识。近年来我国野生植物培育利用业有了很大发展,花卉、药材、园林绿化等行业都已建立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培育基地。
5.建立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数据库。
6.绘制了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图。
(三)湿地资源调查成果
这次调查首次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全国面积100hm2以上的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全国湿地类型划分为5大类、28个类型,湿地总面积3848万hm2。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94万hm2,河流湿地821万hm2,湖泊湿地835万hm2,沼泽湿地1370万hm2,库塘湿地228万hm2。我国湿地还拥有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共有湿地高等植物2276种,隶属于815属225科。首次对全国湿地植被的类型、种类组成、层次结构、分布与演替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提出了全国湿地植被分类系统。将全国的湿地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6个植被型,180个系。湿地植被类型的调查成果为今后开展全国湿地植被监测与研究工作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全国湿地野生动物共有25目68科724种,其中鸟类12目32科271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兽类7目12科31种。
(四)大熊猫资源调查成果
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行政区划包括四JII、陕西、甘肃三省的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2304991hm2。野外大熊猫种数量为1596只(不包括1.5岁以下大熊猫幼体数量),分布面积约1398041hm2,占栖息地总面积的60.65%,当前主要受到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和偷猎的干扰。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为161只,其中70%为圈养繁殖个体。全国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40个,保护有约45%的大熊猫栖息地和约61%的野生大
熊猫。
新发现与新认识
(一)调查中的新发现
在本次调查中,对我国野生动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资源状况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日GO雌中…ne
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了20多种野生动物的分布新纪录或新种,例如:朱鹛的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已辐射到陕西洋县周围百余公里,并出现了由秦岭南麓向大巴山地区的西乡、安康迁移的新趋势;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已经由山西和河北扩展到陕西及北京;在浙江发现了黑嘴鸥的越冬地;在海南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地;在大连发现了黑脸琵鹭的繁殖地;在牡丹江发现了丹顶鹤的繁殖地等。
在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于我国重庆城口重新发现了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已灭绝的中国特有的“活化石”植物一崖柏;在浙江发现了杜仲和圆柏这两种省级地理分布新记录,其中杜仲属于科、属、种在浙江的地理分布新记录,圆柏属于属、种在浙江的地理分布新记录;在广东首次发现了笔桐树的分布,为省级地理分布新记录;在广西发现了苦丁茶、观光木、白豆杉等物种的新
分布地点。在本次野生植物调查中,结合我国国情,参照IUCN关于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价标准,还评定了189种野生植物的濒危等级,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植物挽救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填补了我国在物种濒危等级评价方法上的空白,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通过本次湿地资源调查,发现我国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在376块重点调查湿地中,共有114块湿地面临着盲目开垦和改造的威胁,占重点调查湿地总数的30%;共有98块湿地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威胁,占所有重点调查湿地的26%;有91块湿地正面临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占重点调查湿地的24%;有30块湿地正面临着泥沙淤积的威胁,占重点调查湿地的8%;有25块湿地正面临着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威胁,占重点调查湿地的7%。根据调查结果,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湿地保护,以适应形势的要求。例如: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湖泊1332个,总面积达85.28万hm2,到20世纪80年代,湖泊个数已减少到843个,湖泊面积亦相应减少为29.84万hm2,但据本次调查统计,湖北省面积在100hm2以上的湖泊仅为260个。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沼泽集中分布区,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17万hm2,占平原面积的32.5%;1983年沼泽面积下降到183万hm2,占平原面积的27%;到1995年沼泽面积仅有104万hm2,占平原面积的16%。例如:位于上海的国际重要湿地——上海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的8400hm2的土地,在未经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变更土地类型,无偿划拨给上实公司使用,导致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无法对该片土地行使合法的管理权。
在大熊猫资源调查中,发现大熊猫分布线比第一次调查时增加5个县,比第二次调查时增加11个县。陕西省城固、留坝、宁强,甘肃省武都和四川省金河口等5个县(区)为本次调查新发现的大熊猫分布县。秦岭北坡大熊猫分布区最北界比历史纪录向北延伸13km。秦岭、岷山、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状况良好,但大小相岭、凉山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二)在调查中形成的新认识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发现,还促使我们对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已刻不容缓
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其丰富多样的基因资源科研开发的潜力更是难以估量,已成为国际上特
万方数据
别是发达国家激烈争夺的焦点。利用野生动植物基因材料改良家禽家畜、农作物品种,已成为世界农业、畜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其效益极为显著。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就是利用野生稻的基因对栽培水稻进行改良,使我国水稻产量成倍增长,改观了我国粮食不足的状况;野大豆、猕猴桃和一
些药用植物等,也都通过遗传基因培育出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在墨西哥发现的多年生野生玉米有望培育出高产的不需每年耕作的多年生玉米,对现代农业具有几十亿美元的潜在价值;对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开发,通过转移野生动植物基因生产生物药品,可以为人类生产出大量新型材料、药品,是高新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并可由此开创出一大新型产业,对保障人类卫生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争夺野生动植物基因开发知识产权,已成为关系到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兴衰的严酷竞争。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形势是,有许多野生动植物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如华南虎、朱鹎、黔、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四爪陆龟、莽山烙铁头、鳄蜥等物种,种数量少,且分布狭窄,面临灭绝的危险。在野生植物调查中则发现,有3种野生植物未被发现,有53种物种现存数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上述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的保护、收集和研究开发。否则,一旦出现因保护不当导致物种灭绝的情况,其基因资源也将随之消失,损失将无法挽回。
2.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极为必要
在本次资源调查总结过程中,我国先后出现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使我们对野生动物携带、传播疫病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确实有许多疫病源自野生动物或与野生动物有关,特别是现阶段野生动物病原体还呈现加速变异的趋势,成为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大隐患。
在另一方面,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有关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接触的途径和渠道,如人工放养的鸭、鹅等家禽,常常进入水鸟的栖息区域;西北放牧区与有蹄类野生动物活动区常常处于同一地域等。野生动物还可以通过污染水源、粮食、作物等传播疫源,还有一些兽类和鸟类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性,特别是候鸟的迁飞途径可达数千公里,并在中途数次停歇。此外,随着人类经济活动中驯养繁育、观赏展示、运输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活动的拓展,人类接触野生动物的几率也在上升。上述情况表明,野生动物携带的疫源疫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畜禽或人类传播,要求我们充分重视这一隐患的前瞻性研究,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的措施和方法,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切实配合做好动物防疫和人类疾病预防等工作,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公众健康。
3.提高、改善野生动物驯l养繁殖条件,引导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已不可忽视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我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培植已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繁育、培植体系,在技术条件等方面科技含量较低、良莠不齐的情况十分普遍。还有部分单位技术落后、条件恶劣,反而借人工培育为名,非法从野外掠取资源,不仅达不到发展资源的目的,还对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在对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许多落后、低效、不文明的利用方式,使宝贵的资源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4.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成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一大方向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有效的保护、培育措施,可以促进这一资源的增长,即可再生性。但过度的利用,又可能导致资源下降,危及生态平衡。这要求我们对野生动植物
领导论坛
资源作为国家资产的价值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其作为物质财富的价值,又要认识到其作为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生态价值,还要认识到其在社会、文化、美学等领域的价值,综合评价其资产总价值。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核算出其资产价值,更能体现出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能显示出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自觉按照“资源消耗量小于增长量”的要求,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确保资源总量不断增长。要大力促进资源人工培育,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缓解野外资源保护压力,逐步做到少用以至于不用野外资源。采取科学的利用方式,提高科技含量,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利用效益。要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人民众自觉支持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以合理利用带动资源保护和培育,增强保护能力与活力,最终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新问题和新理念
通过本次调查,还加深了对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存在问题的认识,对保护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些新的
理念。
1.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加强栖息地保护已成为保护管理工作的关键举措。在本次调查的252种野生动物中,有221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破坏、退化、缩减或污染,占全部调查种类的87.7%。栖息地的干扰破坏,已经严重地威胁着各种栖居类型的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在本次调查的189种野生植物中,有75种野生植物因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天然林面积急剧减少,致使其生存环境丧失或生境片断化,从而陷入濒危状态。因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栖息地保护,改善、提高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力度,已成为促进资源增长的必要手段。调查表明,在本次调查的252种野生动物中,有132种因国内外市场需求过大而遭到偷猎盗猎、乱捕滥猎或过度开发利用,占调查总种数的52.38%。野生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有92种野生植物因市场需求过大导致野生资源过度利用,野外资源数量普遍较少,难以承受经济利用的需求,使其濒危程度不断加剧。对上述情况,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打击行动,切实加大对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环境污染是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和湿地质量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如许多鹰隼类,因污染导致蛋壳变软,无法孵化,致使其种数量不断下降。
4.湿地管理体制不健全,开发利用管理混乱。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矛盾突出。采油、旅游、捕鱼、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都在向湿地要产品、要效益,而出现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影响了对湿地科学统一的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如长江河口湿地资源是按各功能归口在上海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如水产资源归水产和渔政部门管理,湿地和水资源归水利部门管理,环境归环保部门管理,野生动植物归农林部门管理等。这样行业条块分割的现象难免使资源管理者过多考虑短期利益,管理混乱。亟待完善湿地保护的管理体制以及政策和法规体系,以法律
JuneOO舱·一
万方数据
领导论坛
法规明确保护管理、恢复改造、开发利用等行为。
5.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普遍下降,迫切要求强化对野生动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本次
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处于严重不足的状况,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这要求我们采取果断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严格禁止对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直接的商业性利用,严格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或采集野生动植物的行为,并在一些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重点分布区域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工作,使野生动植物野外种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扩大,从根本上扭转野外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否则,资源过度消耗不仅将导致新的濒危物种的出现,还将危及许多物种种的生存发展,破坏生态平衡。
6.自然湿地数量在持续减少。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全球湿地占陆地面积的6%),自然湿地数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以洞庭湖、江汉湖、黑龙江三江平原和红树林的减少最为明显。
7.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保护,是壮大保护力量的一大重要方面。从本次资源调查情况来看,我国从事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的单位和个人,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所有制成分多种多样,不仅为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引入了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将市场经济形势下各种有效的经济机制、管理经验运用起来,成为推动保护事业的一大重要力量。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和保护事业的要求不断提高,还要进一步拓展渠道,更广泛地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保护,我们的保护事业才会更加充满活力和动力。
8.大力推进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已成为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对野外资源的利用还要进一步从严控制。在保护和利用这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面前,为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地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要求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人工培育,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争取扶持措施,鼓励资源利用者加入到资源培育中来,实行“谁培育,谁优先利用”的原则,调动各方面培育资源的积极性,吸引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到资源培育中来,大力推进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开创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新型产业,实现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
决策与指导
通过四项资源调查,掌握了大量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科学数据,推动了全行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锻炼了队伍和培养了业务人才,扩大了保护宣传,为今后加强保护管理决策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指导我国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四项资源调查成果为指导,今后将着力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法制建设,争取湿地早日立法,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解
决保护管理工作中执法监督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
2.加强保护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抓住“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各级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保护管理工作的进行奠定组织体系
GO舱中一June和队伍保障。
3.对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保护工作重点,逐步实现由抢救保护重点物种逐步向强化所有物种的普遍保护转变鉴于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下降趋势明显的现状,今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应调整。要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强化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重点逐步实现由重点物种的抢救保护向所有物种的全面保护转变,由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4.大力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工作,不断扩大资源总量,是解决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缓解野外资源保护压力的根本出路和当务之急。依据本次调查结果,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研究制定促进资源培育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实行“谁养谁有谁受益”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注入到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领域,努力实现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
以人工培育资源为基础,实现资源培育和合理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
5.调整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要根据调查结果,逐步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濒危等级划分和评定工作,将栖息地或种破坏严重、资源量较少的非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上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进行严格管理,加大保护投入,促进其资源恢复和增长。
6.加大投入,尽快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能力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吉利熊猫论坛7.积极争取建立野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根据我国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和迁徙、活动规律,整合现有机构和信息资源,争取国家适当投入,逐步建立起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野生动物疫病动态,评估其影响范围和潜在危害,从而配合动物防疫、卫生等部门及早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效消除疫源,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国
土生态安全。
8.加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资源保护
根据我国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的现状,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资源保护,特别是对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积极开展基因材料的收集、保存和开发研究,针对社会需求通过基因技术开展新品种培育和新材料研制,为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努力开拓出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产业。
9.加强信息网络和平台建设。强化保护科技支撑
针对保护管理工作中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还非常薄弱的实际情况,总结资源调查中先进技术应用取得的经验,在资源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高新信息技术在保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资源和保护管理信息网络和平台建设,建立资源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确保资源监测及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及时、准确应用于保护管理决策,提高保护效力。加强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技术、繁育技术、基因技术和湿地恢复、演替规律等的系统研究,为资源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柳辉)
万方数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