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改革成效分析
机械工程学院 149020029 陈兴旺
通过观看教学短片《大国崛起》并查阅相关资料,本人对比和分析了中国与日本近代改革发展的不同之处。近代中国和日本的改革的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抗日战争之前,二是抗日战争之后。抗日战争之前我们进行过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等社会变革,但是均以失败中介,日本主要是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等领域可以分庭抗礼的国家。二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由于种种原因瞎折腾几十年的时间,直到1978年才到属于自己的正确发展道路。而日本在抗战结束之后近延续了之前的高速发展。
我们一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这种划法今天已经受到了挑战,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划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至少可以划到明朝中叶。他们的理由是,毕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和世界发生联系了,西方的传教士已经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划到那儿呢?这其实是西方的划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因此我们所指的西方现代世界的起
点肯定不是1840年。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一是民主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简单地做个总结,对比西方,中国在明朝中叶的时候已经落后了。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都来中国骚扰过,而且西班牙人还曾经设想,要不要调军舰来把中国攻下。只不过后来西班牙人和英国人打起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歼灭了,所以这种设想就没有下文了。如果当时西班牙人决定像征服美洲那样征服中国,有没有可能呢?可能性是有的,尽管中国肯定不会像印加帝国那么容易被征服。我们必须承认,那时的我们已经不是西方国家的对手,我们已经落后了。
众所周知近代中日均进行过改革,即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都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是其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
1853年,美国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日美亲善条约》,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倒幕派力量逐渐壮大,通过与幕府斗争,倒幕派获得了胜利,明治天皇得到了实权。明治天皇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而且日本通过改革树立了在东亚的强国地位,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区域霸权国家,异成为帝国主义角逐中的正式成员,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力量得到增强。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开始了。但戊戌变法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只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中日改革究其成败本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
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阶级矛盾加深。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分化,表现在天皇和将军之间的矛盾和中、下级武士和大名与将军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封建势力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不同: 日本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等为改革的主体力量,且倒幕派得到了天皇的支持。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并且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上改革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不同: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顽固派强大,并且改革中的一些措施损害到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如改革在政治方面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所以说维新派的改革不可能得到长期进行,其结果注定失败。 (4)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日系车改装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印度,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戊戌变法的进行也很不利。(5)其他方面 明治天皇实行维新时拥有实权并且得到了地方实权势力的支持,加上掌握了军队,有了暴力资本。 光绪帝是个傀儡,有名无权,地方的实力派又绝大部分反对变法。 并且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在我国的清朝时期达到顶峰。 中国的封建保守势力极其强大,改革派根本就不能和他们抗衡,一保守派旦反扑,改革派就土崩瓦解。
比较中日改革内容就会发现,为什么中国改革会失败而日本改革却成功。
其一: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也就是明治天皇已经通过,取代了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其二:明治天皇在日本当时的内忧外患中看到了日本要想立足,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他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割据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还统一了货币。实行“劝业政策”等等。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而当时的中国,真正的掌权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光绪帝只是其傀儡并无实权,并且在改革进行中有很多措施触犯了那些顽固派势力的既得利益,如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都直接或间接触动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这他们所不能容忍的。正是因为这各种各样的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尽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而中国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注定运动的失败。
中国几千年以来以大国自称,向来以一种大国的自负心态对待其他国家,并且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西方列强以及日本都已经精力了各种革命的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去反应。第一次战争发生在中国,没能使中国觉悟,但日本却引为教训。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德川幕府听到中国战争失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过去日本是崇拜中国、以中国为师的,从唐朝开始就是这样,现在老师都被打败了,可见敌人之强大。中国被打败了,那么“何时波及日本”?也有人认为这是“天赐良鉴”,是上天给予的前车之鉴。可见,第一次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日本在总结中国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和日本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变革意识,他们把学习的目标由中国转向荷兰,因为荷兰当时是世界强国之一,于是在日本兴起了“兰学”。士族阶层纷纷使用荷兰语来学习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没有及时的进行反思以至于后来的挨打,但是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挨打未必是件坏事,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如果不挨打,能
去向西方学习吗?说实在话,我们走到今天也可以说是被打出来的。不挨打就学西方,日本人做到了。佩里舰队去了,一看日本人没什么大船,就递上条约订城下之盟,日本琢磨琢磨就软了,就同意开放——日本的开放不是从明治维新时开始的,而是从幕府时代就开放了。还没打,日本就开放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学。
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本境内有100 多处随时可爆炸的“火药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在长期的岁月中,这些心理特征逐渐内化成了日本人自觉意识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克服危机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日本人不知疲劳地工作,不断进取,而被世人称之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经济动物。”即使在“经济上名列世界第二的今天,他们仍感到危机重重,不敢有丝毫懈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