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磊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开始踏上现代化进程,至今已经有大约240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解释与指导的现代化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成型再到批判继承最后到综合发展的四大阶段。在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梳理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脉络,明确现代化的发展源流和理论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规律。
一、现代化理论的萌芽
一般认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比较成熟的现代化理论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是,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起点要比这更早,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和宗教专制的桎梏逐步被打破,世俗
主义、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在欧洲传播,一个非教会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在欧洲出现。同时,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随后发生的科技革命,给欧洲带来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些都为现代化运动做了理论知识和专业人才的准备。
到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收集、整理和传播哲学和科学知识,用理性的目光分析历史。其中的许多思想成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如宽容、正义、理性、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化”一词也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可以说,没有启蒙运动,就没有欧洲的现代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多划时代的观点和论述。比如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圣西门向人们描述了工业革命的情景,孔德提出了社会学,斯宾塞推出了社会进化论,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迪尔凯姆发表了《社会的劳动分工》,韦伯阐述了合理性和官僚制度。
到20世纪初,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现代化。但这些研究只是一些零星的和准备性工作,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经典现
代化理论才最终成型。
二、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工业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变化。在这一意义上,现代化既指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过程,又指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
先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等一系列深刻变革,最终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则是一个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而且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不尽相同。虽然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同特点,但具有一般特性。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归纳了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征:(1)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
全世界的现象;(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都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一般包括现代化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等四个阶段;(7)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8)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但从长远看,现代化将增加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等。
在阐述了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同时,经典现代化理论还阐述了现代化的结果一现代性。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的概念,传统性是指现代化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现代性则指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所处的状态和特点。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现代主义、普及初等教育等,但其核心是对传统农业社会的超越。
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进程动力的认识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经济发展决定论”,主张经济发展决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这一观
点受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影响较大。二是“文化发展决定论”,认为是文化影响了经济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这一观点受德国学者韦伯新教伦理和理性化思想的影响较大。三是综合决定论,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理论,受到很多批评。首先,经典现代化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如现代化概念的时间不确定、内涵宽泛和偏见,现代性和传统性概念模糊、主观和不对称,现代化理论笼统、滞后等。其次,现代化的副产品“现代病”问题突出,如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破坏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工作技能老化问题、家庭和伦理问题等。第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经典现代化理论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有人因此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实用性提出质疑。
特别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发达工业国家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过程时比较成功,在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工业化水平的过程时还可用,但在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时就遇到了麻烦,基本上不再适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就注意到三个现象:(1)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发达工业国
家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持续上升;(2)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轨道,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科技革命促进社会新发展;(3)工业文明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显然,这些都动摇了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典型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对经典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与继承的现代化研究新思潮开始出现。
三、现代化研究的新思潮
针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探索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化研究出现三种新思潮。一是7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和后现代化理论,二是80年代出现的生态现代化和再现代化理论,三是90年代出现的继续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该理论是对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后现代化理论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二是在职业分布方面,专业和技术人
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三是理论知识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制定的源泉;四是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成为未来的方向;五是新的“智能技术”得以创造。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它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性”的揭露、批判和否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后现代化研究则在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化范式的转变,即从现代化追求理性和法律权力、经济增长、成就动机的范式向淡化权力、追求幸福最大化和后物质主义价值的后现代化范式转变。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针对现代化社会出现的生态退化、污染扩散的弊病提出来的,是一种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进步的理论。该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设计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不再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主宰,不再试图去控制和掠夺自然,而是学习和模仿自然的运作机制,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尽管后现代化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给人们很多启发,但并不全面。现代化理论继续向前
发展,产生了继续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该理论把18世纪到21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因此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法治化、分化与整合、理性化、世俗化、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超越,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通过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实现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通过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追求幸福和自我表现的需要,虽然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第一次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相互作用,导致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则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才。由知识创新导致科学和技术的结构变化,并因此导致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变化,后者又需要和伴随着大量的制度创新,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共同导致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可以说,正是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第二次现代化进程。第二次现代化社会的特点被归纳为现代性,主要包括全球化、个性化、性革命、低雇佣率和全球风险等。
四、综合现代化理论
第一次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顺时进行的两大发展阶段为蓝本产生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同时面临着两大阶段的发展任务:一方面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尚未完成;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社会又接踵而来。综合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以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为阶段性目标,强调协调发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用第二次现代化带动第一次现代化,以第一次现代化促进第二次现代化,最终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综合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通向现代化设计的路径是“运河战略”。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条长河,那么,文明之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河段的航行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河段向知识社会河段的航行是第二次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文明之船沿着人类文明主河道航行,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是一种自然发展,两次现代化是先后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如果在工业社会河段和知识社会河段之间,发掘一条“人工运河”,文明之船沿着运河向知识社会航行,就相当于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这就是综合现代化理论“运河模型”的基本思想。
为了实现“运河战略”,发展中国家首先要创新发展路径。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原理,结合自身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地理条件,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现代化运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水平。其次,要创新发展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现代化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与自己发展路径相适应的发展新模式,并随着现代化水平提高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模式,打破旧模式,建立新模式,推动发展模式的快速新陈代谢;第三,要创新战略和管理。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水平是变化的,综合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然是变化的。所以,综合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都必须与时俱进,对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动态的战略管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