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敬谦辞
敬谦辞是汉语词汇中极富表现力的一个词。现代汉语敬谦辞既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又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敬谦辞,是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条门径。由刘宏丽著,张志毅审定,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敬谦辞》涉及敬谦辞的界定、分类系统、聚合和组合系统、特点、产生原因、语用分析、社会功效等方面,论述详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敬谦辞的界定
敬谦辞,顾名思义,含恭凡是敬或谦逊的基本意义或附属意义(彩)的词语都是敬谦辞。由其基本定义可将其分为敬辞和谦辞两类,其中“敬”和“谦”是一种对立的感情和态度,而“敬人”和“谦己”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敬谦辞是在一定前提下从礼貌词语中分离出来并加以专门研究,因此,敬谦辞是礼貌词语的一部分。
本章着重研究的敬辞的界定。敬辞大致可分为四种界说。一是“恭敬”说。它着眼于“恭敬”、“尊敬”、“敬意”。例如:“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等(《现代汉语》),再如‘阁下’、‘光临’等(《现代汉语大词典》)。”二是“礼貌”说,它着眼于“礼貌”,例如:“指用于语言交际中用于礼貌的套语”(王宗炎主编《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三是“敬谦礼”说,即兼顾恭敬(尊敬、敬意等)和礼貌的说法。例如:“表示恭敬和礼貌的用语,如‘请’、‘对不起’等(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四是“社会地位”说,
认为敬辞的运用受人们所居的社会地位的支配。
由敬谦辞的定义我们把是否含敬谦意义或彩作为评判敬谦辞。
为了更好、更准确地鉴别敬谦辞,我们可分出几条鉴别准则。一是语素准则,根据敬谦语素判断,如“贵”、“贱”、“尊”等,但并非所有由敬谦语素组成的词都是敬谦辞。如“尊容”多含厌恶意,讽刺意味,不被看做敬谦辞。二是义素准则,如一个不含敬谦语素的词语,其义位中含有敬谦义素,则此词是敬谦辞。如[遗体]:所尊敬的人(义素一)的尸体(义素二)(《现代汉语》),它的两个语素都不表敬义,不是敬语素。义位中含有两个义素,第一个表敬义,由此可判断“遗体”是敬谦辞。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的义位中的每一义素都不含明显谦敬义,但所有义素组合起来表谦敬义,这类词也属谦敬辞。[绵薄]:自己薄弱的能力。三是语用准则。有些词语素、义素都不含敬谦成分,但人们习惯上唱吧它们用作敬谦辞,如“滥竽”(自谦)、“见笑”等。
敬谦辞的分类系统
根据敬谦辞在言语中的作用——称呼或表述——可分为两类:称谓性敬谦辞和表属性敬谦辞。所谓称谓性敬谦辞,就是敬谦辞中用于对人的称呼的那部分,包括对别人及其相关的人的尊称和对自己及相关的人的谦称。其余的,包括对事物的或敬或谦的称说以及用于叙事﹑说理等的敬谦辞,称为表属性敬谦辞。
一﹑称谓性敬谦辞。根据词性,称谓性敬谦辞可以分为两类:代词称谓性敬谦辞和名词称谓性敬谦辞。如用于第二人称的“您”“您家”,用于第三人称的北京方言敬称代词“怹”就是代词称谓性敬谦辞。名词称谓性敬谦辞则又分为九种:
1.通用称谓性敬谦辞。所谓通用称谓,是指用于古今或通用于某一时期的,适用于不同职业、不同职称、不同文化层次或是不同年龄对象的具有通行性、泛化性的社交称谓。如“先生、同志、师傅”“小、女士、夫人”“鄙人、在下、不才”等是几个常用的通用称谓性敬谦辞。
2.亲属称谓性敬谦辞。亲属称谓性敬谦辞特指那些对他人的亲属所用的尊称以及对自己的亲属所用的谦称。如:尊堂、贤侄、令尊、家兄、舍弟、小女等。
3.类亲属称谓性敬谦辞。在以血缘关系为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用亲属称谓(如“大、大叔、大伯、”等)去称呼本无血缘关系的非亲属交际对象,表达尊敬和亲切的感情,这种用于非亲属的亲属称谓,叫做“类亲属称谓”。如朋友间尊称对方为“老兄、哥哥、大哥、老哥”,自谦为“小弟”,小同学尊称人民警察为“叔叔”,青少年尊称父母的女性同事为“阿姨”等,都是类亲属称谓性敬谦辞。
4.从儿称谓性敬谦辞。所谓“从儿称谓”,是特指说话人为表示尊敬而站在自己儿孙辈的立场上称呼交际对象的称谓方式。如《水浒传》中武大郎之妻潘金莲面称夫之胞弟武松为“叔叔”,母大虫顾大嫂面称其夫孙新之兄为“大伯”,这里的“叔叔”“大伯”都是从儿女的角度对丈夫兄弟的尊称,是典型的从儿称谓。
现代口语中用于背称的“小叔子”“大伯子”“小姑子”“大姨子”“(大)小舅子”等也被视为从儿称谓。
5.官职称谓性敬谦辞。像“主席、经理、部长、军长、”这些用官职称呼对方的称谓官职称谓性敬谦辞。
6.年老称谓性敬谦辞。如“您老、老先生、老前辈、老师傅”“老朽、老拙、老鄙、老夫、老僧”等这些用于老者的尊诚和老者的自谦之称的词语叫做年老称谓性敬谦辞。
7.职业和职称称谓性敬谦辞。以职业名称来称呼,如“王老师”“吴大夫”“高律师”“周会计”等都是常听到的职业称谓性敬谦辞;以某一职业的最高或较高职称来尊称某些荣获这些职称的人们,如“吕教授”“梁高工”“邹工”等,叫做职称称谓性敬谦辞。
8.外交称谓性敬谦辞。外交中常用到“贵党、贵国”“先生、夫人”“阁下、公爵”“天皇、女王”等敬谦辞,叫做外交称谓性敬谦辞。
9.直接间接称谓性敬谦辞。直接称谓,也叫对称或面称,间接称谓,也叫引称或背称。如对称的敬谦辞有“学长、先生、小、足下、阁下”,引称的有“高足、高徒、大师、小儿、小女、小婿”等。
二、表属性敬谦辞。表属性敬谦辞涉及敬谦语素、敬谦辞和敬谦短语。表属性敬谦语素有尊、拙、贵、高、贱、鄙、大、拜、垂、光、谨等。表属性敬谦辞除由表属性敬谦语素构成的词外还有另外一些不含敬谦语素的词。如“涂鸦、宽衣、借问、斗胆、绵薄、海涵、芹献”等。表述性敬谦短语有“抛砖
引玉、洗耳恭听”“马齿徒增、蓬荜生辉”“拜读大作、高抬贵手”“一家之言、班门弄斧”等。
敬谦辞的聚合系统和组合系统
现代汉语敬谦辞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语言的系统性,就是指“能划分出单位,这些单位在聚合、组合两个方面形成类别、位置、层级,并按一定的结构关系(关系网络)组成一个有序整体。”
有些敬谦辞的义位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的义素和相应的表彼此差异的义素,它们聚结在一起,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聚合体,即敬谦辞的语义场。敬谦辞的语义场大致有分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关系义场四类。以关系义场为例,它是反映人与人的某种关系。如“令兄,令嫂”形成一个婚姻关系义场,而“家姊,舍弟”形成一个同胞关系义场等等。
而敬谦辞义位和义位连接起来组成的敬谦短语,义位和义位之间就有了组合
关系。它们基本体现了同素规则,互补规则,语体同一规则,态度同一规则和顺序规则。
敬谦辞的特点
1.指向性
我们所熟悉的敬辞“尊府”“令媛”“墨宝”等,都是﹝—内向﹞,只能用于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或事物。而谦辞“贱内”“舍妹”“犬子”都是﹝+内向﹞,只能用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内向﹞与﹝+内向﹞要绝对分明,一位小在介绍自己时说自己“芳名××”本应用﹝+内向﹞的却用为﹝—内向﹞的,结果贻笑大方。另一个视角外,谦敬辞还具有上下方向性语义特征。﹝+上向﹞为幼对长,生对师,卑对尊,下对上,如“献拙”。﹝—上向﹞来自尊长的行为,如“惠赠”。总之,敬辞是对人—外向的,谦辞是对自己的—内向的。
2民族性
民族性仅从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中窥斑见豹。汉语表敬的最得力手段是运用含有敬谦辞的义位,汉语中敬谦义位或者与其他的敬谦义位,或者与非敬谦义位组合,可以构成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敬谦语。而英语缺乏丰富多彩的敬谦义位。如《现代汉英词典》中的英汉对应解释:
仁兄      my dear friend
令爱      your daughter
拙计      a foolish scheme
由此可见英语的敬谦辞义位极不发达,几乎没有直接与汉语敬谦辞义位相对应的较固定的敬谦义位。
而汉语的敬谦义位则丰富有变现力,有鲜明的民族性。
现代汉语敬谦辞语义场内的切分因其他语言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英语的称谓性敬谦辞义场的义位数量有限。通常为Mr.(先生)﹑Sir.(先生)﹑Mrs.(女士)等,再有用于有爵位的人﹑高级军政官员﹑宗教领袖及高级学者。中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强化了家庭观念,导致人际交往中普遍的使用亲属称谓和类亲属称谓。
3时代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语言与社会共变规律的制约,中国古代“三纲五常”束缚人的头脑,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尊卑观念。地位低的人称自己为“小人”称家族长辈为“老爷”“少爷”。当民主意识的输入,不在有贵贱之分,带有等级烙印的敬谦辞也随之消失了。另一方面体现当代精神的敬谦辞涌现出来。“×总﹑老板﹑博士﹑教授”等流行是当代商﹑政﹑学界表敬新潮深入人心的结果。
4相对性
敬谦辞所以成为敬谦辞,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很大相对性的。
贬义词语变敬谦:表敬谦的词语往往与贬义词语息息相关,当贬义词语用于己方时,就变成了谦辞。
敬辞的相对性有些词尽管常用作敬辞,可是有时仍不用做敬辞,作为敬辞有一定的相对性。
敬谦辞产生的原因
敬谦辞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历史源流、社会等级、心理距离、心理需要、礼
原则五个方面。
1、历史源流
敬谦辞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辞中就出现了使用敬谦辞的情况。后来,随着阶级社会的日益发展,敬谦辞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孔子提倡的儒家礼教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敬谦辞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已是蔚为壮观的一派景象了。
2、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不仅是作为维系君主专制的得力武器,也在语言上有所反映。封建社会中,等级差距最大的莫过于君臣、臣民,因而臣民毕恭毕敬地称呼君为“陛下”,可以说君臣、上下、尊卑、贵贱,用词各有规定。我们从继承并沿用到现在的其他的一些敬谦辞中仍可以看出社会等级对它们的侵染。如“俯察”中的“俯”,“拜求”中的“拜”不容否认,社会等级是谦敬辞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3、心理距离
从一定的视角看,千人所思会万般不同,这必然是人们之间有一定的心理距离。人们之间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在交际中的反映之一就是运用礼貌语言。其中包括敬谦辞。汉文化讲究内外有别,交际中言及自家人就大大谦逊一番,如父亲、母亲谦称为家父,家母;言及对方家人是就大大恭敬一番,父亲、母亲则尊为令尊令堂。如此等等,这都是心理距离在起作用。
4、心理需要
作为社会个体而存在的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也就是都很顾全自己的面子。所以,为维护好自尊,使自己不丢面子,最好满足他人的自尊,别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谈中,往往有意识的抬高别人,贬抑自己。言及别人时用敬辞,牵扯自己时用谦辞,顾全自己的面子和自尊需要,是敬谦辞产生和应用的重要心理原因。
5、礼貌需要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礼貌原则有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敬谦辞的产生和应用是实现礼貌原则的一个手段,社交的礼貌原则是古今中外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的共性原则,它是敬谦辞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
敬谦辞的语用分析
敬谦辞之所以成为敬谦辞,不仅因内部规律的存在,更因外部语素的制约,它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
一、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制约着敬谦辞运用,主要有主体语境,场合语境,语流语境,时代语境,地域语境等。影响较大的是主体语境和场合的制约。
所谓主体语境,是指与交际者相关的包括年龄辈分、地位高低、关系远近、学识深浅、职业、性别等内在的主体因素。主体语境的制约,可以具体分析为:1.在使用敬谦辞时,需要根据交际对象的年龄、辈分选择最恰切的敬谦辞。如“先生、老先生、×老、×公、老人家”等常用于敬称德高望重的老者,但要具体分析其适用范围。2.“地位”概念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地位之高低也有不同的主观衡量标准。在交际中,人们会对自己所认为的地位高的对象自觉施用敬谦辞。
3.交际对象间的情感及社会关系上的亲疏距离对敬谦辞的运用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两地书》中许广平致鲁迅的信的上款称呼及下款自称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4.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制约着敬谦辞的运用。现代
5.包含文化因素在内的职业不
同常常起着制约作用。6.交际者的性别的制约。一般说来,交际者对女性较多地用些敬谦辞,而女性
本身也喜欢用。总之,所有这些主体因素共同对敬谦辞的运用起制约作用。
关于场合环境的制约。在外交、雅体书信、报告、发言、文人馈赠、商业公关场合中,敬谦辞的运用比较讲究。某类或某类敬谦辞的运用只在一定的场合才被认为是必须的,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被认为是不必要,甚至是被禁止的。
二、运用敬谦词要遵循一些原则,主要有礼貌原则、情感原则、距离原则、升级原则、适度原则等。出于礼貌原则的敬辞有“令×”等,谦辞有“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往往是礼貌的表现,文明的标志。情感原则应是有感而发,且发自肺腑。对于距离,有心理和地理距离两种,敬谦辞的运用大抵与人们的亲近程度即心理距离成反比,而与人们的地位距离成正比。升级原则,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为了表示更高的尊敬,往往有意识地赋予对方比实际地位高一些的称呼。职称、官职、类亲属称谓性敬谦辞一般都遵循此原则,其适用范围一般只用于非正式场合,有一定的限度。另外适度原则要注意敬谦辞应与适用对象,使用者及二者的身份地位关系相符合,使用数量也要适度。总的来说,这几种原则在敬谦辞的运用中要互相映照,相辅相成。
三、敬谦辞在表达敬谦外,还有多种表达功能,即“一专多能”。常见的有表达客气、讽刺、阿谀、调侃、得意、郑重。表达客气,要注意敬谦辞的倒位用法情况;在表达讥讽时,敬谦辞常被反用,用暗讽或以含蓄的方式可以加大讥讽力度;表达阿谀时有三种情况:下对上、平对平、上对下(“上、平、
下”指相对权势关系),其中最常见的是下对上进行阿谀奉承;此外,根据“距离原则”我们可知亲密的对象之间运用敬谦辞会疏远了关系,所以敬谦辞可以表达疏远;另外,调侃、得意、郑重的态度都可以用敬谦辞来表达。
通过对敬谦辞的语用分析,我们发现敬谦辞的制约因素、运用原则及表达功能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割裂开来。
追溯历史,中国曾是享誉全球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这个重情谊的古老国度里,人们的言语行为准则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礼。进入90年代后,提倡运用敬谦辞等礼貌词语来提高社会文明的呼声更高。提倡运用敬谦辞,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要求,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