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现代化内容的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段探索发展的历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一、中国现代化及其道路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军事,科技,航天,经济,政治制度等领域的现代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具有空间特性也具有时间特性。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由于资源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选择模式就会不同;同时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会有所不同。
因此,讨论现代化的问题既离不开某国的空间位置更离不开其历史和传统,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沉淀和物质的积累,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的不同,从而现代化的路径也将是不同的。按照基本达成共识的理解,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丰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二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变革;三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主要表现是社会制度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现代化建设应是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清楚,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大炮的轰鸣下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曲折而反复。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恰好相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不同发展过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最后要求人格的觉醒。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以新的历史面貌和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经过反复的曲折探索,我们摒弃了的激进,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物质制度层面的文明,还要建设精神人文层面的文明,目标已经明确了,但执行路径该如何选择?即中国现代化的切入点是什么?是重点着力于体制、制度的变革?还是重点着力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或是重点致力于人文思想的创新?从长期看,应当是三者综合推进,协调发展;但任何的发展和推进都需要有一个突破口或是切入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个点在哪?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现代化的实质亦或是对真正大国的主要标志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和视角。现代化除以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政治制度为内容外,还因该包括人的现代化,而真正的大国,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归根到底,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把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交付予什么样的后代手中,即重点在于文化和人。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中国独特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文学艺术体系。”必须指出,传统文化绝不是一种静止的文化,就像历史一样它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它具有生命力,经过世世代代它依然会以不同的形式潜在于社会和人的头脑中,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成熟,以此延至未来。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然而大部分的历史停留在封建社会和农业文明中,历史在给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精神文明财富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思想上的包袱,积淀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都影响着我们的国民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是儒学,但并非只有儒学。儒学着重于伦理和政治。从西汉开始,就强调以仁德治天下,把宗族伦理拓展到整个国家的治理,后来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公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体现了宗法、伦理与政治统一,完全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即使是自己的东西也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与时俱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如做人的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朴实无华的人生信条,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理想,都是各族普遍
适用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可珍贵的思想,还有对事物的整体辨证思想等。但是,这些精华在上世纪被破坏得体无完肤,正如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所言:如今的中国人除了外表没有变化,已经不像中国人了。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很好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性进行改造,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及某些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所在,正如不懂得历史我们如何迈步,没有了显著的文化特,何言我们为中华民族?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传统并非都不现代。
现代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仍有糟粕没有消除, 而这些糟粕也正是国民性改造的重点,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可以成为国民性改造的催化剂。
传统并非不现代,现代不必完全摈弃传统。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努力去解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这一个矛盾解决好了,达到暂时的统一,文化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就能繁荣。”我们的文化传统
和现代性并不矛盾,如果没有传统的参与,现代性的方向容易迷失。另一方面传统自身也需要调整、重建、变异和改造。而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不同的文化为参照系,不大胆移植和嫁接世界各国的文化,我们的现代化不仅是孤立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西学进行理性的批判改造,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创造性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王道。章太炎先生曾说过 “只佩服别国的学说,对着本国的学说,不论精粗美丑,一概不采,这是第一种偏心”。如果能到恰当的结合点,以中国传统为主,将东西两种文化巧妙地创造性的结合,以此推动国民改造和现代化进程,不失为一条正途。
人是历史转变的决定因素,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的思想的改造在整个社会改造中具有决定意义。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个体和体组成者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能动与主导作用不可否认。早在20世纪初叶,梁启超等文化先驱们就意识到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现代化最终离不开国民性的改造。
各国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现代化从来就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而总是和各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既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模式,往往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又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
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几乎无法摆脱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现实境况、制度及价值观的制约,我们似乎只能在传统文化的范围内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审视并建设现代化。有史以来,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就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建长城,凿运河,抗击异族侵略,勇攀科学高峰,发达的伦理道德文化等等,无不确证了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战天斗地的民族意志。这些罕见的民族品质,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特别是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道德资源,对培育现代精神文明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培养四有新人,到三个代表,科教兴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党员先进性教育,三讲,八荣八耻,和谐社会,实质都是国家在探索对国民改造的尝试,与此同时,也是在输出一种价值观。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这个强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有为世界所接受的价值观,而不是现在的西方文化的主导。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在封建时期耗费太多的时间孤芳自赏,然后又从封建社会一下子跳跃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思想没有能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成熟;而在当今的世界丛林中,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仅有物质文明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改造我们国民的思想,使中国真正的崛起和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