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193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四次会议于1933年现代8月在雅典通过
一概论
城市及其区域
现象
(1)城市只是构成区域经济、社会、政治复合体中的一个元素。
城市的行政地域很少能与其地理单元保持一致。在它确定之初,就被打上了人工的烙印,并随着后来的不断扩张而与其他城市建成区逐渐连为一体,最终必将吞噬其他镇区。这时候,人为定义的行政界限就开始阻碍人们对新的城市聚合体进行良好的管理。于是,人们任由某些郊区城镇以积极或消极的、不可预知的不同方式发展,如发展成豪华住宅区,或者成为重工业中心,或者把不幸的底层工人阶级挤到一起。在这些例子中,行政边界把城市复合体分割得支离破碎,几近瘫痪。实际上,城市聚合体才是地域的真正核心,地域的边界仅仅取决于
另一聚合区块的影响范围。而这种聚合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要确保它与所在区域进行交换和保持联系的路径的畅通。要研究城市规划的问题,我们只需持续关注该地区的组成元素,主要是其地理环境,因为这注定是解决该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分水岭的走向和周边的山峰,描绘出自然的轮廓,突显出自然系统在大地上运行的轨迹。我们永远不能脱离整个地区的和谐统一来孤立地看待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仅是组成区域规划的诸多元素之一。
(2)与经济、社会和政治价值相提并论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本原的价值,它们与人类密不可分,并将个体和体秩序引入了人们考虑的范畴。只有当个体与体这两个支配人性的对立原则达到和谐时,社会才能够繁荣发展。
孤立的人会感到缺乏保护的危机感,于是自然而然地加入体之中。凭个体的能力,一个人最多只能建造起小小的棚屋,过着危险、疲于奔命而又寂寞的生活,而在体之中,个体虽然会感到社会规则的束缚力,然而作为回报,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免受暴力、疾病和饥饿之苦。他可以追求更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和更深层次的社会需求。一旦个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为不计其数的社会事业做出贡献,而正是这些社会事业为他提供了物质生活的和精神生活的保障。他所做出的努力得到更丰厚的回报,他的自
由得到更充分的保护——只有当他的自由威胁到别人的自由时才会受到限制。假如体能做出明智的决策,那么其中个体的生活质量就会由此得到提升和发展。然而假如懒惰、愚昧和自私占了上风,体就将变得衰败而混乱,其成员陷入敌对、仇恨的状态,一事无成。良好的规划能在体内部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同时又给个人自由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让个人在公共责任的框架内焕发出最炫目的光彩。
(3)生物和心理上的恒定性会受到地理、地形条件和政治、经济形势等的影响。首先会受地理、地形条件、元素构成、土地和水、自然、土壤、气候的影响。
地理与地形对人类的命运至关重要。太阳主宰一切,所有旨在维护人类利益的事业都必须服从它的法则。平原、丘陵、山脉也是塑造意识、激发精神的媒介。例如,山地居民乐于下到平原去,然而平原居民却很少去攀越山谷、探寻山中隘口。在山脉分水岭的影响下,人类渐渐按照各自的风俗习性分类集聚,形成不同的部落、宗氏,这就形成了“聚类区”。土地与水这两种元素的组成比例,也是人们在自身的行为活动中以及在住宅、村庄和城市等环境中所展现的精神状态的塑造因素之一,无论这一比例来自地表上的河流湖泊与大草原的对比,还是表现为以相对降水量的形式造就了此处的繁茂牧场和彼处的荒地沙漠。太阳
高度角决定了季节变化是突然转变还是和缓过渡;而在地球连续的圆形表面,地块与地块之间虽然没有突变,却形成了无数组合,每一块都各具特。最后,各个种族及其不同的宗教与哲学也大大增强了人类活动的多样性,他们都在演绎着各自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及其自身存在的理由。
(4)其次,生物和心理的恒定性还受到经济环境、区域资源及与外界自然和人为接触的影响。
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经济条件都是决定人类生活进步或衰退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它发挥着引擎的作用,其脉动的强弱决定了人们相应地采取粗放或集约的经济方式,保持一个必要的清醒头脑;因此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村庄、城市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也各不相伺。周边是良田沃野的城市能够自给自足。而资源丰裕有余、能够投入流通领域的城市将变得富裕,特别是当具备便利的交通网络、并能与周边远近地区保持密切联系时就更加富足。尽管部分环境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但经济动力机制的强度还是可能受到一些不可预测的随机作用力的影响,而人类主观能动性在这其中的作用也时强时弱。无论是有待开发的潜在财富,还是个体的能量,都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从长期的过程来看,经济所衡量的只不过是瞬间的价值。
(5)第三,这种恒定性还受到政治形势和行政管理体系的影响。
政治形势是更加敏感易变的现象,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标志,是一个文明处于巅峰时期还是滑坡阶段的象征。尽管政治本身是不稳定的,然而作为其产物的行政管理体系却具有与生俱来的稳定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并滤除过于频仍的更替。作为可变政策的外在体现,行政管理体系由于其自身的特质和事物本身的力量而相对稳定。它是一个系统,以一定程度的刚性限制对领土和社会进行管理控制,以统一的法则施加其上,并且通过各种控制杠杆,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确定一致的行为模式。然而,虽然这种经济和政治框架具有很多优点,但长期的经验也已证实,它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动摇,无论是其中的某一部分还是其整体。有时,一项科学发明就足以颠覆整个平衡,从而暴露出过时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紧张现实之间的矛盾。也许不同社会力图建立自己的独特框架,但它们往往会被国家的整体框架所压垮;随后,一国的结构也无法抵挡世界大潮的冲击。因此,永恒不变的行政体系是不存在的。
(6)纵观人类历史,各种特殊的需要均决定了城市的特征,如军事防御、科技发明、管理制度延续、交流手段的进步,以及水陆空等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
我们可以从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中看出城市的历史。依然存在的城市布局、建筑以及文字和图形记载,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过去的图景。建造城市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它是一处防御性的要塞——往往建在高耸的山颠且环以护城河,这些都见证着曾经山河拱卫的堡垒成长为村落的过程,另一些城市由于地处道路交叉口、桥头堡或是海岸线的凹入之处,交通的便利吸引了最初的居民。城市的形态多为圆形或半圆形,但并无定法。譬如作为殖民地中心的城镇通常是中轴对称、栅栏包围的矩形。所有的形式都遵从比例、等级和便利的需要。马路以城门为起点,蜿蜒伸向远方的目的地。今天,我们从城市的平面图中仍能看出早期集市的雏形、连续的封闭围墙以及分岔的道路。人们聚集在围墙内,根据其文明程度的不同享受着不同的福乐康宁。有些地方有非常人性化的法典,而在另一些地方却是专制、独裁,毫无公平可言。机械时代到来以后,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如果把古代几乎难以察觉的进化速度比作步行,那么机械时代的速度就好比滚滚向前的车轮。
(7)因此,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变化的。
人口的增减、城市的兴衰、封闭城墙的打破、交换范围在新交通方式下的扩展、政策抉择
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机械的出现……所有这些,不过只是运动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关于城市、国家或整个人类的某些价值观念被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之中,而具体的建筑和道路的聚合体则终将归于寂灭。人类的作品与其创造者一样会死去。那么是谁在主宰着永生与灭亡的命运呢?一个城市的精神是长时期形成的,而象征着体精神的最为简单的建筑往往具有隽永的寓意;它们是传统的灵魂——这种传统决不意味着对未来发展的限制,它只是将气候、地形、区域、种族、习俗等融汇为一体。作为无所不包的文明发祥地,城市包含了具有永恒约束力的各种道德价值观念。
(8)机械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巨大的混乱,包括人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在地球表面的聚居方式:在机械化速度的推动下,失控的人流涌入城市,这是前所未有的。因而,现代城市的混乱是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秩序的发展造成的。
机器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工作环境。它打破了古老的平衡,给手工艺者以致命的打击。它使田野荒芜、城市拥塞,并破坏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和谐,扰乱了居住地与工作场所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然联系。近乎疯狂的生活节奏,伴随着令人沮丧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混乱,妨碍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的满足。住所仅能为家庭提供可怜的遮护,损害着居
住者的生命健康;对工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基本需求的漠视导致了疾病、经济衰退、等一连串恶果。灾难是普遍性的——城市在拥挤中陷入一片混乱;而与此同时,郊区却有大量农田荒草丛生。
二城市的四大主要活动——审视与解决方式
居住
现象
(9)城市历史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太大了,就像19世纪某些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一样,达到了1000—1500人/hm2
人口与其占地面积之比称为人口密度。密度可以随建筑高度的变化而完全改变。然而限于今天的技术水平,建筑高度一般在6层左右,对这种类型的建筑而言,可以接受的人口密度大约250-500人/hm2。当许多地区的密度提高到600人/hm2、800人/hm2甚至1000人/hm2时,就形成了贫民窟。它一般有以下特征:
·人均居住空间严重不足;
·缺乏户外活动空间;
·终日不见阳光(由于建筑朝北,或者受街道、院落中的房屋阴影的遮挡);
·腐烂和污浊的环境,成为致命细菌肆虐的温床(如);
·卫生设施缺乏或数量不足;
·住宅内部结构及社区布局不合理,造成邻里环境恶劣和杂乱无章。
因为被防御性城墙包围,旧城中心充斥着封闭的建筑,缺乏开放空间。然而作为补偿,绿地就在城门之外,方便可达,可以对空气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城市经过数个世纪的不断扩张,砖石吞噬了植被,破坏了绿地环境也就破坏了城市的绿肺。在这种条件下,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就意味着旷日持久的疾病和低劣的生活质量。
(10)在这些拥挤的地区中,生活环境是很糟糕的。其原因包括缺乏足够的用地来安排住宅和绿地,建筑本身也由子投机开发而疏于维护。居民的微薄收入使得他们的灾难更加深重,他们无力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死亡率高达20%。
居住环境的恶劣不仅制造了贫民窟,它的阴霾甚至还通过阴郁逼仄的街道向外延伸,吞噬了城外所有的绿地——氧气的制造者,也是孩童的游戏空间。那些数百年前建造的老房屋,其价值早已折旧殆尽;但其狡黠的主人却仍把它们当作商品来交易。即便这些房子已完全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它们还是为投机取巧的主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一个卖腐肉的屠户会遭到严厉的谴责,而向穷人倾销破烂房屋的行为却得到建筑法规的认可。在少数自私者大发横财的背后,整个社区正经受着骇人听闻的高死亡率和多种疾病的深重灾难。
(11)城市的扩展不断吞噬着风景优美的周边绿地带。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公众健康进一步遭到威胁。
城市扩张得越大,其中的自然环境就越会被忽视。所谓自然环境(condition of nature),是指一些对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如阳光、空间、草木等。缺乏控制的城市扩张剥夺了人们身心受到滋养的权利,这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状态。任何个体一旦在城市迷幻般的暂时享乐中与自然隔绝,其身心必将萎缩衰退,付出机体患病、道德堕落等代价。在这点上,所有的底限都在近百年中被超越了。然而造成我们今天的世界如此糟糕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