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
  1.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
  补贴退出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上升,如何缓冲其对市场销量的负面冲击,是政府和车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相比传统燃油车而言,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更高、使用成本更低,整体经济性与行驶里程、使用寿命高度相关。
  整车企业降成本主要有4条路径:
  (1)商务降成本。
  产业链上下游分摊降本压力,尤其是电池厂和核心零部件厂。商务降成本关键在于电池和电控,两者成本占比高,撬动效应明显,尤其是动力电池。假设电池价格下降10%~20%,其整车成本可下降4%~8%。
世界汽车排名  (2)技术降成本。
  集成化驱动系统和模块化部分零部件,为降成本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三合一动力总成”和“三
合一充配电总成”。以“三合一动力总成”为例,据比亚迪公开披露,相比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将电机、电控、减速器分开设计,三合一集成化后成本可下降40%左右,折合整车成本可降低约10%,按照电机、电控、减速器约25%的整车成本占比,预计可降低整车成本10%左右。
  (3)结构降成本。
  整车朝轻量化方向发展、削减部分设计、部分材料低成本替代或使用标准化产品;结构降成本关键在于轻量化减重和使用标准化产品,前者可减少材料增加续航,后者可减少设计实现批量化生产和采购,预计可降低成本2%~5%。
  (4)规模化降成本。
  通过整合产线、扩产产能、批量采购等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规模化降成本关键在于整合产线、联合采购,不仅企业内部能够整合产线减少固定资产开支,而且中小企业之间也可联合生产、采购,提升规模效应。
  2.后合资时代,自主品牌急需提升自身竞争力
  据中汽中心评估,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5个国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排名第3,而基础竞争力排名第5、企业竞争力排名第5、产品竞争力排名第4。尽管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取得部分先发优势,但如果自主品牌不及时提高核心技术与产品竞争力,在外资发力电动化转型后仍可能重演国内传统汽车市场大而不强、低端同质化竞争的历史。
  外资进入首先冲击的是PHEV乘用车市场,之后EV乘用车市场也将面临较大挑战。在国内,无论是体量还是增速,PHEV乘用车比EV乘用车都要小得多。2019年上半年国内EV乘用车销售44.4万辆、同比增长70.1%,而PHEV乘用车只有13.0万辆、同比增长36.8%。而与国内不同的是,海外新能源车企除特斯拉外,像宝马、大众、通用、奥迪等世界一流车企,其结合自身传统汽车平台优势,皆优先发展PHEV乘用车,如宝马530 Le、帕萨特、VELITE5等。当前国内PHEV市场外资品牌暂时只有宝马和奥迪,后续外资全面进入后,本土厂商压力巨大。
  (1)降成本提升经济性,实现不同价位竞争。
  以比亚迪宋为例,纯电动补贴后的售价比燃油版高出了整整1倍,而大众朗逸只高出了38
%,相比外资品牌大众朗逸,自主品牌电动车经济性稍差。
  (2)智能化、网联化赋能,扩大差异化优势,加快对燃油车的替代。
  截至2019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344万辆,而传统燃油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渗透率不到1.4%,假设通过智能网联赋能推动新能源汽车每年多渗透0.4个百分点,可增加100万销量。
  (3)扩大主场作战优势,提升服务体验。
  利用消费者偏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响应更快的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