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解密广汽技术创新
文 / 本刊记者 黎冲森
广汽研究院院长吴坚认为,技术创新,要改变观念,打破固有思维方式,跟上行业发展需求和变化。同时,要有“试错”精神。做技术创新,如果不“试错”,可能连创新的可能性都没有。
近年来,汽车技术创新及迭代速度在加快,该如何应对?可能不同企业有不同招数。“广
汽研究院是创新主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改变观念,打破固有思维方式。创新工作要跟上行业发展需求和变化。”广汽研究院院长吴坚接受《汽车纵横》专访时说,“同时,要有‘试错’精神。做技术创新,如果不试错,可能连创新的可能性都没有。因此,要给员工工作树立试错理念,并在管理上做好配套‘容错’机制。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给研发团队足够的试错机会,保障研发团队有
足够的发挥空间。”
广汽研究院为广汽集团的
技术管理部门和研发体系枢纽。“广汽研究院是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主要承担部门,以自主创新为主,负责广汽集团自主
品牌新产品、新技术规划和重大研发工作,目前研发人员有4300人。”吴坚说,“我们对技术发展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在产品开发和技术
创新上,围绕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产品化开展技术研发项目。从前瞻技术到产品开发,我们累计推进专项技术研发项目超过200项,创新成果逐步转换,为自主品牌发展创造经
济效益及附加值。”
据了解,成立15年来,广
汽研究院已拥有整车、动力总成、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等15类实验室和1间含焊接、涂装、总装、机加工的试制工厂,以及1个汽车调校专用试验场,
并构建了以广汽研究院为核心,广汽硅谷研发中心、广汽底特律研发中心、广汽洛杉矶前瞻
设计中心和广汽上海前瞻设计工作室等为支撑的全球研发网。广汽研究院还建成了基于广汽
跨平台模块化架构(G-CPMA)的整套核心技术,具备整车、
整机开发能力。
目前广汽研究院以电动化、
智联化、轻量化等为突破口,实施平台开发先行和技术开发先行,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战略,
发到正向开发,一路追赶关键核心技术。吴坚说,原来这是一个“卡脖子”的技术领域,但广汽研究院坚持自主创新,经过12年打磨终于做到了行业
领先水平。
去年,广汽研究院发布了
动力总成平台品牌“钜浪动力”。
它包括高效发动机、高效变速器和混动产品等,包含1.5L燃油发动机、2.0L燃油发动机、DHE混动发动机、WDCT变速器、AT变速器和DHT混动专用变速器。吴坚表示,在发动机领域,广汽的目标是5年内热效率达到45%左右;在变速器领域,广汽自主研发的7WDCT 七速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采用自主研发的电液控制系统,综合传动效率达96%;在混动产品领域,重点打造混动专用动力总成平台,包括DHE混动专用发动机+DHT混动专用变速器。
而广汽四代发动机自主研发,吴坚就是亲历者。据悉,广汽第一代发动机源自阿尔法·罗
密欧,后来广汽研究院经过技术改造等,终于成功推出广汽第一代机型;从第二代发动机开始,广汽研究院进行正向自主研发;而第三代发动机,广汽研究院着手技术创新,采用了Rightsizing理念和主流技术应用;到第四代2.0ATK发动机,采用阿特金森循环和350bar 高压直喷系统,压缩比高达15.6:1,广汽研究院实现了技术突破。经过长期努力,广汽研究院首创汽油机燃烧控制系统、汽油机平台开发技术和汽油电控开发技术等。在吴坚看来,未来15年动力系统发展依然是
高效内燃机和混动化两条路并
存。
目前,广汽研究院已形
成G系列(中大排量发动机)
和GS系列(小排量发动机)
两大发动机平台,自主开发了
5MT、6MT、RMT及7档先进
双离合变速器WDCT。
据了解,广汽研究院在一
些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开发
上也有突破。比如,开发了汽
车电子基础软件平台、ECU硬
件平台;开发出G-MC机电耦
合系统,使发电机、驱动电机、
离合器、传动齿轮和差减集成
为一体,实现纯电动、增程和
混动等多种驱动模式并举。
广汽研究院已构建起核心
技术自主研发体系,并为丰富
广汽产品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能源实现技术引领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
广汽研究院不断创新,已实现
技术引领。目前,广汽研究院
建立了正向研发及验证体系,
具备混动、增程、插电、纯电广汽研究院院长 吴坚
和燃料电池等多种动力系统正向开发能力,掌握了纯电动、插电式和混动产品等开发技术。吴坚说:“我们将打造高性价比产品,用科技实现新能源产品增值,支撑广汽集团2025年实现自主品牌全系列产品电气化。”
以动力电池开发为例。吴坚说:“我们完成了自主电芯开发,研发的前端技术——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
术,是典型的负极电池电芯,不仅能量密度更高,而且体积和重量都具有很大优势。目前,其续航里程可达1000km,体积减小20%,重量减轻14%,今年底开始装在量产车上应用。”
广汽研究院研发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于2021年4月对外发布。通过这项技术,电芯能量密度达到280Wh/kg,整包电量达到150kWh以上,而动力电池单体电芯在同等电量情况下,大幅降低了电池的重量和
体积。据了解,广汽研究院经
过5年技术攻关,最终让高容
量硅负极材料实现在大型动力
电池中首次应用。
2021年7月,搭载海绵
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的广汽埃安
广汽汽车AION LX在海南三亚完成高
温测试。近日,搭载此技术的
AION LX已进入工信部最新免
征购置税目录,其可实现综合
续航里程1008km。
同时,广汽研究院一直在
开发燃料电池技术,从燃料电
池系统集成和管理技术拓展到
燃料电池电堆集成技术。据吴
坚介绍,广汽研究院研发的燃
料电池汽车已经实现示范运行。
广汽研究院还初步掌握了多级
孔三维石墨烯纳米材料的大批
量制备技术。这有利于下一代
锂-硫高能电芯、燃料电池新型
催化剂及膜电极和超轻高强车
身复合材料等的开发与应用早
日实现。
目前市场上动力电池技术
路径比较多元。吴坚说:“公
开的技术路线大概有8条,也
许再过两三年将逐步收拢到3-4
条,5年左右将聚焦到1-2条技
术路线比较现实。而从技术层
面来讲,氢燃料电池是氢能应
用的一个技术路线,目前还是
辅助性发展方向。”
“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未来可以做得更好。”吴坚充
满信心地表示,“我相信未来
电动汽车的便利性会有明显改
善,续航里程至少会增加300-
400km,这样能确保电动汽车
像燃油车一样方便。”
智能网联技术成新竞争点
在智能网联技术领域,吴
坚认为,除了三电核心技术,
它也是广汽的竞争点。他说,
广汽ADiGO(智驾互联)生态
系统很好地触达了这个目标。
目前广汽已经量产应用“分布
式+域控制”架构,实现车载
以太网组网量产应用,并形成
了完整的车载以太网技术研发
体系。“广汽在自主品牌里首
个实现车载以太网组建,累计
接入量已超过120万辆。”
广汽推出了ADiGO生态系
统,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动驾
驶、智能物联、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四大系统,积极打造智能互联汽车生态圈。其实,广汽较早就进入了智能汽车研发领域,已在车联网、电子电器、X-ECU等方面不断积累技术。比如,广汽研究院2013年推出了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Witstar 概念车等。吴坚说:“我们的L2+产品已经陆续推出。”“我们已实现高速公路上的高级辅助驾驶体验。目前我们在做L4等级自动驾驶研发工作。它的应用场景更多的是受法规限制,所以我们目前不会在量产车辆上应用L4自动驾驶技术,而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开展研究,其中典型的就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吴坚强调说,“其实,我们不主张称之为L3,因为L3阶段不存在。从技术研究角度来看,我们更喜欢称之为高级辅助驾驶,因为按照SAE分类,要么直接到L4。”
在网联化方面,广汽主要围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提供技术保障。广汽自主开发了Telematics系统(车载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它可满足A00到C级不同级别车型的配置要求。吴坚说:“我们的规划是所有车辆全部互联,覆盖率100%。但也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在技术层面怎么样让老
百姓能免费应用网络技术,因
为现在还要付费,比如流量费、
应用费用等;其次,数据安全
性问题,政府应牵头制定统一
的安全标准。”
对于自动驾驶未来发展,
吴坚说:“从企业角度而言,
企业要把单车智能做好;从政
府角度而言,基于单车智能的
前提下,政府层面应在路端大
力推进车路协同,因为路端建
设仅靠主机厂和消费者没办法
推动。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出行效
率。”
数字化成技术创新重要手段
软件定义汽车、大数据等
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吴坚认
为,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创新的
重要手段。
广汽研究院一直在积极推
进数字化发展,并建成了以信
息化、数字化、在线化、互联
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研
发平台。吴坚把数字化战略总
结为研发流程、产品、用户和
企业管理四个层面。其中,在
研发流程层面,数字化应用大
量数字建模,进行数字仿真和
后期研究;在产品层面,采用
网联化和云服务,以实现每款
产品数字化;在用户层面,则
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等。
对于数字化,吴坚认为,
主要包括业务数字化和产品数
字化两个方面。他说:“在业
务数字化方面,我们整个研发
工作采用了数字化手段,从前
期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到仿
真验证,再到虚拟验证等;在
产品数字化方面,我们通过大
数据、云计算手段,实现了全
面服务和体验,并推出了智能
座舱2.0和智能移动服务概念
车,为消费者提供了新体验和
新价值。”他表示,广汽研究
院未来将围绕业务数字化和产
品数字化,通过数据驱动研发
和运营,提升研发效率和数据
变现能力。
对于制约产品数字化发展
的关键问题,吴坚认为主要有
两个:“一是接入量问题。产
品数字化,要尽量让每台车都
接入,或者更多的接入,因为
有一个日活量指标,这对联网
很有意义。二是安全性问题,
包括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安全
等。”而对于业务数字化的难
题,他说:“主要在于人有没
有数字化观念。如果我们还用
传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数
字化工作落不了地,就很难开
展全领域数字化研发工作。所
以,人的思维方式需要做重大
改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