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出生人们进来看一看,那曾经的生活
原创, 生活
随着2004年钟声的敲响,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们,最大的应该三十四,最小的二十五了吧。做为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回忆起了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随手记了下来,要不,再过几年,恐怕自己会忘记。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是最后一批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收藏有许许多多的小人书,看过N遍以上《少林寺》、《敌后武工队》……。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上学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不正眼看女同学但又会偷偷看。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帮父母排队抢购过冰箱彩电洗衣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因为怕涨价。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手里都会有四大天王的粘纸,口里喊着我喜欢刘德华。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推铁圈、吃灵桥大雪糕、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能看上好几遍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学会了无敌鸳鸯腿的招式,整日幻想着做一个大侠。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最早的看到了看港台录像、玩电子游戏、跳霹雳舞、听摇滚音乐,都应该痴迷过吧。
七十年代前期出生的人们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国辉、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出生人们不会有这些经历,但也有喊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等口号吧,我小学时学校组织就喊过~~还有就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再喊对方家长名字就等于骂了对方,而对方也视为奇耻大辱,定要君子报仇!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喜欢在腰里别随身听,穿西装、带太阳镜都留着商标。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无敌改装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烤过土豆地瓜、烤过知了烧过泥鳅。玩过橡皮筋,集过烟纸,用铁丝、皮筋做纸弹,用过小竹子做炮管,拿报纸做风筝。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记得《恐龙特辑克塞号》、《大西洋底来的人》,记得《花仙子》、《蓝精灵》。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改革大潮席卷神州”。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喜欢过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用铁棍或板砖打过架,后来改用匕首和马刀,最不济也要装着家里的旧菜刀。打架往往以恫吓为主,谁要进过看守所或审查站,那可就称王称霸了!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爱上了港版《射雕英雄传》、爱上了《排球女将》,喜欢过翁美玲、山口百惠、霍元甲和许文强。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读过金庸、古龙、卧龙生、三毛、席慕容、琼瑶、王朔、、张爱玲,最后还是发现小时候的连环画印象最深。
就记得这么多了~~欢迎大家补充哦~~~
[原创]七十年代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00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父母讲过七十年代他们的生活.当是的中国政治运动不断,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以政治挂帅,满脑子都是"反帝防修,打倒走资派,造反有理,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非常的低,用现代人的说法那就是生存,根本就不是生活.下面就从老百姓常说的"衣食住行"简单的说起. 00
70年代人们的穿带非常的单一化,举国上下是个没有彩的世界,就是"蓝,绿,灰"三种基本颜.有蓝的海洋一说,还有祖国山河军装绿,为时下最为流行的时尚,是当是年轻人最为热捧的.在那个年代,假如谁要是有一套可身的军队制服,那是相当的抢眼了.特别是那个女孩子有一套女式军装穿在身上,她就是许多男孩子心目中的公主.所以在那个年代,如有谁家的女孩子嫁给军人,那就是一件无尚光荣的大事,会让周围的邻居刮目相看的.当然自家的社会地位也会相对提升的.因为在你的家门口顶上会挂有"光荣之家"的小牌牌,让你们家人倍感荣耀.更有甚者,有的年轻人为追感时髦,竟然去抢现役军人的军帽,为此,有许多人就抢一顶军帽,就被判5-8年徒刑.先在要是让我们说起来,就象是在讲笑话,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军装用它的独特魅力,的确征服了所有年轻人的心.但要是同我们今天万紫千红的服装相比,那就是一个单调的历史记忆.许多人家也都是大的把衣服穿小了,再由小的接着穿,真是应了那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是当时每个家庭的真实写照,你要是问问在70年代长大的人,在他们心中会有那挥之不去的记忆,那就是难忘. 00
70年代在我们东北,一说到吃的主食就是三餐玉米面,高粮米,粗粮大饼子.菜也就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特别是每到秋天,家家都挖菜窖,积酸菜,腌咸菜,就象搞战备,也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即便是这样每家,每户,每人也是量供应,记的最为深刻的就是豆油,每月每人就是三两豆油.到指定的粮站凭"城市居民购粮本"严格安标准购买.要是能吃上大米,白面就要等到逢年过节了.也许有很多人不信,就是连买豆腐也要凭票供应,肉,鱼,蛋......所有的一切全要凭票供应.特别是
在秋天,每年家家都要起早爬半夜的去排队购买上千斤的大白菜,以储备过冻,要是让现在的人听起来好象是天方夜谈,但那的确就是真的.说的不好听点,那时侯的人很少听说,谁的血脂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常见病.食品和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问题,很少见到大胖子,人虽然瘦,但个个确非常精神,即便是加班加电的大干,给两个8分钱的面包和一瓶汽水,就很知足了,人们那种忘我的精神还是让回味的. 00
每家的居住条件都是及为的限的,70年代城里和农村的百姓主要住平房,自己家要打煤坯烧炉子,每当这时都是全家老少起上阵,干的是热火朝天,你走在路上时,你会看到一排排煤坯!那时谁家要是住上楼房,用上暖气和,自来水和煤气,那他们家可真是相当自毫了.因为那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会让你出门在外,一谈到家庭会非常有面子.但那种楼房也都是仿照苏式的老楼,里面的面积非常小,也都是一家五六口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睡在一个大通铺上.要是和现在的条件比起来,那可就是天上地下了. 00
70年代车辆非常的少,就是在街面上能看到的车也很少,那是你要是外出办事,最实用的就是自行车.当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四大件"之一.谁家要是有台上海产的"永久","凤凰"牌的自行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超牛".那要是谁家有会开车的司机更是了得,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脚下一块铁,到那都是惬."说明司机的地位是多高,不象现在"出租车"满大街的跑.不象现在每天上学校接送孩子的家长,比学生还多.就那上学的小学生那有让大人接的,都是小伙伴三一,两一
伙的走.就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真的说不清社会是进步了,还是我们人类退化了. 00
总之,70年代的生活真的是很艰苦,但它非常锻炼人的意志,人们的精神面貌是饱满的.现在我们的物质及为丰富,但我的确是确少了什么东西.特别是我们这代人,需要从中到一种真正有质感的理性需求. 00
70年代时:
1、衣、全棉料多,化纤料极少,样式单一,花偏暗偏少,上打下,小的穿大人的改制旧衣。
2、粗粮多、细粮少,产量低,不够吃,油少、肉少。
3、草房多、瓦房少、平房没有,一家挤在一处
4、地奔多、坐车少,最好的是有辆自行车还是旧的
生于70年代,相比6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是物质富裕的一代,相对于80年代以后的人说是历史转折的一代,生于夹缝中的我们,独特的经历,建立了70年代独特的个性!
先说说我们小时候的最爱吧,无在乎都是些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东东,呵呵!
衣服:环保的比较多,都是些棉质、毛线的,彩比较单调、做工也比较粗糙,很多都是父母做的。我的妈妈手很巧,会用缝纫机做衣服、打毛衣、钩有花案的衣衫,还会刺绣;我和哥哥的大多数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很漂亮很时尚;甚至连书包妈妈都会做,用棉布做的书包上面还绣有儿童拿着气球的图案,至今我都记得。妈妈做的东东都很精致,我们穿戴出去,周围满是羡慕的眼光,很是自豪,呵呵!我也学了老妈的一点真传,可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已经没有了女红的闲情逸致,直接导致了技艺荒疏,等有闲的时候再来过吧!
民以食为天:主食就不说了,无在乎鸡鸭鱼肉,基本没有海鲜!我想说的是零食,真的记忆深刻:麦芽糖、欢喜球、爆米花、萝卜丝、咸金桔、赤豆冰棒、奶油雪糕、沙琪玛、金刚其、酸梅汤……太多了,大多都是几分钱就可以搞定的;卖东西的小商贩们的吆喝声也各有特:
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
换麦芽糖咯!铛……
爆米花咯!要爆咯快让开!(真的是大米爆的哦!俗称炒米!)……
80年代的生活
生于70年代的人,80年代是他们青春期。他们经历的80年代的生活,长于他们的人也同样经历过,但
由于年龄的差异,那个年代留给他们的印象更为深刻,他们的记忆也更为清晰。
一、的确良
二十年前的男孩子,标准的形象是脚踏一双白球鞋,穿条蓝布裤,胳膊肘上套件缎面般软滑的的确良。他们理个寸头往街边上一站,就是彻头彻尾的“酷哥”一个,保准让现在赶时髦的年轻人无法盗版。
而当时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女孩儿家,自然也不堪寂寞,她们穿红蓝的碎花长裙,边角上还小心翼翼地打了褶。而最会装扮的姑娘则穿质地是的确良的白裙子,为防止走光,她们又套上一层衬裙,走起路来裙角飞扬,像尘嚣上的一片云天,真的是仪态万方。
的确良在那会儿是精致生活的标志,我们常穿着它在街头游荡,心中是满满的期待。那种单纯的憧憬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可供吟哦的:身上的确良与沿途的街景互诉着衷肠,晨风扑满我们的白衬衫。可多情的女子只是远远地朝我们微笑,大家伙儿酝酿了半宿的等待最终落了空。
二、排队买菜
想起那时候的穿着可是生生灭灭,一代换一代的,相对而言,八十年代初期的“食”可要朴素许多。我们冬天吃得最多的是自己存的大白菜,家家都腌些雪里红、芥菜疙瘩。来年清明再把它们用腌汤熬熟,晾干,就能消受好长一段时间。
可老这样吃下去,非得跟一非洲难民似的,所以没辙了,只能排队买菜去。按规定花生油是一人每月半斤,凭票供应。猪肝粉肠还算是稀罕物,要想买就得到供销社熟人走后门。那会儿排队的可真叫一个挤啊,你踩我的脚,我碰你的肩,熙熙攘攘中全是磨拳擦掌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