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上海大众总经理
                                      拟写者:新闻学部 孙铁 
    本篇资料根据张老师圈画,由本人整理。但由于一些局限性,答案不尽完整,若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予以改正,再及时通知大家。                               
一、填空
1.中国第一个新闻记者: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2.新华社的前身:红中华通讯社
3.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
4.《晋察冀日报》的主笔:邓拓
5.国民党三大新闻机构:《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广播电台
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
7.《时务报》主笔:梁启超
8.古代报纸产生于哪个时期:唐代
9.《申报》副刊:“自由谈”
10.邹韬奋主办的什么报刊:《生活》周刊
11.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
12.《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等)
13.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4.中国古代合法民间报纸:《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新青年》。
15.《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
16.新闻学三大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
17.客里空是谁?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18.“竖三民”是哪些:于右任创办的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二、名词解释
1.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代表作《实际应用新闻学》。
3.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 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主编潘梓年。
4.克里空(第十章)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现在,人们常常把那些报道失实的现象称为“克里空”。这是由于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了一个题为《前线》的剧本,剧中有一名军事特派记者,名叫克里空。他在前线采访时,不是深入到战士中间了解情况,而是整天呆在指挥部里,捕风捉影,胡编乱造新闻。后来,新闻界把新闻失实现象称为“克里空”.
5.反克里空运动:就是以反对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和报道中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克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品质恶劣,以捏新闻为能事的新闻记者。
6.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创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
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7.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8.癸丑报灾袁世凯统治时期,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0家,比辛亥革命前的500家,锐减到三分之二。这场浩劫在新闻史上被称为“葵丑报灾”。
9.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0.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11、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2.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理论早期刊物。
13.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4日成立,是我国将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开端。蔡元培任校长,徐宝璜任副会长。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该会出版的《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徐宝璜任编辑主任,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作了贡献。
14.范长江范长江,男,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5.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
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16.王韬: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新闻记者著名的洋务政论家、中国新闻业之父。王韬外号“长毛状元”,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一生有《普法战纪》、《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弢园文录外编》、《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著述。
17.黄远: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18.胡政之(大公报)胡政之(1889~1949年4月14日)名霖,字政之,以字行。四川成都人。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19.张季鸾(大公报):张季鸾(1888~1942),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提出了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三、简答题
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主编或参与办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在国内外新闻出版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撰写了编辑30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独具特的编辑出版思想。
    他初期的报刊思想可以大致概括成三点: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梁启超认为报刊文章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与要求,要为救亡图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革新报刊文体,满足读者需要。新文体的运用使一般民众也能看懂报刊上的文章,从而拉近了读者与报刊的距离,扩大了读者面,报刊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
超新型报章文体的成功,吸引了许多报刊竞相模仿,极大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直到今天,梁启超那种面向广大读者、服务读者的报刊从业态度,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梁启超认为报刊影响巨大,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
    梁启超后来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他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他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分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而他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同时,他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2.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业务
特点① 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② 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不断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③ 办报的地区有所扩大,维新时期办报活动局限于沿海和内地少数大中城市。这一时期办报活动转向海外,并且内地的边疆和从未办报的地区也都办起了革命报刊。 ④ 读者面扩大,读者对象下移。⑤在报刊管理上呈现出不同状态。⑥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报纸发展成为现代形态报纸。在内容上:内容丰富,有新闻、评论、副刊等。在形式上:摆脱了书册式,转向杂志式。
3.大公报的四: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4.解放日报的改版:P-233-P235 笔记
改版的原因:①王明路线未彻底肃清,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党八股,表现在宣传报道上,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忽视甚至脱离众生活。②报社的工作人员多是抗战后参加工作的青年人,过于机械的搬用国内外某些大报的做法。③党的某些领导机构对党报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
改革内容:P236
    版面改革:彻底改变国际问题唱主角的情况,变以外为主为以内为主。
    社论改革:不再追求数量,而是结合实际突出党的中心工作和反映众生活。
    新闻报道改革:在思想上以我为主,突出报道整风、大生产运动和解放区的抗敌斗争。
    副刊改革:内容上由以前偏重文艺逐渐变为多方面综合发展。   
5.文化大革命时期报刊的教训和经验P370原文
6.抗战时期史量才对申报改革的贡献P214
    1912年,史量才接手,九一八之后,改变了政治立场,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且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立报》:1935年创办于上海,方针是“报纸大众化”,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售价低廉,而且在新闻业务上有一定的独创性,受到读者欢迎。《大公报》:由于之前有亲蒋彩,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之初《大公报》一度宣传,“缓抗”言论,提出维护蒋介石统治的“国家中心论”。但是,在亲蒋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客观公正的报道,如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向国统区读者介绍了共产党为实现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所作出的努力,传达了中共关于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各地的抗日救亡报刊,主要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国民党的妥协政策,支持人民的抗日斗争,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联系当前民族危机和人民生活,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它们有力地激发了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为实现抗战做了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