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金属内胆纤维缠绕气瓶定期检验
一、检验站资源条件
车用缠绕气瓶:天然气汽车有哪些
(1) 内窥镜或内部检验照明装置;
(2) 必备的检验量检具;
(3) 符合环保、消防要求的可燃气体置换和处理装置(对车用瓶);
(4) 瓶阀自动装卸机;
(5) 气瓶自动倒水装置;
(6) 气瓶金属部分外表面清理装置(对环缠绕车用瓶);纤维部分修补工具
(7) 安全照明装置;
(8) 称量气瓶重量和测量容积用的衡器;
(9)  水压试验装置;
(10) 气瓶内部干燥装置;
(11) 符合规范要求的气密性试验装置;
(12) 检修瓶口螺纹的螺纹量规和丝锥;
(13) 检修瓶阀的工具、量具及瓶阀气密性试验装置;
(14) 处理报废气瓶用的设备;
(15) 喷涂气瓶漆的器械(对环缠绕车用瓶);
(16)拆卸和安装气瓶的工具
二、《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金属内胆纤维缠绕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国家标准(报批稿)
美国CGA—6.4《Methods for External Visual Inspection of Natural Gas Vehicle (NGV) Fuel Containers and Their Installations》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金属内胆纤维环缠绕气瓶(以下简称:气瓶)的定期检验与评定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称工作压力为20或25MPa,公称水容积为30~450 L,工作温度为-40 ℃~65 ℃的气瓶。
术语和定义
GB/T 1300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磨损(abrasion)
因摩擦使材料磨损或擦伤而引起气瓶或附件的损坏。
冲击伤 (impact)
强烈地撞击气瓶表面,可能会导致表面划伤、凿伤和凹痕等冲击伤。冲击也可能导致缠绕层出现分层损伤,这种损伤在外观检查时很难被发现。
龟裂 (crazing)
树脂部分出现不透明的“霜状”细裂纹。
划伤 (cut)
由尖锐器物进入气瓶表层而引起的损伤。
分层 (delamination)
在缠绕层之间发生分离的损伤。分层通常是由于过大的载荷垂直冲击缠绕层材料表面而引起的损伤。
外涂层 (external coating)
气瓶表面透明的或有颜的用于防护瓶体或改善外观的涂层。
螺旋缠绕 (helical)
与气瓶轴向有一定夹角的圆周方向的缠绕。
环向缠绕 (hoop directrion)
在气瓶圆柱部分进行环向缠绕。增强纤维束的缠绕方向与气瓶的纵向约成90°。一级损伤 (level 1 damage)
在正常使用中发生的微小损伤。这种损伤对气瓶的安全没有构成有害的影响,可继续使用。在金属表面的涂层划伤或划痕没有明显深度,或缠绕层表面涂层和树脂有较小损伤,但没有明显纤维破损的现象均可判定为这类损伤。
二级损伤(level 2 damage)
损伤程度比一级损伤严重,但可以进行修复。
三级损伤 (level 3 damage)
三级损伤的气瓶不能再继续使用也不能进行修复。
增强纤维 (reinforcing fibres)
在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纤维束,如:碳纤维、芳纶纤维及玻璃纤维,在压力作用下起承载作用。
修复(repair)
修理气瓶使其复原或达到一级损伤的程度。
树脂 (resin)
用于粘接和固定纤维在指定位置的材料。树脂通常是热塑性或热固性树脂。
应力腐蚀裂纹(SCC,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由载荷和恶劣环境共同作用造成材料开裂。缠绕层会出现垂直于纤维的裂纹或裂纹。
检验机构、检验周期与检验项目
检验机构及设备
从事气瓶定期检验的单位必须符合GB 12135的要求,并按TSG Z7001经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
场地、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以及检测工具如内窥镜、灯、深度测厚仪、低倍放大镜、直角尺、卡尺、螺纹塞规和环规等应能满足所从事的检验检测工作。
检验周期
气瓶的定期检验周期不得超过三年。
在使用过程中,如遇到下列情况应提前进行检验:
a) 气瓶遇明火;
b) 气瓶长期暴露在高于65℃的环境温度下;
c) 气瓶受到冲击;
d) 天然气汽车遭受碰撞;
e) 气瓶接触化学物质;
f) 发生异常的声响;
g) 确信气瓶已受到某种方式的损伤库存或停用时间超过一个检验周期的气瓶,启用前应进行检验。
检验项目
气瓶定期检验项目包括外观检查、瓶口螺纹检查、水压试验、瓶阀检验、气密性试验。
检验准备
气瓶拆卸
气瓶的拆卸应由检验机构或有资质的安装单位负责。
记录
逐只检查记录气瓶制造标志和检验标志。记录内容包括国别、制造单位许可证号或单位代码、气瓶编号、制造年月、公称工作压力、水压试验压力、公称水容积、上次检验日期。
对未取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造许可的制造企业生产的气瓶、制造标志不符合相应规程或制造标准规定的气瓶、制造标志模糊不清或项目不全导致无法评定的气瓶、有关政府文件规定不准再用的气瓶,登记后不予检验按报废处理。
自气瓶制造之日起,超过设计使用寿命的气瓶,登记后不予检验,按报废处理。对于按照规定办理使用登记的新投用气瓶,可以按其使用登记日期作为气瓶设计使用寿命的起始日期。
瓶内介质处理
对瓶内的介质,在保证安全、卫生和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如抽真空或氮气置换等)将气体排净。
瓶阀拆卸与表面清理
确认瓶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一致时,由检验机构负责拆下瓶阀。
对于瓶阀无法开启或拆下的气瓶,应与待检瓶分别存放以待另行妥善处理。
用不损伤瓶体金属以及缠绕层树脂和纤维的适当方法,将气瓶内外表面的污垢、腐蚀产物、沾染物等有碍外观检查的杂物以及外表面的疏松涂敷物清除干净。外观检查与评定
检查与评定
表1列出了气瓶缠绕层的外观检查与评定要求。表2列出了气瓶金属部分的外观检查与评定要求。
损伤的证据
外观检查气瓶表面是确定气瓶损伤的主要方式。可能引起损伤的证据有如下各点:
——腐蚀
——划伤
——擦伤
——凿伤
——纤维暴露
——凹坑
——凸起
——破裂
——材料损失
——气瓶表面褪(积碳、碳化、化学品浸伤等)
——暴露于热环境的痕迹
——冲击或事故
——表面材料的损耗
损伤级别
无损伤或一级损伤不要求修复,可继续使用。二级损伤可修复或报废。三级损伤不能修复,三级损伤的气瓶必须报废。
缠绕层
划伤、擦伤和凿伤
不管其长度、数量或方向,深度小于0.25 mm的损伤都判定为一级损伤并可以验收。大于或等于0.25 mm深度的损伤判定为二级或三级损伤。当深度超过1.25 mm,应判定为三级损伤。在一级和三级之间的损伤由检验人员判定合格或不合格。
损伤深度超过0.25 mm的划伤或凿伤的二级损伤可以在制造厂的指导下进行修复。
磨损
深度大于1.25mm的磨损应判定为三级损伤。二级损伤可以在制造厂的指导下进行修复。
冲击损伤
冲击损伤可能引起断裂及缠绕层分层。与冲击载荷有关的表面损伤有凹痕、划伤、凿伤、刮伤、擦伤、剥落、刺穿、纤维断裂、纤维松动、树脂开裂、变或外形改变等。有上述各种损伤迹象时应对气瓶表面进行仔细检查。
应对已知的受冲击区域及已检测到表面损伤的区域进行检查,以确定内壁是否受到损伤。内壁损伤的证据包含气瓶表面的永久变形,凹痕是严重内损伤的证据。出现这种类型损伤的气瓶要仔细检查,并判定是属于二级或三级损伤。气瓶壁的任何凸起都判定为三级损伤。
气瓶颜出现局部变化。受到冲击的气瓶表面常常出现颜局部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缠绕层材料的分层、裂纹或开裂、或外部涂层的划伤所导致的颜变化造成的。出现这类迹象的每个区域都应仔细检查,并判定是属于二级或三级损伤。
气瓶局部表面开裂。受到冲击的气瓶可能会在缠绕层材料表面出现圆形、椭圆形或线形的开裂。这种开裂也会导致颜变化。出现这类损伤的每个区域都应仔细检查,并判定是属于二级或三级损伤。
可用硬币敲击来测试气瓶所受到的冲击损伤。使用一元硬币来测试可能受冲击损伤的部位,用手夹住硬币,用硬币边缘敲击缠绕层表面,仔细听所发出的声音。有冲击损伤的部位发出的声音与没有损伤的部位发出的声音会有明显的不同。烧损和严重热损伤
气瓶因火烧或过热引起的严重损伤会使其外表面显现出脱、变黑、碳化或积碳,甚至会失去树脂,引起缠绕气瓶的纤维松散。也会造成阀座烧熔或变形。轻微的火烧和热作用可能使涂层、标签碳化、脱。出现了火烧痕迹或过热现象的气瓶应判定为三级损伤。
气体泄漏
出现气瓶壁气体泄漏的气瓶应判定为不合格。
化学品的浸蚀
化学品浸蚀造成气瓶表面损伤。这种损伤包括腐蚀、脱、蚀点、凹点、斑点、膨胀、软化、应力腐蚀裂纹和树脂脱落。严重时,缠绕气瓶会出现纤维断裂或者松散。
当确认气瓶所沾染的已知化学品不会对气瓶造成损害时,应判定为一级损伤。由化学品浸蚀缠绕气瓶所引起的斑点、膨胀、软化、树脂脱落、纤维松散或断裂都属于三级损伤。气瓶的金属部份由于化学品浸蚀出现凹点、腐蚀及氧化应按表1进行评定。
自然老化
气瓶长时间暴露在阳光、雨水和大气环境下,外部涂层会老化,其结果会引起外表面涂层变退化。如果没有发生金属表面的腐蚀、或缠绕层纤维断裂、溃散,可以判定为一级或二级损伤。在完成了检验程序之后,属于二级损伤的表面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涂层修复。禁止使用电动刷子、喷砂或喷丸处理、电动抛光机、砂轮或化学脱层剂处理缠绕气瓶的表面。如果只是要消除松散和变质的表面涂层或只是打光表面,可用细砂纸打磨。
金属部分腐蚀
概述
金属表面的腐蚀是指由于强酸或碱性的化学作用而引起气瓶壁厚的减小。以下是不同类型腐蚀的描述:
点腐蚀
点腐蚀是在很小的面积上减小壁厚。孤立的小尺寸的凹点不会对气瓶有很大损伤,应按如下标准评定:剩余壁厚大于等于设计壁厚的孤立的凹点属于一级损伤,剩余壁厚小于设计壁厚的凹点属于三级损伤。
线腐蚀
在腐蚀形成连续的状态或者当凹点相连成一条窄条或一条线,则称作线腐蚀。线腐蚀要比孤立的点腐蚀情况严重,并且可能发生在气瓶的任何位置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