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
大摘要: 石家大院筑光绪元年(1875年)动工兴建,前后累计修缮扩建近50年方才建成,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北方晚清民宅建筑。石家大院虽是民宅,但建筑用料考究,精工细作,砖雕木刻是清末民间住宅装饰的代表,是天津展示民间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历史遗迹之一。
关键词:  杨柳青;石家大院;建筑;装饰
石家大院坐落于天津杨柳青南运河北岸,原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石元仕居所。石家祖籍山东,其先祖在京杭大运河上靠漕运维持生计,发家后定居与此广置田产。石家曾经建了四座具有规模的宅第,现存的只有石家大院——尊美堂,其他三座已不复存在了。从清朝中叶到民初,石家财力号称津西首富,其在杨柳青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时隔二百余年,展
示了一幅完整的石氏家族兴衰史,也验证了民间谚语“富不过三代”这一普遍现象。
图1 石家大院旧址
石家大院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大兴土木动工建设,完成主要建筑后50年间不断增扩、拆改,才建成1923年石家迁走时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进、房屋建筑278间的大型北方典型
晚清民宅建筑。解放前国民党军队曾在院内驻扎屯军多次,大兵的随意拆改破坏及解放后浩劫的肆意砸抢,使石家大院面目全非,破坏严重。直至1987年开始政府为保护民间文化建筑遗产,对石家大院进行修复整理工作,使其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介绍清末建筑和民俗风貌的文化阵地。
进入石家大院正对大门的是一块空空的照壁,四角嵌着狮子滚绣球的砖雕。照壁下面是依次排开的五只蝙蝠的砖雕,每只口中叼着柿子、桔子、石榴、佛手和梨子等不同图案的水果。照壁后即是一条构成大院中轴线的甬路,甬路上建筑着5座形式精美、装饰各异的门楼,其中三座是有名的垂花迎门,垂花迎门是宫廷传统结构中的典型样式,显示着其豪华高贵。三道垂花门门楼都精雕细刻,因其垂柱雕刻成三种不同花期形态的图案,分别是“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三个图案连接,形成了“垂柱联姻”,象征着主人一生三个美好的愿望:一年四季保平安;一代长寿又有钱;子孙辈辈永绵长。三道垂花门中,“含苞待放”是最讲究的一座,它的中间有两块抱鼓石,抱鼓石外侧图案是象首,寓意“吉祥”,里侧图案是鹤鹿回春。门柱石鼓上的是“八骏图”和“丹凤朝阳“。垂花门木格上有四季花图案,象征走过此门,四季平安。
甬道从南向北的门楼地势逐渐升高,有“步步高升”之意;每道院门都设3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都寄托了大院主人美好愿望和吉祥心理。甬道东侧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卧室,错落有致的建筑,自然形成五进四合院,依照传统的宗法礼教、门第等级以及家庭的生活习俗,这些院落除安排有家族成员的卧室、女客房、账房等外,下设厨房、下房等安排在次要的房舍。甬道西侧,主要有花厅(客厅)、戏楼、佛堂等建筑,是会晤宾朋、消闲娱乐以及诵经礼佛的场所。位于甬道西侧的五进四合院,从北向南分布,第一个院是北客厅及佛堂,佛堂为典型的抬梁式框架结构,四梁八柱。与内宅相比,西侧建筑用材更为考究,做工
华北第一名宅天津石家大院建筑与传统装饰解读
徐青青    陈志莹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和集聚体量感的造型让人难以想象是出自女性设计师之手,它的造型像是一张三角形的桌板,由十根倒立着的锥形支撑板面,整个建筑像是从空中拉下来吸附在地面之上。这些支撑在“桌板”下面不规则的锥体,打破了周长的局限,每根锥体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而且那不仅仅是支撑作用的柱子,它们有着惊人的容积——餐馆、礼堂、酒吧、商店在这些柱子里一应俱全,彻底激活了建筑的接地空间,是一座可穿越的城市雕塑,建筑空间被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没有一个角落是废弃的空间。支撑整座建筑需要十根柱体,而支撑屋顶框架结构需要五根,因此在费诺的内部空间里可以看到五根锥体继续完成承
大众天津4s店重的使命,而另外五根被削去了顶端部分,形成没有边界的“口袋”空间,有的上升、有的下沉,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极的空间,这部分空间可谓独具匠心,作为现代主义先锋的扎哈将建筑的结构功能与外观形式的完美结合发挥到了极致,费诺粗犷不羁的外观下,内部空间别有洞天,扎哈用柔美有力的曲线勾勒出连续而不可复制的丰富空间,让观者在不经意间已经从一点走向另一点,如同随波逐流,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时空雕塑,让石头和墙壁舞动出流光溢彩的旋律。
(3)中国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坐落于中国的珠江之滨,被称作是地平面上的“海市蜃楼”,以“圆润双粒”为主题的广州歌剧院,建筑外形像两块平缓山坡上的石头,建筑表面仍是扎哈惯用的水泥的粗糙质感,造型自然、粗野、浑厚有力。“圆润双砾”方案被称为
“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者俱佳的优秀方案”。实施难度超高的广州歌剧院整体建筑没有一根垂直的柱子,也没有一面垂直的墙,上百个不规则立面以不同的角度相连接,结构规律让人难以琢磨,这种设计和施工方案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建筑在亚洲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广州歌剧院的结构没有一个节点相同,仅歌剧院的钢结构就有64个面,47个转角,每个刚见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贴,每个节点从制造、安装都要在空中准确的三维定位,扎哈把广州歌剧院这两块“巨石”融入到周边环境的一种整体想象之中,仿佛是珠江边正在被被江水冲刷的两块圆润的石头,这组充满动感的建筑成为广州新建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参考文献:
1.《扎哈・哈迪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点评丛书,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年5月1日。
2.《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扎哈・哈迪德》,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系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6月1日。
作者简介:
赵倩,女,陕西,西安美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理论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