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塑造新的增长极
作者:***
来源:《经济》2022年第08期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在长期研究和跟踪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议。2021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这5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市场所的研究成果正式向社会推出。当前,有众多城市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给予高度关注,而且把它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经济》:年初以来,一系列稳主体、保供应、促消费政策出台。在您看来,成效如何?
王微:年初开局态势较好。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经济逐渐恢复向好,自2
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初,消费一路向好,基本上回到疫情之前的正轨上,上半年散发疫情较多影响了持续恢复的态势,预计今年下半年能够回到正增长轨道。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有比较困难的地方,要客观分析消费增速不及预期的情况。看今年的消费形势,不能光看数据的增速情况,还要看到消费升级创新态势不减,消费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和动力。
《经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重要基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更需要发挥消费在稳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那么,当前稳消费的抓手有哪些?
王微:在中央政策方面,今年年初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政策。“保主体、稳就业、助企纾困”是更好地让老百姓有收入,能够更好地释放消费,提升消费信心。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就是保消费。从中央政府到各个地方,稳增长措施都主要集中在“保主体、稳就业和助企纾困”方面,特别是针对服务性行业和小微企业的“助企纾困”,是当前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在产业政策方面,结合消费者需求期盼升级的热点带来了一些政策支持。汽车消费方
面,多地出台了汽车专项补贴政策,一系列政策利好叠加,让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一波“小高潮”;绿消费方面,各方主体协同发力,推动绿家电消费提速扩面,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让绿家电为绿消费“加点电”;餐饮消费方面,餐饮市场有序复苏,各地因地制宜,为餐饮业从业者量身定做帮扶措施,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经济》:新消费对消费恢复越来越重要。下一步,应如何充分挖掘消费经济潜力、拓展消费经济规模?如何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
王微:进入新阶段,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方面因素会对消费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也是未来消费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源。
第一个因素是人口结构。中国人口数量增长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中国人口的结构性变化非常明显。家庭结构在分化,不同类型结构的家庭,消费需求重点不一样,会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剧,但是中国的老龄化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有所区别,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真正的高龄的老龄化,而我国是相对低领的老龄化,60-75岁老龄人体增长较快,带来了旺盛的银发经济市场。
第二个因素是收入水平。从“十四五”甚至更长时期来看,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体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到了高收入阶段后,中等收入人会对国家的消费作出重大的贡献。按照相关测算,到2040年左右,我国中等收入体能占到50%,对消费的贡献会占到70%-80%。
第三个因素是城市化持续推进。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發达国家这一数据在75%-80%,我国至少还有10%的提高空间。未来的城市化将是高质量的城市化,城市密度有所增加,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内部功能更加完善。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大型城市的形成,会促使中高端消费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一个更大的规模市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消费新高地和主战场。
中国汽车消费网 第四个因素是数字经济。数字化是中国消费创新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数字经济能够快速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用数字化的形式反馈给生产端,形成供需匹配的快速的发现机制和形成机制。
第五个因素是双碳目标。绿理念会带来很多消费产品和消费理念的转型,在数字经济和绿转型方面,中国并不落后,还有从全球跟跑向领跑转变的可能性。中国现在既有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也有新领域的创新,从长期趋势看动力很足、空间很大。
《经济》:工信部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促进消费品工业加快迈上中高端。在您看来,方案的亮点有哪些?
王微:数字经济为消费品的品质升级、品种创新、品牌打造插上了翅膀。数字经济创造了一个供求互动的新机制,过去线下很多生产者根本不知道消费者的需求,“隔山卖老牛”,但是现在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搜索的时候将诉求表达清楚,很快就能为生产者知晓。数字经济为消费品种的创新、品质的提升以及新国货品牌的打造创造了机会,带来的机遇是无穷的。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不断拓展新国货品牌、生鲜电商、智能设备、宅生活服务、下沉市场等消费增长新空间。
《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化持续发展、全球消费市场一体化的重要产物。新阶段,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义何在?
王微:其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核心功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具有丰富的消费内容、高度聚集的全球品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和完善优越的消费环境,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中心和引领全球发展的创新高地。
其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和重要推动力。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希望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巨大消费动能、创新引领
力,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新的助力,注入新的动能,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
其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40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城市,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是13%,但对全球消费市场的贡献超过1/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6%,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
其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接的重要枢纽。在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着关键枢纽作用。一方面它是全球消费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也是全球资源要素汇集的枢纽。
《经济》:疫情给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一定冲击。那么疫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有哪些方面?
王微:一是保主体。疫情要管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随着京沪等地疫情逐步消除,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快速推进,下半年稳增长、扩消费进入关键时期,各项稳增长政策开始陆续出台。在稳增长的措施中,核心就是“保主体、稳就业、助企纾困”。这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极为重要。
二是重创新。重创新是疫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着力点。结合中国消费市场出现的新需求和供给创新趋势,需要更大力度地做好促进消费创新。
首先,紧抓供给升级创新。要抓好新国货和免税零售发展的机会。适应消费品质升级大趋势,通过创造新的供给,包括商品创新、渠道创新、场景创新及服务创新等,来实现引领消费和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
其次,紧抓数字化转型创新。一方面,更好地推动线上消费的发展。疫情以来,大量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快向线上迁移,线上消费占整个消费市场的比重持续提升。线上消费还在不断地进行场景创新和业态创新,如社交电商、直播带货、抖音的短视频、兴趣电商的发展,均非常迅速。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促进线下渠道创新发展。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小店等线下传统业态都在加快线上化,成为线上和线下平台互动的重要通道,成为消费最后一公里最便捷的服务设施。通过这种线上线下互动和线上赋能,出现了一些新消费热潮。
再次,紧抓区域融合创新。在加快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互动,特别是中心城市对县域市场的引领与互动。以县
城为核心的县域市场,成为近年来在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促进消费恢复过程中的一个亮点。现在县域市场成为一些互联网平台、连锁企业加快布局的方向,而且通过线上平台和连锁经营这类新的商业组织,实现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下沉市场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促進了不同层次消费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向中高端发展。
最后,紧抓服务消费创新。面对恢复比较困难的服务性消费,也有很多企业在加快创新、谋求新的发展路径。例如,疫情影响大家不能出行,周边游、短途游、露营游等新消费和创新消费模式,开始被更多消费者关注和喜欢。特别是露营游,形成明显的创新带动作用,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露营装备及用品网络销售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成为疫情以来人们休闲出行的新消费热点。
三是促开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开放。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一是要推动中国的品牌走出去,来引领全球消费市场,这需要依托国货新品牌的创造和消费品制造工业的加快升级;二是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者到中国来体验、来消费;三是要继续在国际消费品牌的吸引上加大力度,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集高端消费资源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四是补短板。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性服务产业和产业体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关注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性消费产业存在的短板,更要通过城市更多管理部门共同努力,一起来补充和完善与消费升级、新消费内容有关的服务性消费产业体系存在的短板。
加快打造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通过规划、基础设施完善、商业街区保护、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城市核心商圈和主要商业街区的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更好吸引来自国内外消费者和经营者进入商圈,不断推高商圈的发展能级,使之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和龙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