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王鹤凝
《周易·系辞》有云:“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车是现代人长途出行时必备的交通工具,而车在古代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物质发明,古人要靠牛马拉车,才能装载重物、长途旅行。后来,车在古代战争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车的创制和应用影响了古人的礼仪和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在《说文解字》中,以“车”为部首的字就有一百余个,或表示不同种类的车,或表示车的不同部件,或表示与车有关的动作和事物,这也足以成为蔚为大观的车文化的一个侧影。
车的字形与车的基本部件
“车”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有、等,金文字形有
、等,如同简笔画般刻画了车的形象:有左右两侧的车轮,有横贯车轮的车轴,有乘人载物的舆,有辀或辕(连接舆与牛马的梁木),还有用来服牛驾马的车轭。
更为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我们甚至能通过一些细节看到车辆的不同损毁状态,如甲骨卜辞记载:
“甲午王往逐兕,小臣叶(车)马硪,驭王(车),子央亦坠。”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
的一次车祸,描述的便是商王乘车
打猎,追逐兕时所遭遇的坠车事故:
小臣驾的车出了故障,并撞向了商
王所乘之车。在这段甲骨卜辞中,
两个“车”的字形是不同的。通过
字形的差异,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小
臣之车出现的问题应是车轴断裂,
而商王之车则应当是被小臣之车撞
翻,使得商王与子央都坠下马车。
“车”的小篆字形作,这是
一个车的俯视图,如果将小篆横过
来则可以看到其与甲骨文和金文
之间的关联——中间的是舆,横贯
汉
字
中
的
中
国
历
史
091
传记文学的是轴,两边省简后的竖线则是轮。
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不断省简,然
而无论对车的描绘有何种差别,轮、
轴、舆这三者始终是保留的,其中
轮和舆更是成为车最典型的标志,
因而《说文解字》对车的说解便是“舆
轮之总名”。
轮与车的起源传说
轮的运用是车发明的前提,因
而在车的起源传说中,轮的产生是
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在“黄帝
造车”的传说中,黄帝“见飞蓬转
而知为车”——看到蓬草在风中快速
地回旋飘转,从中得到启发,发明
了能够快速移动的圆形车轮,并在
此基础上造出了依靠车轮运转而可
以载重运行的车,可见最早的车尚
没有复杂的结构,或如今天的手推
独轮车一般。“车”的这一特点也反
映在现代汉语中,例如 “水车”和“风
车”尽管不是交通工具,却因为机
械本身的运转如同车轮一样,因而
也以“车”为名。
除了“黄帝造车”,古代还有“奚
仲造车”的传说,《说文解字》中即
说车是“夏后时奚仲所造”。传说奚
仲是夏禹时期的车正,即掌管车驾
营造的官员,他是一位极擅制作车
辆的能工巧匠。《淮南子》记载:
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
胡曹为衣,后稷耕稼,仪狄作酒,
奚仲为车。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
道,圣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遗后
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1]
《淮南子》将奚仲与传说中创制
车子标志汉字的仓颉、发明历法的容成、制
作衣裳的胡曹、教民稼穑的后稷、
酿制酒醪的仪狄并列起来,盛赞他
们六人“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迹”,
可见奚仲不仅是造车技艺高超的匠
人,更是古人心目中的圣人。这也
说明,车子的发明与使用,与文字、
历法、服饰、稼穑等事物一样,极
具开创意义,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另外,《管子·形势解》中对奚
仲的技艺也有非常高的评价:
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
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
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
言辞动作皆中术数,故众理相当,
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
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
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2]
《管子》中极言奚仲之“巧”,
这种“巧”体现为两个层面,表面上
看是工艺上的精巧,即奚仲所制作
的车子各个部件相互配合、运转流
畅并且坚固耐用;更深一层,从造
车的“中规矩”可以推及奚仲的言
辞动作“中术数”,具有一位明主的
素养。“规矩”本是画圆与画方的工
092
具,“术数”则指治国的方略。古人对于道理的理解与揭示,常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如同“治大国若烹小鲜”,器物之道也与治国之道相通。器物制作的“规矩”不只是工具,更蕴含着天地自然的法则。奚仲造车与为人皆能遵从准则与礼法,故而能从一位巧匠成为管理制车匠人的首领,并获封薛地,成为薛国的始祖,家族也因此获益,在后世长盛不衰。奚仲的后人仲虺在商汤之时出任左相,与右相伊尹一起辅佐商王建立大业,《尚书》的名篇《仲虺之诰》中也留下了相关的记载。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一些重大发明与创举的实践者往往是圣明之人,如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而造书契、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伏羲始作八卦,等等。“黄帝造车”与“奚仲作车”也是如此,这些传说都体现了一种“圣人造物”的观念,认为是圣人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并转而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并且,
“黄帝造车”与“奚仲造车”两种传说也体现了“圣人造物”内涵的扩展,后人重视的不仅仅是器物的发明,更看重的是发明器物的过程,因为这也代表着人类向自然界学习、从自然界悟得天地之道的过程。同时,车的起源传说的流变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从最初的观察自然、简单地模仿自然,再到后来深刻理解自然之理、创制器物。这种
天地之道源于自然,施于器物可以
方便先民的生活,施于政治可以使
政治、百姓和乐。中国传统观
念中的天地人之道,在车的起源传
说中也有其体现。
除了车轮,车的另一重要的组
成部分就是舆。舆是乘人或载物的
车厢,位于车轴之上。现代社会中
常见的车辆形态是车厢大、车轮小,
而古代的车则恰恰相反。为了达到
一定的承重能力,木质的车轮需要
较为高大且厚重,舆也就相对较小,
并且左右的宽度是要大于前后的进
深的。
舆的基本形制也影响了乘员的
位置关系。乘员的位置通常是左右
并列,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前后排列,
这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独有的礼仪
秩序。而在战车上,乘员的排布也
较为固定,如果两人乘车,则御者
在左,将士在右;若是三人,则御
者居中便于驾驶,将士二人分列御
者左右。也有一种例外情况,在主
帅乘坐的战车上,主帅由于地位尊
贵要坐在中间,御者则坐在左边,
力士一般居于车右。
《左传·成公二年》中记录了齐、
晋鞌之战,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主帅
汉
字
中
的
中
国
历
史
093
传记文学战车上的乘员分布与各自职责:
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
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
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
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
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
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
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
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
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3]
齐国与晋国在鞌地交战,郤克
是晋军的统帅之一,所乘之车的御
者为解张,即文中的张侯,车右为
郑丘缓。
当时这一仗十分激烈,郤克被
流矢所伤,血都流到了鞋子上。战
争期间,主帅的职责重大,需要以鼓
声来号令军队进攻冲锋,击鼓则进,
鸣金则退,一旦鼓声停止,可能令
军队陷入指令不明的茫然之中,也
就是解张所说的“师之耳目,在吾
旗鼓,进退从之”。郤克在负伤的情
况下,起初仍坚持击鼓,但过了一
会儿之后,他对解张和郑丘缓说:“余
病矣。”古代人将轻症称作“疾”,
只有严重的伤情才可以称为“病”,
可见这时郤克认为自己身受重伤,
难以为继。
郑丘缓的回应则说明了战争期
间车右的职责:“自从战争开始,每
当遇到险阻的时候,我都要下来推
车,您难道不知道吗?然而您现在却
说自己‘病’了。”由此可见,车右
是兵车上的主要战斗人员,当车在行
驶中遇到险阻时,还肩负着推车的职
责,故而需要勇武之人来担任。
《左传》中除了明确指出郑丘缓
为车右之外,并未说明主帅郤克与
御者解张的位置关系,但我们可以
通过文中的描述推知。解张回复郤
克说:“自从战争开始,箭矢就已经
穿透了我的手肘,我将箭矢折断继
续驾车,左侧的轮子都已经被我的
鲜血浸染。”当郤克不能继续击鼓的
时候,解张又说:“这个车只要有一
人尚在镇守,就可以成事。而在这
个关键时刻,您却要因为自己的伤
痛而破坏国君的大事。身披铠甲、
手执兵器,上了战场本就是赴死,
但您现在就算是重伤也未到死亡的
程度,还是再坚持一下吧。”说完,
将所有的缰绳握在左手中,右手接
过郤克的鼓槌继续击鼓,一手驾车、
一手击鼓,带领军队继续向前冲锋,
展现出卓越的驾车技术和勇猛的战
斗决心。通过解张的鲜血浸染左侧车
轮的细节,以及他左手握缰绳、右
手接鼓槌的动作,可以推测出较为
合理的位置关系是解张位于车左,
郤克居于正中,而这正是主帅之车
的标准配置。
094
巧合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也出现了乘员的位置呈前后排列的特殊情况,这一特殊情况就发生在晋军的另一将领韩厥的战车上。这还要从他的一个梦说起: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4]
韩厥并非主帅,依照规定应位于车左,可是在战事开始之前,他梦到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早晨要避开战车里左右两边的位置。”因此第二天开战的时候,韩厥换到了中间位置,驾车去追击齐侯。邴夏是齐侯战车上的御者,他的判断非常准确,对齐侯说:“向追车的御者射箭,他是晋国地位较高的君子。”齐侯却认为,在战争中明知对方是君子而仍朝他射箭,是不合礼法的行为,因而向韩厥的左侧射箭,车左坠落到车下;又向韩厥的右侧射箭,车右便倒在了车厢之内。如此一来韩厥的梦便应验了,车左与车右都有性命之忧。而晋国的綦毋张在战争中失去了兵车,此时跟在韩厥的车后说:“请载我一
程。”但是无论他想去韩厥的左侧还是右侧,韩厥都用肘来制止他,因为担心綦毋张因处于左、右的位置而丧命,
于是将他安排在自己身后,由此二
人才在舆中呈现出少见的前后排列
的位置关系。
古人重视礼法,车厢中的位置
关系在乘员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也充
分体现了对于上位者的尊重。在鞌之
战中,韩厥后来追上了齐侯,却没有
认出真正的齐侯。原来,齐侯的车右
逢丑父提前与齐侯换了位置,让韩厥
以为居于中位的人才是齐国的君主。
《左传·成公二年》对此也有记载:
逢丑父与公易位……韩厥执絷
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
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5]
韩厥将逢丑父当作齐侯,对其
行战争期间见敌国国君的大礼,还
敬酒献玉,而逢丑父则趁此时机让
齐侯去华泉取水,使齐侯获得逃脱
的机会。之所以发生这种错认,就
是因为韩厥完全是凭借乘员位置去
辨认对方主帅的,方寸之间彰显着
古代的礼仪秩序。
车战与古代军礼
车在古代与战争密切相关。《说
文解字》除了“车”的正篆以外,
还收录了一个籀文,由两个“车”
和两个“戈”构成。段玉裁《说文
解字注》对此籀文说解为:
“从戈者,
汉
字
中
的
中
国
历
史
09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