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厅
  鲁迅美术学院在对《复兴之路》的序厅创意作过这样解读—本着弘扬主题、突出重点、主线贯穿这一设计理念,紧扣“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主题思想,彰显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伟大创举和辉煌成就,体现自强不息、探索奋斗的民族精神。
  在艺术形式上,壁画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行云流水为骨架,以祥云作符号,使画面形成大气磅礴之势,以此贯穿古代文明与今日辉煌,借以整合万物,象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永续不断。
  构图打破常规模式,运用穿插、夸张、洗练的艺术手法,创造全新的空间感受。艺术语言上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大量的直线和切线,采用高浮雕塑形,强化体量,突出写意和整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众多的表现要素中作了两组强化,一是古代的敦煌飞天,二是神七太空遨游,将古人的艺术想象和航天技术发展通过时空进行对接,前者是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后者是现代空间技术的顶峰,两者都代表了人类的最高追求。从韵律上讲,壁画中《古代灿烂》部分在长达20余米的横线节奏中采用了竖线突破,飞天的柔美飘逸和曼妙动线使硬质材料有了亲和力和生命律动,同时又聚焦观众视线起着引领观众前行的作用。《当代
辉煌》中的火箭升空更是达到了以有限表现无限的时空跨越,具有“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境和征服自然的磅礴气势,从浮雕平面上看它是最高点,一飞冲天;从节奏上看它又是全画的最强音,一鸣惊人。
  中心组雕简化了内容限定的众多元素(绵延不断的长城、猎猎翻卷的旗帜、滚滚的历史洪流、挺立的民族脊梁等),直接以五星红旗的为动态造型,深化了复兴这个伟大命题,极具节奏感和音乐感,这种删繁就简的艺术处理使主题具有了无限的包容性,在序厅中奏响了“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的音乐旋律和民族自豪感。斜线、切线的硬边处理使主体雕塑傲然挺拔、体量硬朗、动势强烈,穿插的祥云符号又使立面刚性层次中有了柔性变化和视觉连续性,与四周浮雕有了呼应。这种“三位一体”的序厅空间理念,即主雕、壁画、空间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复兴乐章,达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的唯美境界。序厅设计突出主题,营造氛围,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结构,化解不利因素,将原有的构造柱巧妙地融合在主雕中,简化了空间元素,使整个空间极为干净,富有韵味。观众徜徉在序厅之中必将在解读壁画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体会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民族复兴强大震撼,激发他们的参观兴趣和求知欲望。
虎门抗英
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敌入侵。爱国官兵英勇战斗,视死如归。战争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负伤10多处,鲜血染红了战袍,仍指挥若定,坚守靖远炮台直至深夜,终因寡不敌众,和驻守炮台的400多名守军一起壮烈牺牲。1836年由邓廷祯、关天培监制的大炮,重3000斤,射程约1000米,爱国官兵曾在虎门保卫战中用它抗击英军。虎门保卫战后,当地父老将部分没有亲属认领的阵亡官兵的遗体就地安葬,两年后,又按照当地风俗,将遗骨起出,用陶罐装好,合葬于沙角山南麓的白草岗。这些随关天培战死沙场的英雄们虽然无名,但他们的事迹却流芳千古。
渡江战役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在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安徽巢县钓鱼乡张孝华、张友香父子驾驶自家木帆船,冒着林弹雨,将26名解放军
战士最先运到长江南岸。展厅中陈列了被称为“渡江先锋船”的木帆船。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在展厅中可看到人民解放军缴获的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办公室木牌、日历及蒋介石的签名印。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上,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徐徐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飞天揽月
  旨在造福人类,为人类和平利用空间服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神五”、“神六”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相继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神七”成功实施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国家。
展览简介
前 言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和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民族兴旺、国家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回顾1840年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儿女的梦想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
第一部分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7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与此同时,在“康乾盛世”余晖中,中国封建社会走到末世。清王朝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停滞不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危机四伏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单元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840年英国发动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掠夺财富、屠杀人民,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政治和文化特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三单元 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觉醒
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敌入侵,使帝国主义列强灭
亡中国的图谋未能得逞。民族危机、人民苦难的不断加深,强烈激起仁人志士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部分 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第一单元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探索民族和国家的出路。农民阶级发起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武装斗争,封建统治阶级试图通过局部变革巩固政权,资产阶级寻求采用改良方式变法图强。这一切,在当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成功。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与其他各种探索不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他们举起民族民主革命旗帜,发动武装起义,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大众
第三单元 辛亥革命失败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支持下,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派挽救共和的努力屡遭失败。在当时历史的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因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此后,以民主、科学为基本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部分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
第一单元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梦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第二单元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依靠和发动工农众,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掀起大革命高潮。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这一时期,中国其他阶层也提出了一些救国主张,都未能到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