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 | 答题模板 |
1.××运用了什么论据?作用是什么? | 模板1:运用了事实论据(事实要高度概括)。用……事例,充分/有力地(或:从反面)论证了……观点(要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模板2:运用了道理论据。引用了名言/格言/原理,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2.简要概括文中(第×段)的事实论据。 | 谁+怎么样(体现论述的理由)+结果怎么样(要与论点靠近)。 |
3.在××处为文章补写一个事实(道理)论据。 | 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具体结果/名言警句。 |
4.论据能否调换顺序? | 并列关系:所举的……论据符合由主到次/从古到今/对应前文所介绍的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递进关系:所举的……论据是按照……的层层深入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调换。 |
模板揭秘
1.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及其作用。
①先分清是事实论据(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史实等),还是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民谚,以及经过了事实证明是正确的道理、定义、公理等)。
②概括论据作用。
韩国林肯位于文章开头论据的作用:通过故事(名言、古诗)引出论题和论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文学韵味),吸引读者兴趣。
位于文章中间论据的作用: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位于文章结尾论据的作用:有力地证明论点和补充论证。
2.概括论据。
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3.补写论据。
(1)步骤:
①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补写的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
补充事实论据时,可举名人事例,更有说明力,并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补充道理论据时,要明确观点,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
②一定要围绕论点去写。
(2)要求:
①要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②要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不完整的,都不能有效证明论点。
③要简洁。凡与论点无关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
例: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附: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大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答案: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现了镭并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附:文章论点: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答案:A
4.论据能否调换。
①判断论据间的关系是并列或是递进。
②若并列关系,需联系前文所介绍的顺序。
③若递进关系,需理清论据间存在的顺序,如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等。
论点论据:
确定中心论点 文中论点/归纳论点
概括论据 人物+事件
补充论据 证明论点、典型、真实
论据作用 引出论点、论题;证明论点;补充论证
模板示例
训练重点: 理解论据及其作用
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
①“我在看你,你却在看手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感触于被手机主宰的生活,心生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面,你却在玩手机。
②其实,孤独的何止是亲朋父母,更包括玩手机的自己。正如一首歌词所说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人的孤单。”当很多人带着“演示焦虑”对网络上的自己进行打扮,在广阔无垠的移动互联网络中晒出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面,那些飘在空中的代码和程序已然开始占据生活、影响情绪。而这,照见的正是个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有人说:“当信息所代表的和人的连接,可以暂时地屏蔽内心的孤独感,人就会对这种连接上瘾。”当人们沉溺于科技产品而无力自拔时,科技脱离了其工具的本性,人因科技而异化成了科技产品的奴隶。在这个意义上,手机正成为一种“孤独的手雷”,“低头族”埋首手机,疏离了自己的
亲朋父母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正处于孤岛之中。
③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人们对于真实感情的沟通需求,从未改变。为了进行“数码排毒”,在巴西一个酒吧,设计者甚至推出了一款名为“离线酒杯”的产品,酒杯的底部只有一侧有脚,其余部分需要用手机垫着,杯子才不会倾倒。设计者希望借此让人们回归真实的交流。面对面的真情沟通,才是医治孤独最好的良药。没有这种沟通,通讯技术再发达便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如建沙舟之上,出现“手机多忙碌,心就多孤独”的尴尬。有了这种沟通为基础,先进的技术就会让交流更密切,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④让技术连通心灵,别让手机成为“孤独的手雷”。
1.文章用“别让手机成为‘孤独手雷’”作为标题,结合文意,说说有什么好处。
【点拨】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仔细阅读标题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机”比喻成了随时能爆炸的“手雷”,这一比喻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与父母亲朋在一起的状态,手机使人们的心灵陷入了孤独。按照这一思路即可得出标题的作用。
【答案】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机比喻成了随时能爆炸的手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人们只顾埋首手机、疏离亲朋父母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陷入孤独的状态,引人深思。
2.第③段列举巴西酒吧进行“数码排毒”的事例有何用意?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的作用。首先确定文中第③段举的“数码排毒”的例子为事实论据,接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得出“数码排毒”的例子在证明“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这一观点的同时,更是在告诉人们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性。
【答案】通过列举“巴西酒吧进行数码排毒”这一事例论据,强调了人需要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进一步证明了“键对键,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这一观点。
补充例题
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就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的“诊断”他人身上的
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致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前进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和“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彻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作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标准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降低一些标准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纯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力的真诚接纳。
⑦学会赏识吧,这样,你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拥有赏识吧,这样,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思考: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他们大胆启用盲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给公众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印象,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争先恐后到柯达公司效力。
以上文字适合放在第 段充当事实论据,理由是 (4分)
【考点分析:论据---还原论据】
【参考答案:第④段。因为柯达公司巧妙地转換角度来看待盲人失明这个短处,不仅激发了盲人的工作积极,也使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社会影响。能具体有力地证明“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的观点。(4分)。
充实知识的“诗囊”
①华罗庚说过:“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②有的朋友说:“由于一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了,所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有朋友说:“由于凯库勒做了一个被蛇咬的梦,所以他研究出了苯分子环状结构式。”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作基础,牛顿即使被苹果砸千百次,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凯库勒即使做一百次被蛇咬的梦,也不可能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式。滔滔的江河大海,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腹的才智学识,也是由点点滴滴积累而来的。
③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为了著书立说,几十年积累的卡片数以箱计。明朝思想家顾炎武,每天将自己得到的新知识记下来,日积月累,写成名著《日知录》。英国科学家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考察船环球考察,记录的资料达50万字,最后写成了《物种起源》。
④由此可见,累累硕果离不开汗水的浇灌。成功的桂冠属于古今中外那些孜孜不卷者。有时,也许一些新的形象、新的概念、新的想法会突然闯入你的脑海,这毫不奇怪,要知道这是你知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将和你以后的发明或发现密切相关。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⑤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遇所得,书投囊中”的故事。说的是唐朝诗人李贺,有一个不离身的“诗袋”。他每天背着这个“诗袋”,骑着毛驴,出门远游,搜集材料。他一边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致,一边琢磨美的诗句,每有所得马上记在纸条上,塞入“诗袋”。晚上回到家中,对着昏暗的油灯,将零散的诗句拿出来,进行选择整理,反复吟咏。李贺天天出游,苦吟不绝,这“诗袋”一直陪伴他到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