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蓝叫APEC蓝
这段话曾在网络中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其中的APEC蓝,是指: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2014年11月3日上午8点,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网友戏称天空的蓝为“APEC蓝”。
这种美丽令人神往,同时发人深思。人们关心的是,“APEC蓝”能否保持下去?APEC蓝得来并不容易,北京全市工地停工、车辆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70%,燃煤锅炉改造、老旧机动车淘汰、污染企业退出,甚至连八宝山殡仪馆都暂停焚烧死者生前衣物;与此同时,北京部分市民迎来6天的“小长假”。不只是北京,北京周边的河北、天津、山东也在一段时间内实施最高级别应急减排措施。据报道,APEC会议期间,一旦北京发生重污染天气,山东所有城市将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措施。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停课、机动车限行、工地停工。可以说,为了保障此次APEC峰会正常举行,向全世界展示北京形象,相关部门还是“蛮拼的”。不过问题来了,APEC之后,我们还能看到“APEC蓝”吗?
不过“APEC蓝”与重霾天气形成鲜明对比,它向整个社会表明:不用北风劲吹,无需暴雨猛打,只要下定决心、采取措施、联防共治,“雾霾是可以治理的”。这极大地提振了整个社会的治霾信心。但人们在享受蓝天的同时也在担忧:临时措施、短期效果,能否施之长远、久久为功? 这其实也反映了一种普遍心理——期盼驱散雾霾,渴望蓝天常驻。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社会心理就伴随着“会呼吸的痛”,成为发展新阶段的一个鲜明特征。每当雾霾肆虐,网上就会流传各种段子,寓期待于幽默之中;但逢蓝天乍现,朋友圈就会晒出各种户外照片,将美好期待展露无遗。就这样,“拯救我们的呼吸”,成为一个社会历经快速工业化时的共同呐喊。
就像推进车辆限行、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北京奥运会留下来的环保遗产,只要拿出“保障APEC期间空气质量”的劲头,“APEC蓝”终有一天会永驻天空、长驻心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