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中看出租车发展历程
出租车在经济⽐较发达的⾹港和⼴东地区较早出现。
服务⽅式改⾰
20世纪50年代,出租车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乘坐的。当年,出租车专门负责接待来穗的外国元⾸、政府⾸脑与⾼级官员、参加交易会的外商、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等,被誉为⼴州市的“国宾车队”。
20世纪六七⼗年代,出租车的经营⽅式发展为定点候客,乘客到站车,司机接单载客。⽽司机完成⼀趟接待任务后,必须空车赶回服务点等候下⼀次的出车指⽰,不得中途载客。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民⽣活⽔平的逐步改善,市民对出租车的需求也⽇益增长。1978年春天,毗邻港澳的⼴州逐步打开对外开放的窗⼝,⼀些新的经营观念和服务⽅式开始冲击南粤⼤地。
⼴州市汽车公司从⾹港市民“打的”中得到启发,决定结束“路上空驶的⼠不载⼈”的现象,在1978年4⽉春交会期间⽤中英⽂印制的近万张《告来宾信》送到了国内外乘客的⼿中:“在没有汽车服务点的地⽅需要⽤车时,如遇空车可招⼿⽰意叫车。”
这是国内出租车⾏业的第⼀次改⾰,打破了历年来传统的封闭型服务⽅式和经营⽼格局,随后“扬⼿即停”服务迅速在全国铺开。
⼴州交易会时期的变化
⼴州交易会刚开那⼏年,与会客商还不算多,60辆出租车勉强能应付,实在紧张就到各单位去借调。那时,加上各级领导专车,整个⼴州市的⼩车也不过100辆。广州汽车市场
1957年第⼀届交易会⼤会组织从省属单位抽调⼤客车4辆、⼩轿车1辆,供国内与会⼈员上下班使⽤;交易会开幕、闭幕酒会和⽂艺晚会⽤车再租⽤部分公共汽车。以后随着交易会规模扩⼤,需要借调的车辆不断增加,社会上可供为交易会服务的车辆毕竟有限。
1965年秋交会从省市机关团体和驻穗部队借调⼤⼩汽车150辆,但仍不敷使⽤,只好再从佛⼭地区调来⼩轿车7辆。为了缓解⽤车紧张,经国家批准,交易会陆续购置了国产车和进⼝⼤⼩车辆,提⾼了⾃⾝的接待能⼒。
但由于车辆增加⽽司机不够,20世纪70年代,每届交易会仍从佛⼭、惠阳、肇庆等地区抽调数⼗名司机来⽀援。1973年,周恩来总理特批“⼴汽”增购200辆⽇本丰⽥皇冠等车辆,并从部队中抽调⼀批曾参加过抗美援越的军⼈充实司机队伍。
此后,“⼴汽”⼜分批多次引进车辆,于20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600辆左右,基本解决了交易会的“坐车难”,但交易会⽤车状况根本好转是在改⾰开放以后。
⾸先是因为社会整体经济实⼒增强,交易会所需租借数量容易落实。其次,交易会⾃备车辆也有较⼤增加。再次,从1980年起,交易会⽤车由过去的⽆偿服务改变为按章收费,为合理使⽤和发挥车辆效能起到了促进作⽤。最后,交易团⾃带车辆不断增加。
接送客商专车⼏经周折
从1956年的商展会⾄1970年春交会,⼤会期间来宾来往于住地与会馆间,由⼤会主办⽅安排⼀定车辆负责接送。
从1970年秋交会开始,⼤会不再设专车接送客商。在客商住地和交易会会址,由市交通运输局、市服务局⼩车公司适当增加⼩汽车、微型汽车、机动三轮车供客商租⽤。从1981年春交会开始,外宾来往住地与会馆之间,⼤会主办⽅恢复安排⼤客车接送,实⾏有偿服务。
1987年春交会取消⼤客车接送来宾,全市投⼊交易会的接待车达6000多辆,并加强了指挥调度,从⽽满⾜了交易会来宾⽤车的需要。
此后,⼀些宾馆、酒店为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努⼒提⾼服务⽔平,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如派车到车站、机场、码头免费接送来宾和免费接送客商往返交易会。
由⾥程表到计价器
20世纪80年代以前,⼴州出租车还没有安装计价器,每⼀趟接待任务结束后,司机会根据⾥程表来计算出车辆⾏⾛公⾥数,然后进⾏收费。那时,不论车辆是何种型号,⼀律每公⾥收费五六⾓不等。价格会根据市场变化有升有降,并不固定。
1979年后,在改⾰开放⼤潮的推动下,⼴州出租车⾏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出租车企业如⾬后春笋般涌现,车辆剧增了近10倍。到1985年,⼴州出租车企业逾百家、车辆近7000台,打破了出租车业以往只有“⼴汽”⼀家的格局,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然⽽,⾏业迅猛发展也产⽣了很多问题,经营管理有漏洞,司机服务不规范,向乘客漫天要价的现象屡禁不⽌。针对这种情况,“⼴汽”为了净化⾏业之风,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引进了出租车计价器,规定司机必须按表收费,从⽽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随着计价器的使⽤,“⼴汽”把当时的出租车分为甲、⼄两等,甲等车为3公⾥打表,起步价为1.35元,每公⾥价格为0.45元;⼄等车同为3公⾥打表,起步价为1.5元,每公⾥价格为0.35元。
1997年7⽉起,以2公⾥为起步价,每公⾥收费2.2元⾄2.6元。2002年底起,以2.3公⾥为起步价,基本上每公⾥收费2.60元。
经营⽅式变化
1992年前,⼴州市出租车司机是企业的固定⼯。1992年后,全⾯趋向采⽤租赁(全承包)或融资租赁(供车)的经营模式,企业与司机之间以出租⼈和承租⼈的主体资格建⽴经济合同关系。
使⽤年限变化
1997年7⽉15⽇,出租车的使⽤年限从原规定的14年缩短为8年。2006年缩短为50万公⾥。
车型变化
20世纪五六⼗年代:华沙、伏尔加;
1972年(第⼀次转型):丰⽥皇冠;
1979年(第⼆次转型):丰⽥、本⽥、⽇产、五⼗铃、铃⽊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夏利、桑塔纳;
1996年起:捷达;
2010年后:起亚远舰optima、桑塔纳3000和vista,第七、第⼋代索纳塔、红旗等。
车⾝颜⾊变化
1996年以前,⼴州出租车是五颜六⾊的,如中国⼤酒店的出租车是黄⾊的,花园酒店的是绿⾊的,⽩天鹅宾馆的是⽩⾊的。因为⼴州⼈认为红⾊代表吉利,婚嫁⽤车⾮红⾊莫属。
1996年,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出租车实⾏“四统⼀”,即统⼀车⾝、座椅、着装颜⾊,统⼀语⾳表声⾳。这样做的理由,⼀是⽅便乘客辨认;⼆是有利于政府管理;三是保障经营权权益。市内车统⼀红⾊车⾝,银⾊车顶。
2003年8⽉,恢复本来⾯⽬。这次政府部门要学习的是上海的做法——不统⼀标识,理由为:⼀是让⼴州出租车成为⼀道流动风景线;⼆是打造企业品牌,让市民有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红⾊车容易引起烦躁情绪和视觉疲劳。千台出租车
道流动风景线;⼆是打造企业品牌,让市民有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红⾊车容易引起烦躁情绪和视觉疲劳。千台出租车以上⼀级企业可以⾃选颜⾊,五彩缤纷。    (资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