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关线粒体的科学研究
可以非常肯定地确定,影响人体健康的控制系统,与细胞内的线粒体密切相关,这一点,已经不再是一种假设,近期的科学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正是人体细胞内的居住者“线粒体”,很可能,是人体真正的思考着!
谁在思考?谁决定我们的生长、性、发育、疾病、衰老?你难以想象,都很线粒体有关。正是因为线粒体的能量代谢支持,人体才能够有那么多的生理活动与功能,而为了保持这个系统的运作,线粒体,有自己的一套。
人类体细胞中除了红细胞,其他所有细胞均含有线粒体,它们是真核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在线粒体内主要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等功能,因而细胞产生能量的95%来自线粒体中进行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另外,线粒体还支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细胞功能,如:介导代谢,保持离子稳态,脂质、核酸和氨基酸的合成及细胞增殖和启动细胞凋亡等。线粒体有自己的一套遗传体系,即线粒体DNA,它是细胞内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 能自主地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具有非常活跃的自我复制能力。在1981年,Anderson等测定了人类线粒体DNA的核苷酸序列。从此以后,人们对线粒体DNA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研究认为人类神
经退行性变、糖尿病、衰老、肿瘤等疾病的生物学特征不仅取决于核内遗传物质,而且与核外的线粒体DNA关系密切,尤其在肿瘤方面较为明显。因此,线粒体DNA已成为当今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人类线粒体DNA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1. 人类线粒体DNA的分子结构
每个细胞中有几百,甚至几千个线粒体,每个线粒体中又有2至10个拷贝的线粒体DNA。人类线粒体DNA的全长仅为16569bp,为双链闭合环状结构,上面排列着共37个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22种不同的转运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组成呼吸链与ATP酶复合体的成分)编码序列。外环为重链(H),含较多鸟嘌呤,是12S和16S核糖体RNA基因、14种转运RNA基因及12种蛋白多肽基因的模板。内环为轻链(L),含较多胞嘧啶,是另外8种转运RNA基因和1种蛋白多肽基因的模板。
人类线粒体DNA的复制过程始于其H链的特殊区域,此区域形成一个长576bp的环,称为D-环链区;L链的相应D-环链区(544bp)的合成在此之后。线粒体DNA两条链转录的启动子也位于D-环链区,因此线粒体DNA的D-环链区称为控制区。
线粒体DNA的基因结构显示了极度的经济性,几乎全部是外显子,而没有内含子,除D-环链区外,相邻的基因之间几乎无任何非编码碱基,1个基因的最后1个碱基与相邻的基因的第1个碱基邻接,甚至出现基因重叠现象。
2. 线粒体DNA易发生突变的结构基础
线粒体DNA的突变率明显高于核DNA,其原因是:①线粒体DNA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或依附于线粒体内膜,并因此与电子传递系统相接近,电子传递系统持续产生活性氧,而线粒体本身不能合成谷胱甘肽以清除过氧化物,易受氧化损伤;②线粒体DNA是裸露的,无组蛋白和染质结构的保护,所处环境特殊;③线粒体DNA损伤修复能力差;④线粒体DNA分子量小,无内含子,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处于不断合成的状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稳定性差;⑤负责线粒体DNA复制的DNA聚合酶γ校对能力差,而转运RNA基因部位易形成发夹样结构,从而使其复制错误频率明显高于核DNA;⑥线粒体脂肪/DNA的比值很高,使具有嗜脂性的致癌物优先在线粒体DNA上聚集,导致线粒体DNA与化学致癌物的结合比核DNA更充分。因此,线粒体DNA易受各类诱变因素作用而发生损伤和异常,其突变率比核DNA高10-20倍。
2.1. ROS氧化损伤
影响线粒体DNA突变的环境因素中,研究较多的是活性氧(ROS)。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内,并靠近内膜电子传递链,直接暴露于线粒体内高氧环境,线粒体在呼吸链代谢中产生超氧粒子,在电子转运过程中生成的大量ROS以及过氧化物,当ROS产生过多或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减弱时,线粒体内氧自由基容易出现累积,可诱发线粒体DNA点突变,点突变可提高DNA双链的分离机会,促使线粒体DNA进一步发生核酸大片断丢失、断裂、碱基修饰和插入等不同形式的变异。
2.2. 与致癌物结合
线粒体内脂肪/ DNA的比值较高,使线粒体DNA对脂溶性化学物质非常敏感,并往往成为亲电子物质首选的靶点,具有嗜脂性的致癌物往往优先在线粒体DNA上聚集,而且这些结合不易消除,可在线粒体内持续存在24h以上。线粒体DNA与致癌剂共价结合的反应产物是7-甲基鸟嘌呤,常导致线粒体DNA链断裂。
3. 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的改变
3.1. 线粒体DNA结构的改变线形诱导标志
肿瘤组织中线粒体DNA结构的变化包括编码区与非编码区(即控制区)的改变。编码区的突变会造成框移突变以及氨基酸的替换。Carew等研究得到,所有肿瘤的线粒体DNA突变有四个特点:①大部分突变为碱基的替换,也有碱基的缺失和插入;②在蛋白质编码区都有突变发生;③D-环链区是突变频率最高的位点;④线粒体DNA同质性突变在肿瘤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线粒体DNA遗传具有异质性,当发生突变时,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线粒体DNA。Liu等对10例原发性卵巢癌标本进行了线粒体DNA全长测序,在5个标本的12SrRNA编码区、16SrRNA编码区以及D-环链区分别检测到同质性突变,而在另1个标本的cytb编码区检测到异质性突变,推测突变型线粒体DNA可能具有选择性生长优势,在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逐渐取代了野生型线粒体DNA,形成同质性突变并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已报道的肿瘤线粒体DNA突变大部分为T/C或G/A的碱基替换,这种碱基替换已证实为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所导致,说明D-环链区与编码区的突变都是由高浓度的ROS引起的。可能线粒体DNA突变导致ROS产生增加,而ROS的增加又加剧了线粒体DNA突变,进一步增加
ROS产生,从而造成线粒体内持续的氧化应激环境,促使癌症的发生。Meister发现,抗氧化剂可减少机体突变相关事件如细胞恶性变的发生,表明自由基引发线粒体及其DNA损伤可能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