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交通的时代变迁与思考
摘要:北京的城市交通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显现,直至今日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一定程度上有其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根源。本文透过现今北京城的交通发展状况,借鉴国外的相关实例,提出治理北京城交通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 北京 文化 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北京的交通变迁
从繁华的胡同到静谧的小巷,从热闹的马路到繁华的街道,从封闭的环路到宽阔的高速,北京的交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以这三次大拥堵为起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84年的交通拥堵,自行车与机动车的矛盾,自行车与汽车争路权,自行车淹没在当中。二环以内的主要交叉路口,自行车占62%,但自行车上班族行程里面有40%超过30分钟。1990年,北京的自行车数量达到730万辆,机动车50万辆——此为第一阶段。
1995年开始,公共汽车被淹没在小汽车的洪流中,北京全市公交车有8千多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自行车和机动车争路权。据统计,1995年至2001年,四环路以内100条道路的交通流量增加了近一倍;行人过街天桥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行人路口的违章,缓解了交通的压力,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地下通道——此为第二阶段。
2001年冬,因为一场小雨雪,拥堵扩大到整个中心城区,甚至一些郊区地段。小汽车几乎占了主要道路的路段和路口,但其中40%是5公里以下出行,暴露出交通对于气候、道路等突发因素的变化缺乏应对措施的问题。2010 年12 月23 日, 北京市公布了最新的治堵方案。其核心是“摇号上牌”,通过限制机动车的购买方式,控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并提出:“限”是为了给公共交通建设争取时间——此为第三阶段。
2北京交通问题与城市文化
北京的城市交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城市的历史文化相关,与其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生活的观念相关。
2.1帝都文化:北京机动车摇号网站
建国初期,北京城市规划模式是以长安街沿线天安门广场和前三门大街周边地区为行政中心,带有明显的“权力逻辑”的烙印,简便易行且符合当时国情,但这种规划让北京狭小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过多的功能,也是引发交通问题的诱因。层层的环路导致“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展。北京二环内60余平方公里的中心区里,有故宫、北海、天坛等历史风貌保护区30片,占到市中心区近一半的面积;有西单、王府井和前门三个商业中心,还集中了几十个中央部级机关,数百个局级机关以及大量的北京市属单位,此外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致使城市交通面临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