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滩顾问·干迪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进入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产业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变化。
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不同,产业规划更多是一种非法定规划,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满足地方政府、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产业地产企业的现实需求,指导产业发展、招商及运营。
过去的产业规划,在方法上更加强调本地基础和比较优势,强调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案例借鉴,强调产业转移和产业链补足,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这就导致了许多产业规划要么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要么路径趋于平庸,缺乏前瞻性,属于不用看都知道怎么干的类型。再加上产业规划的非法定性,如果说城市规划经常被诟病“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有的时候产业规划甚至连挂都懒得挂。沈阳共享汽车
然而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时代发展命题,中国经济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许多新兴的产业,国际上根本没有过,这就导致基本上没法到案例进行借鉴;而很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跨国企
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创新潮流中,正处于衰退甚至倒闭的边缘,这就使得原来中国产业,尤其是内地某些园区依托龙头企业扩张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未来的产业规划,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好用、管用、实用的规划。本文将从“新时代的产业逻辑”与“新时代的规划逻辑”两个层面探讨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理念和方法。
一、新时代的产业逻辑
1.突破与革命
目前,全世界正处于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前沿,而且很幸运的是,中国正成为这新一轮变革的重要领导
者之一。一方面,从全世界来看,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等产业正处在突破的前沿,未来如同曾经的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等一样,将深刻影响这个时代。而在这些领域,中国并未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正处于世界前列。但这些产业的发展模式在世界上都难以到参照物,未来真正需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主动投石问路”。
2025年最可能的核心变革
另一方面,从中国国内来看,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中国目前努力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正是瞄准着通讯技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达国家技术的核心领域进行突破和攻坚。幸运的是,除去生物医药以外,我们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进展,部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领域。
部分国内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注:相关资料来源于宁南山《2019年中美新兴产业竞争态势》一文
对于产业规划而言,选择这些创新和前瞻产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聚焦这些新兴产业领域,能够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在政策、土地以及金融等多方面支持,赢得未来;一方面,这些领域属于高精尖领域,对于许多地方,尤其是非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无论在企业选择、人才基础乃至产品推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
2.共享与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表述,取代了传统的“一二三产”表述方式,更加强调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以杭州为例,杭州提出打造“世界互联网之都”,“互联网”是什么,是三产么,好像不全对,“互联网”可以是三产、二产,甚至是一产。而深圳目标是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科创”是什么,好像也很难去定义,当然科创大致可以分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咨询、智能制造等多个环节,但无论如何,很难用传统的一二三产发展逻辑去解读。
科创产业环节及业态解析
另外一个方面,这几年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从食品、服装、家电、汽车、住宅为核心的个人消费品市场,转向以高端交通设备、智慧市政设施、国防安全设备等为核心的公共品领域。而在个人消费品市场上,也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以及公共租赁房等以共享为主的新产品形态。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产业规划中,一方面对于新建个人产品,如私人汽车、家电、私人住宅等的需求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品的复杂性,比如大飞机、轨道交通设施、航天卫星等,在某一城市或区域完全建立自给自足的产业链配套思路已经不适用了,而更应该针对这些领域突出生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爆款优势产品或零部件,打造模块化产业集。
近年来公共型产品重点投资领域
3.区域与全球
十九大以后,国家多次提到未来的城市格局是以都市圈为基础。目前,密集的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圈的发展口号。但是,从国家都市圈里来看,会发现沿海三大成熟型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内地发展型都市圈之间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区别。
中国29个都市圈
资料来源:《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
从沿海三大成熟型都市圈来看,以前更加强调开放性,面向世界市场;而未来更加强调的是区域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目前制定了一系列,诸如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对于这些地区的产业规划来说,这些区域未来除了本地的产业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强化和京津、广深、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之间的关系。
对于其他大都市圈来说,情况反而有所不同。其核心都是以省会和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前更加强调作为区域中心,未来更加强调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中国的这些大都市圈,由于中国人口和经济的规模效应,确实有很多已经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具体可参见Gawc等国际城市排名指标;另一方面,随着高铁、互联网等设施建设,这些地区确实有了连接世界,实现升级乃至逆袭的机会。例如,贵阳这样一个中国最贫困省份的省会已经成了“世界大数据之都”;而重庆作为内陆城市,成为了世界笔记本之都,1/3的笔记本产自重庆。我们自己参与的巴彦淖尔项目,一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存在感都不高的城市,已经将农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