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文化旅游局关于印发《贵阳市“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
【公布日期】2022.04.24
【字 号】筑文旅字〔2022〕10号
【施行日期】2022.04.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印发《贵阳市“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县)文化和旅游局,局属各单位:
  《贵阳市“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已经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贵阳市“十四五”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
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4月24日
 
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贵阳“强省会”五年行动有关任务,推动贵
阳“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传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贵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贵阳市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多元瑰丽,非遗资源丰富、特突出、内涵丰富,在全省的非遗版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十三五”时期,贵阳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非遗保护
传承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项目保护、抢救性记录、非遗精品打造、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在质和量上有明显改善,传承实践日益活跃,非遗在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认同感不断增强。贵阳汽车文化节
  “十四五”时期是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的关键五年,也是全面提升贵阳市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传承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和传承理念,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利用水平,加大非遗传播力度,为“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等贡献更多的非遗力量。
  二、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一个以非遗为统领的事业和产业规划,是一个战略谋划与行动纲领相结合、兼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规划,是一个重在可行性、实操性的规划。
  三、规划任务
  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贵阳市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事业的基础和形势、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是未来五年贵阳市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行动指南。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规划期为“十四五”时期,即2021—2025年。
 
第二章 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的主要成就
  1.名录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级非遗项目花溪苗绣、乌当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有所增加,保存情况良好。47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项目增至88个。市级、区、县级非遗项目增至203项、255项。
  2.数字化保护走在前列。完成100个非遗项目和10个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共采集文字11万余字、图片4万余张、视频1万余小时、音频6千余小时,采集项目和内容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贵阳市非遗数据库基本建成。
  3.传承能力显著提升。研修研习培训深入实施,共累计举办20期以上,培训学员800人次以上。国家级传承人新增1人。花溪非遗馆(面积898㎡)建成开放,一批项目展示馆陈列馆建成运行。
  4.传播实践日益活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贵阳市非遗重大活动。多次组织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展会赛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踊跃开展、形式多样。更多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进入课堂。“黔·视界”非遗艺术周成为全国“非遗+文创”知名活动品牌。
  二、“十四五”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贵阳是贵州省省会,是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可充分利用全省非遗资源和市场,建设全省非遗展示中心和消费中心。近年来,贵阳不断加快高铁
、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文化旅游可进入性得到极大提升,非遗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条件日益成熟。
  2.非遗资源丰富多彩。贵阳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有苗族、布依族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保存较好。贵阳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烙印鲜明,汉族移民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滋养了无数具有鲜明移民文化特的非遗,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特显著、价值巨大。
  3.工作基础良好。制定并落实《贵阳市非遗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年)》并以两办名义印发,在全国具有典型性。非遗保护机构陆续建立,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内设机构非遗处,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队伍不断壮大,部分区(市、县)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市级非遗保护经费有较大增长,区县逐渐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十四五”面临的机遇
  1.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决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戏曲传承发展、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等,体现了新时代对非遗工作的重视,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指明了方向。
  2.文旅融合增添动能。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合并后,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非遗作为特鲜明、体验性强的文化资源,具有与旅游融合的先天优势。近年来,贵阳旅游持续井喷式增长,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文旅的深度融合和旅游的快速发展,为非遗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
  3.社会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关注,人民众关心非遗、了解非遗的意愿更加强烈,传承人和人民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增强,为非遗保护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4.现代技术快速发展。“十三五”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新媒体传播朝着移动化、故事化、视频化和微传播等方向持续迈进,为非遗调查
、记录、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和传播等提供了新渠道、新手段、新支撑。
  四、“十四五”存在的挑战
  1.基层保障不足。一些区县、乡镇对非遗不够重视,非遗保护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基层非遗经费投入有限,区县级非遗项目基本没有相关的保护资金。
  2.保护力度有待加大。非遗资源挖掘力度有待加大,专项调查不够深入,项目档案不够完整。数据库著入数据过少,功能较为单一,数字化宣传载体少。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过少。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偏少、年龄偏大,补助标准偏低。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有待提高。
  3.传承体系不够完善。非遗在校园普及和传播不够理想,青少年对非遗的知晓度、热爱度有待提升。宣传展示平台和载体较少,贵阳非遗在全国、全省各类舞台上亮相不够多。无市级非遗综合馆,区县中仅花溪区建成区县综合馆,项目馆数量偏少、功能较单一。非遗文艺作品打造未成体系,以贵阳非遗为主题或元素的书籍、歌舞、电影电视、动漫、绘画和雕塑作品不够丰富。
  4.发展潜力挖掘不足。依托贵阳市非遗项目建立的传统工艺企业较少,多是作坊式,且布局分散,规模小。传统工艺产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不够,缺少具有贵阳特的名牌产品。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不够,非遗旅游线路打造刚启动,现有旅游景区中非遗展示店较少,特民俗节庆活动面向旅游市场不够。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历次全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非遗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创新彰显贵阳地域文化特,为“强省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