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并购沃尔沃后的价值链整合
参赛学院:计算机学院
参赛选手:孙志杰
摘要
吉利,一个中国汽车界里的民营后起者,在成立至今的短短十几年里,凭借价格优势,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售后服务质量,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中国汽车界里占据一席地位;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汽车行业里的著名豪华品牌,与奔驰、宝马、奥迪齐名。沃尔沃成立至今拥有87年历史。其规模,技术,品牌知名度要远远大于吉利!
在其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一直在下滑。福特公司为应对这种连续巨额亏损的经营现状,决定缩减规模出售沃尔沃公司。经过一系列的竞争,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公司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公司100%的股权。
然而,时隔87年后,这一汽车行业里的传统“贵族”却被后起的吉利收购掉。吉利和沃尔沃不论财力,技术,品牌知名度都不可相提并论,人们不禁要问,吉利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完成并购之后吉利将怎样运营?与沃尔沃的原来“东家”—福特相比,吉利更是不论规模,实力都相差甚远。难道福特玩不转的烫
手山芋,吉利就能玩得转?吉利的这场并购到底是真的对沃尔沃有所企图还是在作秀?吉利又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吉利会不会重蹈国企收购罗浮,悍马等外国资产的覆辙?并购将给吉利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就吉利并购沃尔沃后之后的价值链整合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并购后的价值链整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国内外的并购实例及专家的分析,得出中国的产业升级道路主要受到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严重影响,要想突破"低端锁定",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化与升级,走出符合中国自身国情,具有中国自己特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价值链整合;中国;新兴;低端锁定;产业升级;特;工业化
吉利收购奔驰一、绪论
1.1选题背景
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在其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一直在下滑。福特公司为应对这种连续巨额亏损的经营现状,决定缩减规模出售沃尔沃公司。经过一系列的竞争,2010年3月28日,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公司签署了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公司100%的股权。
1.2研究意义
企业之间的并购协议达成只是并购的开始,之后怎样进行有效的价值链整合则成为了影响并购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效的价值链整合可以更快更有效的帮助并购后的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提升品牌优势,增强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并购双方在并购后真正的实现互相融合,提升自身竞争力,达成双赢的局面。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外学者侧重的是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的实证分析,国内学者更多地偏重于对其动因、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在跨国并购后如何通过对并购整合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较少,目前并未形成十分系统的理论体系。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2001年,格里芬和该领域研究者在《IDS Bulletin》杂志上推出了一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的过程。这份特刊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在特刊中,许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演变和升级等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并由此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
论框架。
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02)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
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该定义强调了全球价值链不仅由大量互补的企业组成,而且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的企业网络的组织集,关注的焦点不只是企业,也关注契约关系和不断变化的联结方式。
1.3.2国内研究现状
全球价值链理论进入中国的时间是比较晚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引进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正荣提出"微笑曲线",借以微笑曲线来反映产业价值链各环节附加值的高低。厉无畏(2001)认为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来完成。卢福财(2007)认为中国的产业升级道路受到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严重影响,要想突破"低端锁定",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化与升级,走出符合中国自身国情,具有中国自己特的新兴工业化道路。邓俊荣等(2006)指出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的研究范式从竞争范式转向垄断范式和竞合范式,这一范式转变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产业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全球要素整合,实现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良性互动(张小蒂等,2007)。聂名等(2005)通过研究地方产业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和升级的前景,指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焦点是链上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及其他们对发展的含义,而治理这一概念是全球价值链方法的中心。因为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往往伴随着链上行为主体之间不同的关系,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分配及流动方式并最终影响不同主体的升级前景。虽然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分类至今仍然很难完全统一。程新章等(2005)关注了价值链治理模式与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认为集理论强调集当地内部的联系是实现企业升级的关键,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全球分
配体系和生产体系中企业跨国界之间联系是企业升级的关键,但集理论忽视了和外界的联系对于企业升级的重要性,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忽视了当地联系对于企业升级的重要意义。通过价值链治理模式将这两种理论联系起来,认为企业是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治理模式中的单位,企业要实现升级,必须根据它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战略。薛漫天(2006)从行业分类视角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池仁勇(2006)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以及对于企业的
对于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边界是如何决定的等一些经典企业理论问题,许多理论流派作了精彩分析。张光海(2007)从新古典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主流企业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决定企业边界的相关因素。韩太祥(2002)认为产业价值链的分割和企业价值环节(或活动)的外包实际上是企业成长边界的变化。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能力取决于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的程度,企业成长边界与分工程度正相关。
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定位,主要是以吉利并购沃尔沃后的价值链的整合问题作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