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六)
案例内容
《楚天⾦报》2013年2⽉3⽇报道:今年春节假⽇,武汉洗车价格普涨到每台
60元,不少⽹友发帖抱怨洗车店“趁节打劫”,但物价部门和受访律师表⽰政府
对洗车业价格没有强制性规定,价格波动属于市场⾏为。位于汉⼝天门墩⼀家汽
车美容店店主说,从⼩年到初⼋洗车60元,别⼈涨,我们也得涨,去年同期也涨
得蛮⾼,每天也不愁⽣意,⼀天要洗好⼏⼗台车。在常青花园机场⾼速⾼架桥下
⼀家洗车店,涨价信息在显眼处张榜:2⽉1⽇到3⽇,普通车30元;腊⽉⼆⼗四
到初六执⾏春节价格,普通车即5座轿车每次60元,越野车每次70元,商务车每
次80元。武昌区物价局相关⼯作⼈员表⽰,政府对洗车业价格没有强制性规定,
临近春节,洗车价格上涨,价格波动属于市场⾏为,物价部门没有法律依据来制
裁这种涨价⾏为。湖北⾦卫律师事务所李光福律师说,根据《价格法》的规定,
我国⼤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市场调节价,洗车服务不属于重要的公⽤事业和
公益性服务,因此不宜由政府部门对其价格进⾏指导和⼲预。另外,⼈⼯费在洗
车成本中占了很⼤⽐重,临近春节,农民⼯纷纷返乡过年,洗车⼯⼈供不应求,
洗车价随之上涨即在情理之中。
尽管物价部门和受访律师都称洗车价格波动属“市场⾏为”,但涨价还是引
发⼤量车主吐槽。在⼀家医院⼯作的车主侯先⽣对记者说,这个价涨得太离谱了,
如果其他⾏业也这样,那出租车起步价岂不是可以涨到30元、40元,照样有乘客;
医院也有理由涨到平时⼏倍,春节期间急着要看病的⼈⾼价也会看,建议⼯商、
物价部门给个指导价。在⼀家科技公司上班的车主张先⽣也告诉记者,不能“瞎
涨”。
《北京晨报》2013年2⽉12⽇也刊载了题为《北京春节洗车费涨⾄220元》的
报道。⽂中称:趁着春节涨价的还不只饭馆,记者发现洗车的价格也翻了⼏番,
在京⼴桥附近的⼀家洗车店排队洗车的有近20辆车,原来20元的洗车价现已经涨
⾄150元,⽽原本在店中办理的洗车卡在春节期间也不能使⽤。洗车店中仅剩下3
个伙计在忙前忙后。“春节期间⼤多数⼯⼈都回⽼家了,我们⼈⼿不够,不涨价
也忙不过来。”洗车店的⽼板说道。⽽150元洗⼀辆车的价格还不是最⾼,记者调
查中发现,航天桥附近的⼀家洗车店将价格从30元涨到了220元⼀辆车。
案例分析
洗车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个城市有很多洗车店,尽管分布在
不同的地⽅,但是对于快速移动的汽车⽽⾔,仍然近若⽐邻,尤其是在互联⽹时
代。另⼀⽅⾯,存在着⽆数辆汽车需要这些服务。在这个市场,春节期间的洗车
⼜构成⼀个特殊的⼦市场,它同样是竞争的。
从平时的市场过渡到春节市场,洗车⾏业出现了变化,因此带来均衡的改变。
⼀⽅⾯,车主都想洗⼲净爱车过年,因此春节期间对洗车的需求⼤⼤增加。另⼀
⽅⾯洗车店也⾯临员⼯短缺的情况,即使是现有的员⼯和经营者,在⼤家回家团汽车之家2020最新报价
聚的春节期间⼯作,其⼯作的机会成本上升了。不仅如此,按照现⾏法规,春节
期间⼯作属于加班,应该⽀付3倍的⼯资,这进⼀步增加了⽣产成本。因此,这
个市场到了春节时供给在减少,⽽需求在增加,由此导致洗车价格上升,从原来
的20元左右骤涨⾄50元甚⾄更⾼。供给减少的原因是,单个洗车店的洗车成本上
升了。春节期间50元的洗车费⽤是新的均衡,是针对春节市场的,到了春节过后,
它⼜会降回到平时市场的均衡价格。
那么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政府加以⼲预呢?理论上说,所有的定价
都需要有约束,不能恣意妄为。如果是竞争市场,定价的约束来⾃市场竞争,此
时企业⽆法⾃⾏涨价,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如果是垄断市场,例如⼀个城市仅存
少数⼏家洗车店,从⽽没有市场竞争来约束企业⾏为,此时就需要政府对定价加
以规范。在中国,是由物价局实施此管制。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洗车价格的上涨是完全合理的,是⼀个市场⾏为,不
应在政府⼲预的范围之类。⽽且,进⼀步的深究可以发现,它的成本上涨了,⽽
竞争将洗车价格控制在成本附近。因此,即使价格上涨⾄50元,这也仍然是与春
节期间的成本相当的,洗车⾏业并⽆获得超额利润。要知道洗车⼯放弃了休假,
放弃了享受节⽇,放弃了与家⼈的团聚。但是对出租车⽽⾔就不⼀样了。它不是
⼀个竞争市场,政府事先就限制了出租车牌照的发放量,在出租车⾏业形成了⼀
定的垄断,从⽽也就限定了其价格。即使因为春节期间成本上涨⽽需要调价,也
不能任意⽽为,需要在政府规范之下进⾏。⽽各个城市的实际做法是,定价时已
经考虑到了不同时期的成本,通过取其平均值⽽确定了固定价格。尽管不能上调
的价格在春节期间或许略低于成本,可是在平时⼜略⾼于成本。
问题讨论
1. 怎样理解洗车⾏业是⼀个完全竞争市场?怎样理解春节洗车市场是⼀个
特定的市场?
2. 竞争市场的价格浮动需要政府介⼊⼲预吗?
3. ⼀般⽽⾔,商品价格如何定价才是社会可以接受的?
4. 为什么春节期间洗车价格会上涨?
理论提⽰
5. 竞争市场理论;
6. 竞争均衡的变动;
7. 供给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关系;
8. 超额利润与正常利润。
6.2 农产品滞销
案例内容
2012 年 11 ⽉ 3 ⽇,寒潮席卷华北⼤地,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部分地区降
下了今年⼊冬以来的第⼀场雪。往年⼊冬第⼀场⼤雪下来之前,⽼蒋家的苹果⼏乎全部卖完了,但今年的销售让他发愁。“今年还剩下⼀半多。我算是卖得⽐较早的,还有不少没怎么卖的。”在张星镇,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沿途多数果园的苹果没有摘完,有的果园满树都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蒋说,如果这些苹果不能尽快采摘销售,等⼤雪下来,苹果就会冻坏。
招远⽔果代购商刘洪庆说:今年价格最⾼的时候是 10 ⽉上旬,苹果收购价
在 2.6 元/⽄。不到⼀个⽉时间,苹果价格从 2.6 元/⽄,跌到了 1.8 元/⽄。现在,苹果不论贵贱都没有⼈要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以前的⽔果代购商都说⾃⼰今年不⼲了,因为没有⽔果商来。⽽在栖霞市观⾥镇的⼀位代购商说,
今年可能要继续亏损。
资料来源:多地农产品出现滞销 解决“卖难”须建⽴长效机制,
news.hexun/2012-11-12/147842296.html
案例分析
农产品市场是⽣活当中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上有数量众多的买者
和卖者,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没有⼈能影响市场价格;产品是同质
⽆差别的;⼚商进⼊或退出市场是⾃由的;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是完全的。在本案
例中,表现为构成苹果市场供给⽅的农户和需求⽅的消费者数量,数量众多,双
⽅只能接受市场供求均衡的价格,⽆论是2.6元还是1.8元,没有任何⼈能改变价
格;同⼀地⽅出产的苹果,被认为质量是⼀样的,⽐如⼭东栖霞的苹果是市场上
公认⽐较优质的品种,就不会因为是这个农户⽽不是那个农户⽣产的,⽽认为品
质不⼀样;种植苹果的农户是否种植苹果的决策是由个⼈做出的,不存在阻碍其
进⼊或者退出市场的壁垒和障碍;苹果市场上的买⽅和卖⽅,都很清楚苹果这⼀
产品的品质。
“滞销”指的是供给⼤于需求,也就是存在超额供给。既然如此接受完全
竞争市场,那么,农产品市场就应该是能够出清的,不存在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什么出现象这个案例所描述的“滞销”呢?
⾸先,我们需要明确⼀点的是,经济学当中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是⾮常苛刻的,现实⽣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市场,农产品市场只是近似完全竞争
市场⽽已。那么,为什么经济学还要研究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市场呢?这⼀⽅⾯是
为了理论研究的需要,另⼀⽅⾯是以它为参照标准来分析⾮完全竞争市场。
本案例中,苹果市场出现的超额供给,是市场的供求失衡所致,这种失衡
只存在于短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市场上存在超额需求,如我国20
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苹果畅销的情形,这时价格会上升,上升的价格⼀⽅⾯抑制
了部分超额需求,另⼀⽅⾯促使更多的农户种植苹果,增加市场上的供求,使得
供求重新实现均衡。均衡的价格和产量都会⾼于原来的⽔平。如果市场上存在超
额供给,⽐如案例中的这种情形,市场价格下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苹
果,另⼀⽅⾯有些农户就会退出这⼀市场,供给减少,供求重新实现平衡。因⽽,我们说,竞争市场的失衡只会在短期存在,长期来说,市场的供求是均衡的。
⾯对市场上的短期失衡,地⽅政府应不应该进⾏⼲预呢?这个问题涉及到
政府⼲预经济的原则。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的价格信号出现了扭曲,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出现了低效率时,政府就应该⼲预经
济。本案例中的农产品市场近似完全竞争,价格信号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的供求信
息,尽管出现了短期的失衡,也应该由“⽆形的⼿”来进⾏调节。如果政府做了
市场该做的事就是越俎代庖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会加剧失衡并带来低效
率。
问题讨论
9. 为什么说竞争市场上的失衡只存在于短期?
10. ⽣活中还存在其他近似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吗?
理论提⽰
11. 不同的市场类型;
12. 价格变动引起的替代效应、收⼊效应;
13. 供求失衡的类型;
14. 长期均衡。
6.3 ⼿机与向右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案例内容
北京时间 2 ⽉ 19 ⽇消息,据市场调查机构 Gartner 发布的最新报告显⽰,
尽管智能⼿机 2012 年的销售量以 2 亿部创历史新⾼,但去年全球⼿机市场规模却出现⾃ 2009 年以来的⾸度衰退。其中,HTC 受到来⾃中国内地联想、TCL 通讯等低价品牌的冲击,以及三星与苹果在全球智能⼿机市场总占有率超过 5 成的影
响,去年第四季度跌出全球前 10 ⼤⼿机品牌之列。
Gartner 表⽰,尽管 2012 年全球智能⼿机销售量以 2.07 亿部创历史新⾼,
并较 2011 年⼤幅增长 38.3%,但受到功能⼿机销售量持续下滑的影响,去年全
球⼿机销售量仅有 17.5 亿部,较 2011 年减少 1.7 个百分点,这也是⾃ 2009 年全球⾦融风暴后⾸次出现衰退。
Gartner 预计,2013 年,智能⼿机出货量将继续保持⾼速增长,并有望⾸次
突破 10 亿部⼤关,不过智能⼿机出货量集中在三星、苹果的程度会越来越⾼。
数据显⽰,2012 年第四季度,三星⼿机总出货量为 1.6957 亿部,占全球⼿
机市场总出货量的 22.7%;诺基亚⼿机出货量为 8505.4 万部,占⽐为 18.0%。苹果以 4345.7 万部的出货量,占全球⼿机市场总出货量的 9.2%,排名全球第三位。⾄于智能⼿机出货量第三名则季季不同,Gartner 表⽰,去年第四季度由华
为抢下季军位置,但在其他品牌的产品竞争⼒与品牌影响⼒表现不稳定,⽽且明
显不及三星、苹果的情况下,⽬前没有品牌能够稳坐季军的宝座。
⽽就 2012 年整体⼿机市场来看,三星、诺基亚、苹果的出货量仍是市场前
三名,出货量分别为 3.8461 亿部、3.33938 亿部、1.30133 亿部,在全球⼿机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 22.0%、19.1%、7.5%。⽽中兴则在新兴市场主打低价策略奏
效下,取代 LG,成为全球第四⼤⼿机品牌。华为也紧追 LG 之后,出货量位列全
球第五位。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来⾃中国内地的低价智能⼿机竞争对⼿,如联想、TCL
通讯等,去年第四季度出货量均⽐2011年同期上升,顺利跻⾝全球前10⼤⼿机品
牌之列,反观HTC去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还较2011年同期减少两成,导致HTC去年第四季度已经正式跌出Gartner全球前10⼤⼿机品牌之列。
表 4.1 全球⼿机销量
年份 全球⼿机销售量(单位:亿部) 较上年增长(%)
2002 年 4.32
2003 年 5.2 20.5
2004 年 6.74 30
2005 年 8.17 21
2006 年 9.91 21.3
2007 年 11.5 16
2008 年 12.22 6.3
2009 年 12.11 -0.9
2010 年 16 31.8
2011 年 17.76 11.1
2012 年 17.46 -1.7
数据来源:根据 Gartner 公布的历年数据整理得到。
资料来源:Gartner:HTC 跌出全球⼿机出货量前 10 名,
hweb/tele/2013-02-19/1277372.shtml
与产量⼤增形成对照的是⼿机的价格。⼤家公认的第⼀部智能机是 NOKIA
7650,2002 年刚上市时报价 5200 元;美国苹果公司于 2010 年 9 ⽉ 12 ⽇发布名为 iPhone5 的新⼀代智能⼿机,iPhone5(16G)的报价为 199 美元,折合成
⼈民币不到 1500 元。看起来,⼿机市场上价格下降了,但销量却增加了。为什
么?
案例分析
供给规律表明:随着价格的上升,供给会增加,因⽽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但这⼀规律在⼿机产品上似乎不成⽴,这类产品的价格在不断地下降,但供给却
越来越多。难道真的有违背供给规律的产品存在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注意供给规律的成⽴是有条件的,即其他条件不
变。⽽⼿机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他条件”⼀直处在变化当中。消费者对⼿
机的需求旺盛,存在超额需求,在供求曲线图上,最初就表现为价格沿着需求曲
线上升,需求量相应减少;⽽超额需求带来的价格上涨,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
润,因⽽⼿机企业会不断扩⼤⽣产规模。规模的扩⼤使得企业的⽣产成本不断降
低,形成规模经济,⽽结果会促使市场上供给的增加。注意,这⾥供给的增加不
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因⽽供给量不再是沿着原来的供给曲线移动,⽽是短期供
给曲线向右平移。如果市场上不存在由需求不断增加诱使企业的规模经济,即“其
他条件不变”,那么⼿机的供给会随着价格的上升⽽增加的。
另外,⼿机的供给能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甚⾄ 2010 年的增长率超过
了 30%,有⼀个因素是起了决定性作⽤的,这就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够提
⾼企业⽣产的标准化和⾃动化程度,因⽽能极⼤提⾼⽣产率。因⽽,虽然技术进
⾼企业⽣产的标准化和⾃动化程度,因⽽能极⼤提⾼⽣产率。因⽽,虽然技术进步本⾝与供给曲线的形状、低利率⽆关,但它却是过去⼆⼗年⼿机供给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机市场上存在的向右下⽅倾斜的供给曲线
是因为使得供给规律成⽴的前提条件发⽣了改变,存在着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所以说⼿机产品并没有违背供给规律。
问题讨论
15. 试绘出⼿机市场上的供求曲线图。
16. ⽣活中还有其他的产品会呈现出向右下⽅倾斜的供给曲线吗?你能解释
其形成的原因吗?
理论提⽰
17. 供给规律及其成⽴的条件;
18. 规模经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