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新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的时期被赋予了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创新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层面开始设立高新区以来,经过30多年发展,高新区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科技部火炬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
169家国家高新区全年营业收入为4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8%;利润总额为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国家高新区以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推动地方经济逆势增长势头。
广西高新区建设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桂林、南宁两家高新区获得国家正式批复为起点。经过多年培育,全区目前共建设高新区14家,其中国家高新区4家、自治区级高新区10家,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0年来,广西高新区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体系,加速科技资源聚集,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繁荣,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可以说,广西高新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稳增长、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各地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和广西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
1广西高新区发展现状
1.1高新区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西高新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204.54亿元,同比(与2020年相比,下同)增长2.62%;完成工业增加值1927.31亿元,同比增长11.55%;完成营业总收入11218.23亿元,同比增长8.35%;完成出口总额150.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51%;实现利润总额635.54亿元,同比增长24.88%;实交税金总额318.77亿元,同比增长
7.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89.27亿元,同比上升5.75%。2021年,全区高新区共有企业73152家,其中221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1家瞪羚企业,分别占全区总数(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3313家,瞪羚企业共132家)的66.77%和68.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32
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曹洪坤,郭李怡,李小燕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高新区作为国家改革和创新的先行示范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介绍了广
西高新区经济运行情况、创新创业氛围、产业发展、“放管服”改革、金融服务等现状,剖析广西高新区存在“高新”定位不突出、体制机制不活、管理活力不足、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管理位势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提出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新区提档升级等对策及建议,为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23)01-0010-05
*广西直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基研专项2022J-01);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功能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桂科ZL23014025)。【作者简介】曹洪坤,男,山东淄博人,任职于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郭李怡,女,广西合浦人,任职于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李小燕,女,广西全州人,任职于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创新研究。
【引用本文】曹洪坤,郭李怡,李小燕.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
与发展,2023(1):10-14.
◆本期专题◆
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941家。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推动了广西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021年累计达到3460.66亿元。无论是从规模总量还是发展质量来看,高新区已成为广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载体[1]。
1.2高新区已成为广西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和重要阵地
高新区坚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已逐步形成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到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自2015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举办以来,高新区积极引导集聚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现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已成为广西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广西高新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目前,广西高新区共有7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7家;众创空间78家,同比上升13.04%;孵化场地总面积达112.34万m2,在孵企业3116家,同比上升11.97%;2021年新增在孵企业688家,孵化毕业企业320家;拥有自治区级以上研发机构614家,约占全区研发机构总数的50%;科技成果产出不断涌现,全区高新区专利授权量为
乘龙汽车
14083件,同比上升19.87%,占全区专利授权量的30.09%。随着高新区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高新区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目前,培养壮大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2021年科技部火炬统计数据显示,柳州高新区以汽车工业为龙头,发展形成柳州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集企业达18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120家,拥有“五菱”“宝骏”“东风风行”“东风乘龙”等享誉全国的汽车品牌,2021年集工业总产值为1557.9亿元,营业收入为1547.37亿元,净利润为21.79亿元。2022年4月,广西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在柳州高新区挂牌成立,旨在打造全球微小型电动车技术引领者。南宁高新区形成南宁亚热带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型产业集,集企业达17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112家,2021年集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04.25亿元,营业收入为254.5亿元,净利润为24.39亿元;南宁软件园企业总数为85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有135家,2021年营业总收入为84.56亿元,净利润为5.04亿元。北海高新区培育了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占广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的60%以上。百高新区培育了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等。
1.3高新区已成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示范基地
近年来,广西部分高新区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方面大胆实践,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努力把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匹配到主导产业链上,推动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如南宁高新区管委会积极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模式,发起设立的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子基金、南宁高新工业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金3只基金。贺州高新区设立了
贺州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基金,参股投资建设无人机、微电子等一批“双新”领域产业项目,其中包括“小鹰-700飞机贺州总装基地”项目、“中生·穿越智慧浆云+血浆医药”项目、“天微电子半导体产业”项目等。
通过以上措施,广西高新区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提升了园区竞争力。如桂林高新区培育了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居全市之首,其中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公司拥有国家发改委授牌的“免疫诊断试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商务部认定的广西桂林市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被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认定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单体类)。南宁高新区培育了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成功培育了以王双飞院士为首的一批环保科技领军人才。柳州高新区培育了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上市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3款无人驾驶设备,能够实现智能操作、智能派工、数据可视等复杂操作。北海高新区
2019年引入上市公司天下秀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打造北海的网红产业和红人经济。钦州高新区培育了刚刚在创业板IPO成功过会的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4高新区已成为广西“放管服”改革探索的先锋
广西高新区坚持面向市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放管服”和简政放权。例如,南宁高新区开通政企通App
和“12345”政府,进一步优化窗口设置,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分类受理率提升至95%以上,推行全链集成式审批服务,推出“政策人、奖励企、全程代办”惠企政策精准兑现新模式,建设“智慧大厅”,采取远程在线视频方式办理简易事项现场勘验,实施工程建设项目“24小时审批快办”机制,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从承诺3个工作日提速至24小时甚至8小时办结。柳州高新区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零跑腿”“项目承诺制”等审批改革,如苏宁易购项目实行“拿地即开工”,仅18个月便完成项目审批和建设;实行“证照分离”告知承诺制方式的,承诺审批时限最长的由20个工作日压缩为即办。桂林高新区建立了领导联系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通过“强服务、造流程、扩范围”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梧州高新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跟踪组、重点企业服务队的作用,主动融入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及时协调解决园区企业的突出困难,实现“五分钟有回应,二十分钟到现场,一小时有解决措施”,以最快速度、最优服务处理企业诉求和项目审批等事项。来宾高新区聚力项目攻坚,创建“互联网+政务服务”App平台,提供“一窗受理”及“手续代办”服务,实现审批提质增效,来宾高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App平台数据显示,全年共为企业代办各类事项315项,政务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
1.5高新区已成为区域性产业高地和金融服务高地
广西高新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模式和质量,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金融赋能。南宁高新区结合园区产业优势,参股“国千科技”“欣巴科技”等优质项目,培育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创新开展“首贷宝”业务,帮助企业解决首贷难问题,为广西蜂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融资服务,开创了广西首笔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质押担保融资业务;与南宁市4家国有担保公司共同组建南宁担保联盟,为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出资参与南宁市外向型企业扶持资金池建设,助力出口企业发展。桂林国家高新区于2012年7月成立了科技金融中心,标志着广西首家政府引导的科技金融中心宣告成立。引进投资、金融、中介服务等各类机构,促进金融、法律、科技成果交易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高新技术领域快速聚集。通过入驻中介机构间接为桂林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等园区多家企业融资。通过设立政府引导资金,为广西安辰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辉昂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桂林晶瑞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等园区内多家企业直接融资。
2广西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对照发达地区,广西高新区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
2.1广西高新区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合理,“高新”定位不突出
园区规划布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没有和当地城市规划相呼应,普遍存在“小而乱”的现象,区域比较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高新”特点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实力不强。202
1年科技部火炬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广西
4家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均低于2200亿元,仅有南宁、柳州2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都和西安高新区均高于4000亿元。自治区级高新区中,7家工业总产值在500亿元以下,个别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甚至未超过100亿元。二是企业集聚规模小。4家国家高新区的企业数量均少于3万家,成都与西安均超6万家;4家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少于1000家,成都、西安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超过3000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区内企业总数的2.80%,广西高新区暂未培育出独角兽企业。三是产业集聚不足,产业链条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缺少创新型、产业引领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龙头带动能力有限,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不规范,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区外高新区相比差距明显。同时为了在高新区考核评价中上升排名,兼并多个园区,未按照高新区总体规划和创新体系规划布局,例如,来宾高新区整合了河南工业园区,园区整合后,虽然管辖的区域面积大幅增加,企业数量增多,统计数据范围扩大,园区经济总量增加,但是由于传统产业结构比重偏大,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造成了园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方面严重不足。
2.2广西高新区体制机制不活,管理活力不足
一是部分高新区无行政审批权和财政管理权
限,无法对园区发展规划、项目审批、科技创新等事项进行统一管理,制约和影响了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贵港高新区无经济建设、行政审批等管理职能,管理委员会主要作为协调和服务机构;钦州高新区无行政审批权限,一个项目开工需要经过市直各职能部门层层审批,管理服务效率偏低,园区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下属平台公司融资解决,导致平台公司负债率高,融资难度大,园区基本设施建设陷入停滞状态。二是人事激励机制不活,干部老龄化严重,人员流失严重。笔者组织专家到高新区调研发现,南宁高新区机关空编率达20%,参公单位平均空编率约23%,干部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副处长级51岁、正科级52岁、副科级46岁、科员41岁。同时,随着市场薪酬不断走高,不少高新区自行培养的业务骨干陆续被企业高薪聘走,人才流失严重。
2.3广西高新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
目前,广西高新区缺乏特,受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广西高新区带有一定程度的跟风性质,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相结合,主导产业定位趋同,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大部分园区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部分地区在推进高新区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短期产生经济效益,对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定位不清晰[2]。比如,南宁、桂林、北海、钦州、玉林、贺州、来宾等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柳州、防城港、玉林、百、贺州、来宾、崇左等高新区主导产业均是新材料产业,处在价值链低端,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链未向高端化延伸,导致园区加速产能过剩,严重影响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2.4部分高新区行政级别配置低,管理位势不高
虽然《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中规定,由市人民政府设立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但是有的高新区并非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且除南宁高新区属于副厅级建制外,其他高新区均为正处级建制,行政级别配置低,管理位势不高,不利于统筹资源。例如,防城港高新区成立之初,其管理委员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2021年防城港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采用市场化管理模式,由企业平台参与运营管理,其开发建设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无财政管理权限和行政审批权,行政管理统筹力度不够;桂林高新区为正处级单位,但园区面积延伸到周边两个县区,在协调处理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上难度很大。
2.5广西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不强,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截至目前,广西仅有国家高新区4家,占全国高新区总量(177家)的2.26%,在数量上,与同在西部地区的陕西省(7家)和四川省(8家)对比,国家高新区总量明显偏少。2022年国务院新批复8家国家高新区,其中3家来自西部地区,分别是克拉玛依高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遵义高新区(贵州省)、拉萨高新区(西藏自治区)。广西自2016年起推动梧州、百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至今未获批复。在质量上,与南昌、贵阳高新区相比,广西国家高新区在经济体量、知识创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科技部发布的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显示:南昌高新区排在第22位,贵阳高新区排在第37位,而南宁高新区排在第
48位,柳州、桂林和北海高新区分别排在第66位、第69位和第84位,除南宁高新区相对前一年排名无变化外,柳州、桂林和北海高新区分别下降6、4、8位,广西国家高新区综合创新实力不强、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足,处在一个“要高不高,要新不新,要强不强”的尴尬境地。
3加快推动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出台了《广西开发区条例》和《关于促进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新理念,准新方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新定位,广西要将高新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3],建议着力于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高新区规划指导,推动高新区“高新”定位升级
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维,使高新区设立、建设、管理和考核等方面的规定更符合广西高新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在体制机制、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确保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协调发展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切
实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高新区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加快高新区主导产业、兼容产业、配套产业的集聚发展步伐,着力打造产业聚集推动型、科技创新驱动型、服务支持拉动型等具有广西地方鲜明特的高新区,实现“高新”定位升级发展。
3.2加强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新区平台化转型升级
一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广西高新区资源配置效能。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职能,全力聚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园区。二是统筹推进管理体制再设计。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科技等部门从自治区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人事管理体制再创新、再设计,创新人事聘任和管理制度,推动高新区加快建立编制身份管理与聘任岗位管理并行的“双轨”制度,同时建立多元化薪酬激励分配制度。推进高新区薪酬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体制的激励引导作用,释放高新区管理活力。
3.3加速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高新区智慧化转型升级
坚持产业立区,重点引进一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打造优势产业。引导高新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
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高成长性、爆发性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生力军,促进特产业集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向“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变,推动园区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以解决高新区面临的恶性竞争和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为目的,加强新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构高新区产业生态,实现由企业集中型园区向产业集聚型园区转变,从而实现传统产业园区向智能、绿、智慧化产业园区转变。
3.4赋予高新区相应管理权限,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
根据经济功能区定位和发展实际需要,依法赋予国家高新区与设区市人民政府同等的经济管理权限,自治区级高新区与县(市、区)人民政府同等的经
济管理权限。按照“权力责任一致、职责能力匹配、能放皆放”的原则,建立相应授权事项清单,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探索高新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高新区所在地政府赋予具备条件的自治区级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完善财政预算和核算机制。3.5推动高新区提档升级,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加强对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加速汇聚,提升高新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地市创建国家高新区主体责任,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广西高新区整体布局,依托南柳桂北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全国性创新高地,做创新发展名副其实的“排头兵”。梧州、百、贵港、贺州高新区抓住晋升为国家高新区的契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谋求更大进展。强化设区市人民政府创建国家高新区主体责任,推动一批自治区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扩容,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完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工作,评价体系既要衔接国家评价体系,又要具备广西特,要兼顾质量、规模、速度等发展指标,进一步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依托评价工作开展高新区建设考核工作,要实行动态管理模式,探索“红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末位淘汰等机制,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形成高新区建设“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4结语
本文围绕广西高新区发展现状,总结广西高新区建设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及问题,提出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广西高新区未来发展重点。下一步,将从最新政策入手,进一步探讨“十四五”时期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对推动广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5参考文献
[1]广西高新区年报(2021年)[R].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22.
[2]张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以成都高新区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黄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J].
调研世界,2020(2):44-4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