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概述】
主旨理解类题型作为基本题型中在阅读中常出现、占分高、変体多,主要考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与形成解释能力。掌握理解主旨的方法除了能够应对相应题型外,也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
【认识主旨】
文章的主旨也叫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是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或倾向的集中反映,传达出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和内涵。主旨理解常常包括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解答主旨理解类考题需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在归纳概括全文的基础上进行解释综合。
★文章的中心思想: 1.通过文章反映人物思想品质 2.揭示某件事件意义 3.说明道理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 | ★中心思想有三词: 1.品质一一表现品质 2.感情——抒发感情 3.道理——说明道理 |
【题型一】
主旨的考査非常灵活,主要包括直接归纳概括文章主旨,通过考查对文章中具体语段的理解来考査主旨,通过标题的含义考査主旨以及结合文章主旨谈感受启示等几类,本讲主要关注对主旨的直接考査。
◆简答题——直接归纳概括文章主旨
本题型主要包括概括作者的中心思想,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观点道理等。提问方式:
1.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主题。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读完本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简要概括。
一、中心思想“高发区”
1.题目
2.开头
3.过渡句、段
4.结尾
5.主人公的语言、心理描写中
6.反复出现的部分中
二、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从文章题目入手。
通常把文章的题目称为文章的“眼睛”,分析了这个题目,再去阅读文章,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基本显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怀念母亲》表达的就是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从关键句(中心句、反复语句、过渡句)入手。
①从文章的开头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②从文章的结尾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③从过渡句、段中心
短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
3.从作者的抒情句、议论句入手。
记叙文里的抒情和议论,是作者直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部分,是作者对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所抱的态度和认识,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从作者的议论部分中心,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
五种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 1、豆子发芽了。(叙述) 2、豆子长出了瘦弱的小芽。(描写) 3、豆子发芽很重要。(议论) 4、啊,豆子发芽了!(抒情) 5、豆子发芽需要水分。(说明) |
4.从分析文章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来概括中心。
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侧重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面貌或人物特
点。
三、答题格式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主旨(感情/道理/品质)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的几种形式:
1.写人: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2.写事: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
3.写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4.写物:
①单纯状物——抒情
②借物喻人——品质
③托物言志——道理(品质)
5.童话:本文通过……(故事),抒发了……(思想感情)
6.寓言: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题型二】
◆选择题——根据原文內容判断理解正误,提问方式:
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中心思想/作者情感的一项是( )
【解题思路】
1.定位:根据题干提示到原文对应的位置,中心句通常在开头、结尾、过渡段等位置,通常为抒情、议论句。
2.对照:从对应位置出发去前后文寻符合题干要求的原文,仔细与题干选项一一比照,注意表述的范围、程度、倾向等。做题时注意参考文章主旨。
【练习一】
从背后照来的灯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来,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惭愧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新年后第一堂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她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灯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我前进!
1.读句子,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①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第一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 ,第二个“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赞美了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①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
②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
3.写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 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 干这个
铺(pù pū)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词语。
2.给短文第三、四小节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用“~~~~”划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一、基础巩固。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老奶奶告诚我说:“摘(zāi)桃容易载(zhāi)桃难啊!”
小米汽车B.他似(sì)乎没有听见,仍像个木偶似(shì)的站在那儿。
C.音乐(lè)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yuè)。
D.小菊做的飞机模( mú)型精致极了,跟真的一模(mó)一样。
2. 下列四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狂风暴雨 辅天盖地 B. 司空见贯 张灯结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