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春江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借鉴其他省市发展经验,2005年8月23日至27日,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生产性服务业考察组赴上海、苏州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分别听取了上海和苏州政府有关部门的介绍,并实地参观了上海嘉定汽车城、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对两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海和苏州都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十几年来,上海实际上一直在走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道路,利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做大经济总量,在全国领先。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3492.9亿元,占GDP的50.8%。苏州也一
直在通过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成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然而,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两市都感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后劲支撑。为此,两市都明确表示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它作为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苏州还提出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园区的设想。
制造业与服务业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服务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催化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要求。根据产业链利润的变化曲线,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利润必然会向研发、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就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上海、苏州就是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之后,进而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但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不是凭空一蹴而就的,它要建立在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之上。在服务业发展起步阶段,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是其发展的依托、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对于没有发展基础的经济,只有随着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所能控制
的空间地域不断扩大,服务业才可能和制造业在空间上、地域上渐渐分离。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起步阶段要有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相互配合的过程,即现代制造业要发展到一定程度。
目前,北京的服务业发展在总量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4年北京服务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了60%。但在服务业的内部构成上,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贸等占了相当大比例,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现代制造业相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很小。根据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这种内部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是由于北京的现代制造业不发达造成的。近年来,北京调整了发展策略,加强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工业、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为龙头的四大现代制造业产业布局,建立了以这些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随着这些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发展与其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在这些现代制造业聚集区的周边地区就会出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区。在北京市新的城市规划中,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城市发展的新城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些地区聚集必将有力促进新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新城的城市化水平。因此,依托北京周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与这些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几大制造产业为基
础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在局部发展条件成熟地区适时建立生产性服务示范区,将是北京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和提升服务业水平的发展方向,也必将为北京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亮点和创造新的增长点。
二、政府制定规划和措施明确精细,贯彻执行坚决有力
通过对上海和苏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考察,感受最深的另外一点是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划和执行措施的重视程度和制定的精细程度。上海和苏州都制定了非常详尽和明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或发展措施。上海根据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提出了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聚带、12个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7个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形成一个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发展规划布局。三大产业集聚带分别是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12个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等。7个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临港新城国际物流集聚区、嘉定新城汽车文化服务集聚区、三岛生态度假旅游区、杭州
湾北岸休闲娱乐旅游带等。对每一产业集聚带或产业集聚区都制定了翔实的规划,如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就确定了重点发展金融、会展、航运、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重点发展具有休闲娱乐、创意设计、水土旅游等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重点发展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国内外大公司的销售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的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这些规划清晰、明确,在点上规划精细、可操作性很强,使人一目了然,很容易清楚知道每一块的功能定位和规划用途,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苏州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苏州市委研究室也专门做了针对苏州服务业经济的研究,并提出了《苏州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建议》。决定和建议确立了苏州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三足鼎立”的、具有高增值、强辐射功能的服务业经济体系的目标,制定了包括市场准入制度、财政税费政策、就业再就业政策、融资担保政策、土地供应政策、项目投资政策、其他政策共七项五十六款具体促进措施,措施详细、具体。
在规划和政策的执行方面,上海和苏州都制定了强有力的保证措施。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提出的“规划大于市长”的理念,即在规划制定之后,一切都遵照规划执行,市长也无权力改动。这使得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10多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确保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然这首先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据悉为了编制这份城市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聘请了中新双方规划专家,融合了国际城市发展经验,制定和完善了300北京现代汽车厂多项专业规划,才最终形成这份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
三、发展方式注重产业联动和培育重点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措施上,上海和苏州都非常注重借助自己的优势,深挖优势产业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利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对此,上海提出的具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方针体现明显。它们是:首先,要拓展支柱性产业功能范围,加强对上中下游产业的专门服务。其次,要以开发区为基础,立足自身特点,开展针对开发区的专门服务。最后,要注重培育和发展重点行业,初步确定要重点发展研发、汽车成套、物流、设计、创意广告、采购、会展、咨询、教育等十大生产性服务
行业,依托工业设计,构建产品平台和创意产业园,依托重大枢纽建设,如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在这方面,苏州提出要积极利用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借助工业园区,采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开发和拓展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服务功能,秉承“亲商”理念,初步促成生产性服务业积聚,进而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同时利用工业园区的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区,苏州港等物流中心,吸引大批中外物流企业,重点打造统一品牌,努力构建“大物流”。
四、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经验
为了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借鉴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的建设经验,我们重点考察了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国际汽车城是上海市政府在“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由贸易区、研发区、整车和零部件配套制造区、国际赛车场区、教育园区和安亭新镇区六大功能区组成,是集生产制造、贸易研发、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它位于安亭地区,占地68平方公里,与上海东部微电子产业基地、南部石油化工基地、北部精品钢铁基地共同构成上海“东南西北”四大产业支柱。它的开发和建设采用了一些
特点鲜明的模式和经验,值得吸收和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汽车城的开发和建设上,政府引导有力。为了落实建立上海国际汽车城这一“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组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包括成立在市政府领导下的以副市长任组长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进驻汽车城,对汽车城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宏观规划和调控;提升级别,把安亭新镇作为中等中心城镇来开发,并把国际汽车城升格为市级工业区;争取国家鼓励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强政策聚焦,鼓励本市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项目向上海国际汽车城集聚;对汽车及零部件研发贸易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等。
2、在汽车城的开发模式上,运作方式独特、高效。在具体运作模式上,主要有以下两个运作特点。首先,由上海市政府出面,成立了五个主题突出、分工明确的独立开发公司,包括汽车城发展公司(公司由上汽集团、百联集团、嘉安投资公司三家投资组成,控制7.43平方公里),负责汽车贸易研发;汽车城置业公司(由上房集团、嘉化集团、嘉安投资公司等投资组成,控制5.7平方公里),负责安亭新镇开发、经营、管理;赛车场公司(由上国投、嘉安投资等三家投资组成,控制5.3平方公里),负责赛车场的开发运营;零部件公
司(由虹桥集团、上国投、嘉安投资公司三家投资组成),负责汽车零部件制造区的开发;汽车城新安亭联合发展公司(由嘉安投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共同出资),全面负责汽车城贸易区,研发区、安亭新镇以及国际赛车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五个独立公司同时开发,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其次,采用了基础设施回购方式。大市政由区镇政府成立“市政开发基金”,用以后的收入做担保,承诺未来以标准成本加8%的管理费回购。以此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共计16亿元,有力地解决了开发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这些措施的实行,极大的促进了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速度,使其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起步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截至2005年上半年,已累计开工142.52万平方米,累计竣工43.7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7.91亿元人民币,招商引资突破140亿元人民币。
3、在汽车城的开发理念上,起点高、目光长远。上海国际汽车城在开发之始,就对世界汽车业市场做了透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整车贸易已不是汽车行业的利润所在,零部件贸易将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关注的重点。因此,上海国际汽车城要着重发展汽车零部件贸易。(2)国际生产制造业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上海周边地区和江苏、浙江一带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3)上海地区已经存在世界大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行为,如大众、通用、福特、克
莱斯勒等大公司都在上海进行一定的零部件采购。(4)由于离岸采购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的特点和全世界未真正形成具有影响的全球零部件离岸采购中心的事实,为在上海搭建全球汽车零部件出口采购基地,帮助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上海国际汽车城从建立伊始,就把致力于建立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作者单位: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