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价对供应链影响分析
一、特斯拉系统性降本的框架
特斯拉系统性降本的框架
系统性降本能力是一个车企真正的底层核心竞争力。本文重心是讨论特斯拉是如何在供应链管理上做到【质量和效率】平衡。
获取全球领导品牌的溢价
以中国市场2022年特斯拉model3和比亚迪汉EV/小鹏P7竞品分析:总体定价特斯拉比竞品贵3-10万元。第一,空间尺寸上特斯拉M3
明显小于汉EV和小鹏P7;第二,从续航里程上特斯拉M3属于偏
上水平;第三,百公里加速特斯拉M3明显占优。第四,智能化水平特斯拉M3领先。
回收下游产业链利润
从报表数据摘录比较可以看到:特斯拉在渠道与销售环节的成本远低于其他车企。与产销规模同等量级
(比亚迪-吉利-长城),成本更低在于直营模式可以减少经销商返点。与新势力比较(尤其是同样是直营模式的理想汽车),成本更低在于其规模效应。
合理分配供应链利润
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选取第一梯队供应链伙伴合作,追求资源全球配置最优。以中国工厂生产的Model3和ModelY为例,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5%。
二、特斯拉供应链管理特性
特斯拉供应链管理特性
相同点:始终在追求【效率与质量】的平衡。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去衡量:1)供应安全;2)快速响应;3)降低成本;4)保证质量。不同点:1)自身技术能力强,对供应链控制力强但又能保持开放性。2)坚持第一性原理,尽可能提供最低冗余功能,不会一味做加法。整车BOM成本较燃油车较大提升,有效控制成本增长。
相较于同级别燃油车产品,特斯拉车型整体成本较燃油车有较大提升+40%,因为电动化(电池成本)和智能化属性加强,动力总成和智能化维度成本大幅度提升,同比分别提升344%/55%。(第一/二象限)
涉及到功能性的轻量化/热管理赛道因为性能要求,单车成本相较于燃油车也有较大提升。(第三象限)
为了有效实现降本,需要在整车内外饰/电子电器(如线束连接器)等维度降低成本(第三象限),同时对非必须类型的配置,如(液晶仪表/HUD/空气悬挂/电吸门等)进行成本控制(第四象限)。
特斯拉各象限零部件供应原则。第一象限:电动智能化维度下核心能力所在,全部自研自制。第二象限:技术壁垒高+单车价值量高,1)电动智能化维度下新增量,自研自制or联合开发;2)传统车辆已有且壁垒较高,完全交由供应商供给(线控制动)。第三象限:技术壁垒一般+集成化趋势明显,供应商技术明显存在不足则自研自制(一体化压铸)or引导开发(热管理),其它部分交由供应商开发完成。第四象限:技术壁垒一般,消费者感知强相关,全部交由供应商开发完成。
三、特斯拉降价对产业链的短期影响
特斯拉终端已开启新一轮降价模式
2023年1月降价,Model3/Y车型起售价格均突破历史前低,降幅略超预期。Model3起售价由前价26.59万元降至22.99万元,降幅3.6万元。ModelY后轮驱动/长续航/高性能版本分别由前价
28.89/35.79/39.79万元降至25.99/30.99/35.99万元,降幅分别为2.9/4.8/3.8万元。降价后,Model3/Y
售价均突破2021年Q3前低水平(Model3/Y起售价分别23.59/27.6万元)。供应链国产化持续推进成为降本核心助力。根据特斯拉披露,首批特斯拉Model3车型国产化率为30%(2019年底),2020年中达到70%,2021年底达到90%,2022年底达到95%。
特斯拉降价的影响定性分析框架
我们尝试总结汽车行业降本规律来分析特斯拉此次降价的影响:
主机厂降价成本由主机厂及供应链共同承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主机厂定价是市场行为,包含品牌溢价能力及产品性能溢价,调整空间较大。供应链定价是成本定价,在最初的定点时已经通过详细测算,价格较为刚性,空间相对较小。
特斯拉modely将发布对于供应链各类产品的短期/长期降本空间会受到多个维度的因素影响。短期维度:1)企业属性(自主/合资/外资);2)是否挂钩大宗原材料;3)技术壁垒;4)技术归属;5)对特斯拉的诉求。长期维度:1)产品技术创新空间;2)VA/VE空间;3)自主替代可能;4)是否独供。
主机厂向供应链成本传导方法:量(规模效应)+引入竞争(开B点)+技术优化(VA/VE)。提升量预期:持续增加采购量许诺(尤其是未来新项目)降低供应商固定成本摊薄。引入竞争:通过新定点切换,导入对企业供应链需求较为迫切供应商(B点)。技术优化:与供应商一起,共同推动某些技术更改,在保证质前提下优化成本。
供应链消化主机厂降本方法:量(成本摊薄)+技术优化(VA/VE)+传递(向上游)等。提升规模效应:主机厂销量预期兑现度增强,减少单一大客户依赖度等。技术优化:主机厂同意基础上,推动某些技术更改,在保证质前提下优化成本。向上游传导:类似主机厂做法。取决于与上游议价权高低。内部成本控制:通过内部继续挖潜力,加强精细化管理。
短期降本议价权因素:稀缺性
供应链稀缺性决定供应链地位。
技术壁垒足够,可替代性弱确保足够议价能力。对供应链企业来说,若产品技术壁垒较高,涉及到行车安全及功能安全等因素,替换周期长,可供选择企业稀缺,则对主机厂降本压力具备足够议价权,成本传导核心驱动力来自采购量的增长。(第二象限)
重资产产能释放节奏有限,产能稀缺+稳定供应能力构筑议价权。对于铝副车架/轻量化底盘等重资产投入产品,产能整体的释放和增量有限,稳定的供应能力和相对良好的竞争格局为供应链企业带来较高的议价权。(第三象限)
技术壁垒较低+可替代性强,议价能力较弱。对于传统内外饰/连接器等产品因为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供应链议价能力较弱。短期降本议价权因素:成本传导能力
向上游供应链企业传导难易程度决定企业降本空间。
原材料占比较高及垂直一体化企业传递难度较大。上游供应商直接为大宗原材料的供应商企业向上游传导成本的能力较弱(轻量化等,议价权低);同时,若上游供应商为体内供应商,且话语权较高,则向上游传导成本难度较大。(第三象限,压铸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