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诉求园区安装充电桩文案
    企业诉求:
尊敬的领导您好,本人是北京一家新能源公司主要从事电动车电池的生产和销售。北京电动汽车
现公司准备在园区内建设充电桩,安装充电桩设备,并已在前期调研中与园区物业沟通并征求了业主意见。
物业表示不同意在园区内建设充电桩,也没有向我司索要任何书面资料和证据,只是口头说了几句话:
“目前园区内还没有电动车停车场和充电站(点)”、
“我们需要的是公共服务”等话。
    一、建设充电桩的必要性
    新能源汽车是以电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其本质上是一个动力系统,而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能源载体。
随着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交通工具。
但电动车充电难、充电贵的问题日益凸显,也逐渐影响到了民众购车的积极性。
据报道,截至2018年6月,我国充电桩数量为123.7万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9%。
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100辆电动车仅有1个充电桩。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国共登记备案新能源乘用车18.8万辆,占乘用车总量的21.6%;新能源客车5.1万辆,占客车总量的10.8%;新能源货车1.1万辆,占货车总数的1.3%。
由此可见,截至2018年6月30日国内电动车保有量仍不足百万辆。
目前全国共有充电桩约为80万个(北京70万个、上海40万个、深圳30万个、武汉20万个)。
但据报道: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仅为143万辆,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仅有15.3%(不到全国10%)。
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一个电动汽车充电难的状态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充电桩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需要;
其次是为了解决民众的出行焦虑;
第三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及环境污染问题;
第四则是为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如果不能实现上述几点那对于新能源汽车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没必要去发展和推广电动汽车。”
    二、我司诉求(前期调研)
    (1)为什么要建设充电站?
电动车产业在全国都有发展,在北京的地位也很重要,所以建设充电站非常有必要。
(2)园区内没有公共停车场怎么办?
小区和停车场之间不能划地为市!
在北京城区,目前已经规划了两个大型停车场和一座大型充电站。
如果建一个充电站的话,费用可能会很高。
(3)如果是充电桩安装公司建好以后是用来做什么的?
(4)物业方认为我们建设充电站是在给他们添麻烦吗?
还是说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动车销售商、充电站运营商。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经规划了一个公共充电站或者给充电站补贴!
我司想知道北京市政府是怎么规划的?
(5)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相关的文件和法规来约束?
(6)如果建了充电桩后,你们可以获得多少收益呢?
    三、物业不同意建设充电桩相关依据(书面证明材料)
    1、(1)《北京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充电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向所在区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并在备案场所公示。
2、(2)《北京市建筑设计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建筑设计应当满足消防安全要求,合理设置电梯井口和楼梯间。
3、(3)《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四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在建筑物首层以上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专用的停车位或者专用充电设施。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配备相应数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柜。
5、(5)《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应采用机械式停车设备,不得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不得占用消防通道;不得停放私人产权自行车和电动三轮;不得停放个人自用非机动车。
6、(6)《北京市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指引》第十三条:在符合安全标准的情况下,经本单元(楼栋)居民同意,可以向其邻居借用私人住宅房屋内或公共走廊、楼梯间等场所作为临时充电站或者停车点。
7、(7)《北京市住宅小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新建物业管理区域内新建、改建居住小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设配套的停车场、车库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套车位比例不低于车位总数的10%,配建地下停车位或者地面停车位并向本单元(楼栋)居民出租。
8、《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违反规定停放车辆的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
    四、建议
    首先,建设充电桩是为了缓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不是让“新能源汽车”乱充电。
其次,充电桩安装是为了方便业主使用。
再次,不属于物业服务范畴内的公共设施。
最后,我们也很清楚的看到,充电桩对“新能源汽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了我们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有三点:
1、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建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与发展路线图(包括充电桩规划);
2、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激励机制;
3、鼓励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等。